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 AI 圈的明星,成了阿里雲的新「代言人」

阿里正在建設一個更加開放的 ai 生態。

今年為雲廠商站台的合作企業,大多表達了類似觀點,奔赴以生成式 ai 為主導的產業浪潮里,除了需要足夠的計算和存儲能力,還得有將 ai 落地的能力。

進入具體的實施階段,企業需要結合自身業務完成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採集,才能沉澱成知識;大模型訓練不僅需要靈活且充沛的算力資源,還有微調模型,構建 ai 應用的開發工具;並確保 ai 能力可靠地部署和運行在企業系統中。

企業單憑的一己之力突圍或許慢了些,他們紛紛拉雲計算廠商當有力外援。最近,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和智聯招聘集團總裁張月佳成為阿里雲新晉「代言人」,「我用的雲是阿里雲」,新系列代言廣告也陸續登陸杭州機場和北京首都機場。

這句口號背後意圖傳遞,阿里雲憑藉在雲計算和模型能力上的技術實力,以更開放的姿態,引入產業鏈的各個合作夥伴。

此前 4 月份,阿里雲也曾宣布過一波重量級「代言人」,包括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高途集團創始人陳向東等。

大模型的「明星」,給阿里雲代言

2009 年阿里雲從服務地方站長起步,通過自身的技術研發進步和規模化增長,帶來高性價比的開發資源,幫助企業大幅節約開發成本,也給了初創公司很多試錯機會,助力了他們成長。

智聯招聘曾作為阿里云云原生案例分享,通過全面容器化改造實現了業務可靠性,以及對高峰期更好的快速響應和容災恢復能力。除了用到常規雲計算,近期智聯招聘用大模型提升招聘和內部管理培訓效率,用阿里雲實現功能快速部署,例如基於通義千問的「招聘助手」功能,大大提升了招聘的匹配效率。

月之暗面作為大模型領域的創業代表為阿里雲代言,更能驗證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的那句話,「雲計算和大模型」的關係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係。

產業升級背後一定經歷着基礎設施的變化。阿里雲看到了這一趨勢,在動作上也有前瞻性。

阿里雲在去年明確了「ai 驅動,公有雲優先」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從底層算力到 ai 平台到模型服務,進行全面的技術升級和創新」。

阿里雲早在 2019 年投入大模型研發。在 2022 年最先提出 maas(模型即服務),彼時 gpt 還沒有火出圈。而後又從 iaas,paas,maas 全棧重構,提出 ai 時代雲的新架構。百鍊模型服務平台更是 maas 理念的具象表達,平台集成眾多三方和垂直領域模型;依託阿里雲,支持千億級模型的萬級並發推理需求;豐富的模型,配合全鏈路模型服務和豐富的工具箱,降低開發者開發模型的難度,讓他們的精力更多放在數據,業務,場景創新上。

從雲計算廠商,到成為「ai 基礎設施」,阿里雲依舊秉持「心態開放」。阿里雲投資了包括月之暗面在內的業內估值前五的大模型初創企業。根據披露,阿里在 2024 財年向月之暗面投資合共約 8 億美元,約購入 36% 股權。

一方面加速布局,對機器智能上限和 ai 生態可能性持續看好;另一方面,作為基礎設施承接大模型和 ai 爆髮帶來的算力需求。月之暗面表示,」阿里雲的算力和大模型服務平台,助力月之暗面提升模型推理效率,加速 kimi 智能助手實現技術突破。」

雲計算市場的增長未來靠生成式 ai 這一新的驅動力,這一點的確定性正在不斷增強。此前,阿里集團 ceo、阿里雲 ceo 吳泳銘在投資者電話會披露,預計 2025 財年下半年,阿里雲將重回兩位數的收入增長。

顯化和務實的增長之外,「開放心態」也在帶來更有意義的回報。

*頭圖來源:阿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