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李晟醫生去世,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悼念,人們感嘆一個好醫生遭受這種無妄之災,紛紛為之感到心痛與悲涼。而如今,國家衛健委也發聲了,表示對傷醫事件零容忍,人民日報跟進表態,任何借口都不能暴力傷醫,行兇的刀,刺向醫生,也刺痛良善。要對暴力零容忍,為醫護人員創造安全執業環境。
回顧這件事情的經過,兇手提着刀進醫院時,已經到了午休時間。兇手家屬的手術恢復的不好,讓兇手產生了怨恨心理,但這位患者的手術不是李醫生做的,兇手原本目標是另一個主任,結果事發中午1點時,其他醫生都下班吃飯去了,而李醫生因病人太多,加號到70多人才留到了下午1點多,不幸遇到了窮凶極惡的行兇者。
據說李醫生經常在午休時間坐診,常常錯過飯點。他曾經被人拍到一個人坐在走廊里孤單地用餐,因為飯點已經過了。
從視頻中來看,兇手持刀砍傷的時候,李醫生還在高喊“不是我”,當年眼科的陶勇醫生被砍,也是同樣的被誤傷。
這個行兇者不僅殺害了一位有責任心的醫生,還毀了無數個本可能因李醫生而得到救治的病人的希望。
有知情人士透露:“他是全院唯一一個主治能當治療組長的人,全院一半的冠脈手術出自他手,為了搶救病人錯過最後一次碩士畢業考試,終身不得晉陞副高。可他確是那麼痛苦的走了,一刀貫穿肝胃脾胰,門靜脈、腔靜脈破了,肝臟、胰腺斷了...太心痛了!”
這件事給當下帶來了四大反思:
其一,這件事透露出一個軟肋是,面對暴力傷醫行為,醫院安保以及對醫生的保護措施面臨嚴重缺失的局面。
早在2020年,各地二級以及以上的醫院,都已經實施了安檢,該兇手手持兇器,又是如何堂而皇之的逃過醫院的安檢?
這背後涉及到一個醫院安檢的有效性的問題,根據某醫院知情人士透露,當下很多醫院的安檢都是形式,他舉例自己所在三甲醫院,9點都是人流量最多的時候,但是保安壓根就不管,或者隨便看一眼就讓你進去。而李晟醫生是在1點多的時候在吃午飯,這個時間點絕大多數的安保,都已經休息了,不管人,隨便進。安保漏洞間接導致了李晟醫生被誤殺。
因此,對於這件事情,各大醫院要反思自己的安檢設備與安檢薄弱點環境,提升安保人員的責任心,這件事可能刻不容緩。
其次,救人無數的好醫生被暴徒傷害,不該讓互毆成為正義的絆腳石
從這件事情的發生經過來看,原本暴徒闖入,當時現場有兩個男子眼看着就要把兇手制服了。誰料到半路一女子一把拽走一位男子,嚷着說:"別管閑事!快走!"剩下男子一人獨木難支,暴徒趁機掙脫,又朝李醫生撲了過去。
在這個過程中,該女子的行為引發了爭議,兩個男子已經制服兇手,這個時候及時呼叫安保並報警,或者在場的群眾有人願意加入其中幫忙,原本可以挽救李醫生一命,可惜的是,視頻里李醫生大喊救命,也沒有換來阻止加害者的行為,救人無數的李醫生,遇害時卻無人救他,令人感慨人心冷漠。
在很多這種遭遇暴徒傷害的場景,我們已經見多了這種路人的冷漠,老人摔倒不敢扶、打架鬥毆不敢勸、學生違紀不敢管、菜場摔倒要賠錢……一件件一樁樁,放在幾十年前都是相親相愛的友好大家庭,為什麼人們之間越來越冷漠?這種現狀的背後,是如今很多情況下,過於強化法律以及證據意識,導致了道德層面秩序的滑坡,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如何從制度上對見義勇為的行為進行更多的表彰與鼓勵,如何改變整個社會的冷漠,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其三,醫患矛盾為何走到了今天這一步,該如何避免?
這件事情也是醫患矛盾激化的一個表現,一線城市的醫療資源與三四線醫療機構的醫療條件和服務水平存在差距,這就導致了患者的“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而醫學領域的知識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複雜性,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使用的專業術語和複雜的治療方案往往難以被患者充分理解。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兇手的妻子是這家醫院的病人,之前在這裡做過心臟手術(跨導管主動脈瓣植入),也稱tavi。據稱是其家屬因為tavi術後恢復不好而自殺離世,繼而導致其產生過激行為。
有醫生表示,tavi的病人原則上屬於外科禁忌,或者高齡患者,一般都有多方和家屬交代病情,家屬對患者危重程度有足夠的認識,術後家屬反應這麼激烈,大概率是家屬對術後情況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或者就是談話溝通不夠充分。
加上部分患者對醫療效果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旦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便容易產生不滿和矛盾。一些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相對有限,難以準確判斷病情和治療方案的合理性,這可能導致患者在面對不良治療結果時產生不滿情緒,甚至引發極端行為。
這背後,需要加強醫患溝通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部分醫務人員在面對患者的情緒宣洩時往往會出現一定的抵觸情緒,而有時候患者也很難理解醫生的工作壓力和診療決策,這要求醫生要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積極解答患者的疑問,患者也要尊重醫生的勞動成果,理性對待治療結果。
其次是對醫療有容錯糾錯的機制,不能過於苛刻要求醫生,同時要深化醫療改革,因為現在一些公立醫院屬於公立二類事業單位,屬於政府撥少量錢,大部分自負盈虧,醫院龐大的經濟壓力,被院長分解到科室,科主任又分解到每個醫生,這個時候醫院、醫生和病人經濟是直接掛鈎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醫生多開一點葯,多開一點檢查,績效就高了,而病人費用就高了。
因此,降低醫患矛盾,一方面,改變醫療收入的構成或運營方式,不能讓醫患雙方在經濟上成為對立面,也不能將醫保資金不夠的矛盾轉嫁給醫患直接面對的雙方。
其四,建立醫療糾紛預警機制,改善醫生的執業環境
在今天,醫患關係屢屢出現極端事件,應該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有醫生現身說法表示自己也曾親歷類似險境,在急診科輪值之夜,遇一重傷患者,傷勢慘重,血肉模糊,醫護人員緊急施救之際,竟有暴徒持刀闖入,見白衣即砍,致使一名同事手臂受傷。當時她亦身着工作服,警覺迅速脫去,方免於難。
此外,某燒傷科副主任透露,曾經有武漢的醫鬧公開在網上對其發出死亡威脅,叫囂要和他同歸於盡。他立即到醫院轄區派出所報警,希望警方採取措施保護其人身安全。但案件最終不了了之。據他透露:“之前被殺的北京民航醫院楊文醫生,被殺前多次受到罪犯死亡威脅,她上報了醫務處院領導,也報了警。然而,無論醫院還是警方,都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的有效措施,楊文醫生最終被罪犯砍死了。”
今天醫生的執業環境亟待改變,為解決醫患矛盾問題,需要政府、警方、醫療機構、醫生和患者共同努力,加強醫院安保,對於醫生收到威脅的情況,需要院方以及當地警方的重視,基於這種有糾紛患者建立重點關注名單或預警制度,尤其是再到原醫療單位就診時要尤為注意或向有關機構備案通過。其次是加強溝通、建立信任、完善制度等多種措施來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與穩定,保護醫生群體的安全。
對暴力傷醫行為實施零容,本質要明確界定暴力傷醫的法律責任,加大懲處力度,但重要的是如何預防與避免,並加強執法力度,確保這種行為消滅在萌芽之中,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形成有效的震懾力。
如今令人悲傷的不僅僅是這件事本身,而是我們明明已目睹惡性傷醫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卻還是阻止不了這樣的事發生。我們要從反思中做出改變現狀,如果這樣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願意學醫會不會越來越少?最終受傷害的難道不是全社會嗎?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深思與改變。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