一文了解颱風“格美”:路線“掉頭”兜圈子,或為少見強勢的“二手颱風”

今天(7月25日)0時前後,颱風“格美”以強颱風級別登陸我國台灣省宜蘭縣南澳鄉沿海,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48米/秒)。預計,“格美”將穿過台灣島,並於今天下午至夜間在福建秀嶼到連江一帶完成二次登陸,福建、浙江等地將遭狂風暴雨,之後它還將攜巨量水汽深入內陸,給華北、東北等地帶來強降雨,上述地區需做好防颱風措施。

福建沿海出現大浪。

或為少見強勢的“二手颱風”

目前據預測,“格美”將於今天下午至夜間以颱風或超強颱風級別再次登陸福建沿海。這將是今年首個登陸福建的颱風,也是今年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由於先登陸的地點位於台灣省,登陸福建的“二手颱風”強度會大幅削減。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娟介紹,由於台灣位於福建的東側,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台灣成為一道天然屏障,颱風往往先登陸台灣省,再登福建等地。台灣境內的中央山脈最高海拔接近4000米,颱風低空的環流遇到中央山脈,就像是馳騁的馬兒被絆了腿,地表摩擦導致颱風強度減弱。而且,在陸地上,颱風無法得到更溫暖的暖濕空氣供應,強度自然就會減弱。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登陸福建颱風整體不強,但“格美”或為少見強勢的“二手颱風”。根據最新的預報,“格美”將以颱風級或強颱風級別登陸福建沿海,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至14級(35~45米/秒)。

線路“掉頭”兜圈子

據廈門廣電7月25日凌晨微博消息,颱風“格美”突然來了直角掉頭,彷彿帶了尺子和量角器,走出了標準直角,引髮網友熱議。為何會開始兜圈子?據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信欣發文稱,因為受台灣島地形影響,“格美”開始“掉頭”兜圈子。

而在去年“卡努”颱風登陸的時候,因為曾走出之字形,拐過銳角彎、直角彎,人們也曾熱議過颱風的路徑問題。

據媒體當時報道,影響颱風路徑的因素複雜多樣,國內學者陳聯壽、文永仁等總結颱風路徑突變的幾個原因為:1、大尺度環流系統迅速調整或突變,如卡努北側的“副高”突然斷裂;2、颱風與另一颱風或不同尺度、不同高度渦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如 2001 年颱風“百合”受到與“丹娜絲”的雙颱風效應影響,在海面逆時針打轉兩三天;3、颱風的非對稱結構和β、γ效應,如 2006 年颱風“珍珠”最大強風區位置發生逆時針改變,使其完成了由西向北 90 度的大轉折;4、下墊面的影響,如地形和海溫等因素,2003 年颱風“納莉”登陸台灣省,受地形作用,路線顯著南折。

最終颱風走出怎樣的路徑,是各種天氣系統相互博弈、極限拉扯的結果。

影響七大流域

颱風“格美”影響範圍廣,將自南向北影響我國七大流域,影響珠江流域西江、東江、北江、韓江,太湖流域片閩江、甌江,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淮河流域上中游桐柏山、伏牛山地區,黃河流域渭河、伊洛河、沁河,海河流域漳衛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灤河,遼河流域東、西遼河,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等。

環流外圍強勁的東南氣流裹挾着巨量的水汽將直撲內陸,強降雨或波及福建、浙江、安徽、京津冀等十餘省份。登陸後還可能一路北上,給河南、河北、山東、遼寧等地製造強風雨,需注意防範。

“格美”的威力為何這般大?這要從它的“體型”開始說起——由於雲系龐大,“格美”在颱風界也屬於偏大碼,具體來說,它不僅擁有西南季風的強力支援,還有來自熱帶洋面的巨量水汽和熱量供應,這都有助於讓它變成一個“巨無霸”。

把它的體型和另一個颱風“派比安”相比,就可以直觀感受到差距。以7月22日早上的衛星雲圖為例,雲圖顯示,颱風“格美”把它東邊那些小颱風胚胎都吃掉了。這帶來了兩個後果,一個是吃撐了,有些消化不良,強度發展緩慢。另一個是吃成了一個巨大的巨無霸颱風,“格美”是“派比安”的5倍大,層烈風圈可能要超過5倍,因此它的災害風險非常非常大。

多地嚴陣以待

截至25日7時,福建全省沿海養殖漁排上人員29424人全部撤離上岸,其中勞動力人員28108人、老弱婦幼人員1316人;全省出海漁船733艘全部進港避風,船上人員3199人全部撤離上岸。全省下沉幹部8.54萬人次,轉移群眾15.68萬人。

截至25日7時,福建省內莆田、泉州、平潭發布全市(區)實行“三停一休”;寧德市區、福安市、壽寧縣,福州市區、福清市、長樂區、永泰縣、連江縣,三明市區發布實行“三停一休”,即停工(業)、停產、停課、休市。

昨天(7月24日)白天,浙江舟山沿海風力達6—7級、陣風達8級。截至昨天(24日)晚上6時,浙江舟山市70條水上客運航線全部停航,預計停航將持續2至3天。舟山海事局已提前發布大風預警信息,並加強盯防,做好船舶的管控工作。

國鐵廣州局今天(25日)將對途經杭深線、梅汕高鐵部分動車組列車採取停運措施。同時對沒有受颱風影響或者受颱風影響程度較小的地區,加開廣州、深圳、珠海至潮汕間動車組列車80列,進一步滿足暑期省內短途旅客出行需求。

上游新聞綜合央視網、中國天氣網、廈門廣電、羊城派、浙江之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