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盈
7月3日,導演柯汶利帶來新作《默殺》,上映4天就拿到了2.62億元的票房,相比於同檔期電影首映即巔峰、後續增長乏力的票房表現,《默殺》連續四日票房持續攀升,增長勢頭極為強勁。
繼6月整體低迷的票房表現後,很多人都渴望有部爆款趕緊來救市,拉動電影大盤迴暖。也許《默殺》會成為暑期檔第一部大殺四方的票房黑馬,而這部電影在內容上也確實具有爆款的品相。
首先是內容題材,校園霸凌+為親復仇+全員惡人的懸疑片設定,不僅融合了家暴、虐童、性侵等各種社會議題作為噱頭,而且復仇爽劇也是今年的流量密碼;其次是演員陣容,主演王傳君、張鈞甯、吳鎮宇的觀眾緣都不錯,有望吸引一波觀眾入場;最後就是中國影迷對柯汶利的期待,他曾以一部7.5分的《誤殺》證明了自己對高智商犯罪片的駕馭力,因此觀眾也很期待在新片中看到一個既有懸疑反轉、又有批判力度的社會寓言。
那麼《默殺》能否複製《誤殺》的高口碑和《消失的她》的高票房,成為點燃暑期檔電影大盤的第一把火呢?
沉默的殺害
《默殺》,影如其名——“沉默的殺害”。
影片以一場發生在女子高中的連環殺人案開始,雨夜中黑衣屠夫無情揮動利刃,每一次砍殺都伴隨着女學生絕望的慘叫,而這種慘叫又和她們霸凌弱者時的放肆笑聲形成了鮮明對比,種種線索都暗示着這是一場針對霸凌惡女的復仇。果然,警方的一句話就過早暴露了真兇——意外失去女兒的林在福(王傳君 飾)。
林在福的女兒惠君曾被五個女學生霸凌,從天台墜落意外死亡。飽嘗喪女之痛的林在福,只想找到真相,但真相卻如同一個秘密,在所有人的沉默中,被摁進了深不見底的深淵。無故消失的監控錄像、學校和老師遮掩的態度、旁觀者的冷漠都將林在福逼向了崩潰的邊緣。而當林在福終於從女兒閨蜜小彤的口中得知真相,他決定展開復仇。
林在福的復仇不僅是要親手殺掉那些將女兒逼死的霸凌者,更是要報復那些沉默的幫凶。所以林在福殺完女學生之後,又綁架了當時看清真兇模樣卻選擇包庇的方老師。方老師是學校的老師,更是慈善會的創立者,他代表着人們對於善的樸素信仰,而方老師的失聲,無疑意味着信仰的崩塌。當“善”缺席時,人心中的“惡”就會佔據上風。
而方老師的複雜性又在於,他雖然迫於權力的威懾做惡的幫凶,但心中始終抱有悔意,在被林在福質問時哭着說:“我也只是人。”正因為他是人,不是神,所以他的表裡不一,猶豫不定,在善與惡之間的徘徊才格外真實。而他在危難關頭,選擇為林在福擋下致命的一刀,正是他的贖罪之舉,喚醒了林在福心中的些許善意。
影片中,與林在福復仇線同步進行的,是李涵(張鈞甯 飾)尋女線。殺人兇手林在福帶走了李涵的女兒小彤,瘋狂的李涵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和林在福公路拼殺,只為尋回失蹤女兒。但警察的調查透露,李涵也絕非善種,她看似愛女的表現之下,是每天都打罵女兒的暴力行徑,而她時常和鄰居念叨的丈夫,早已成為了花圃中的一具屍體。她常說的:“嘗嘗我老公種的金桔吧。”這句台詞更是一語雙關地道破了,那是用老公屍體為肥料種出來的金桔,是盛放在死亡上的罪惡之花。
李涵的瘋狂不僅是對老公多年家暴的反擊,更是對那些沉默的看客的憤怒。李涵在公寓被老公家暴了兩年,整棟大樓的人都能聽見她的慘叫,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她。當9歲的女兒被禽獸繼父性侵時,偷窺狂舉着相機在對面拍攝,卻沒有任何作為。他們的沉默是事不關己的明哲保身,看似“理中客”,但一樣成為了包庇罪惡的保護傘。李涵性格的扭曲變態,除了丈夫的暴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整棟大樓的沉默造就的。
全片中最沉默的是小彤,她的“啞巴”也是最後一個謎底。原來小彤的啞巴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造就的。真正殺死丈夫的不是李涵,而是被繼父性侵的小彤。李涵埋屍後,告訴小彤“千萬不要說話”,並用變態的愛管教孩子。這種心理陰影讓這個孩子從此陷入了沉默中,只能用畫畫來影射真相。而閨蜜的死徹底將她推入了深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黑化的小彤和林在福合謀策划了整個復仇計劃,讓那些沉默的兇手一一付出代價,甚至也包括自己的母親。
在《默殺》中,真正殺人的只有林在福和小彤,但每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都是沉默的幫凶。正如漢娜.阿倫特所說,“如果你在不公正的情形下保持中立,那你其實已選擇站在壓迫者的一邊。面對不公平的社會,沉默的人都是有罪的。”
不懸疑,很驚悚!
整個觀影過程,骨朵的心情很複雜,會被銀幕上的暴力所震撼,內心卻無法與這些人物共情。豆瓣上也有不少觀眾評價道:“故事講的一驚一乍,故弄玄虛,人物動機不合邏輯,為了反轉而反轉。”總的來說,《默殺》帶給觀眾的衝擊更多是一種視覺上的暴力奇觀和情緒上的生理刺激,而不是精神上的高度共鳴。
這種觀感和柯汶利的前作《誤殺》形成了鮮明對比。《誤殺》講述了一個底層父親為了保護誤殺強姦犯的妻女,決定用電影里的手段脫罪,和高高在上的警察局長鬥智斗勇的故事。同樣都是懸疑片,但《誤殺》的結構更精巧,反轉更合理,人物更能站得住腳。
《誤殺》之所以能有這些優勢,一來是因為翻拍自印度片《誤殺瞞天記》,有一個經過市場驗證的紮實劇本;二來是電影的主線清晰有力,將所有的焦點對準了父親和警察局長的智斗,這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貓捉老鼠的故事模型;三來影片將反轉的節奏控制得很好,第一重反轉是父親用蒙太奇手段設局,第二重反轉是警察局長查出父親的作案手段,第三重反轉是女兒供認的藏屍地點是假的,警察局長濫用職權的行為引發了底層人民的暴動,一家人因此順利脫罪。
懸疑片受眾在看片時總是喜歡和創作者比賽誰更聰明,如果創作者埋下的懸念都能被輕易猜中,那創作者就輸了。而《誤殺》的高分就勝在足夠高級的懸念上,尤其是第三重反轉,給觀眾帶來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喜爽感。而且大多數觀眾也能代入主人公的作案動機——一個父親在家庭遭到威脅時迸發出來的強烈保護欲。最後影片升華的主題也是底層百姓和特權階級的對抗,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映照。
相比之下,《默殺》其實不太符合觀眾對於懸疑片的觀影期待,首先它的懸疑含量太低,驚悚含量更高,全靠jump scare的各種血腥暴力拉滿氛圍感。影片的開頭是一起校園連環殺人案,導演給觀眾埋下了“兇手是誰”的懸念,但是影片前半段幾乎沒有設置任何幌子,警方就將嫌疑人鎖定在了林在福身上,電影開頭埋下的懸念已經破了。雖然警方在調查李涵時,發現了另一樁案子——殺夫埋屍案,後續的反轉也主要是圍繞這個案子。但另起爐灶的懸念會讓觀眾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應該期待什麼反轉。
而且整個影片的敘事線太多,每一條線里融合的元素也特別多,林在福的復仇線(校園霸凌、特權包庇),李涵的殺夫線(兒童虐待、家暴、性侵兒童),警方的調查線(偷窺男、兒童犯罪),這三條線因為融合了太多的社會熱點議題而顯得過於雜亂,很多情節的呈現都是浮光掠影,讓觀眾拎不清導演想表達的重點。
最後有些人物塑造上也站不住腳。李涵從一個拚命保護女兒的慈母,被警方揭露是一個虐待兒童的惡母,似乎只是為了反轉而反轉,沒有足夠的情節鋪墊人物的轉變原因。雖然導演想要凸顯“平庸之惡”的主題,但只是用全員惡人的表象來呈現,沒有挖掘“沉默之惡”形成的真正原因,影片也就停留在視覺的奇觀上,缺乏深刻的人物。
一部《默殺》,能救市嗎?
儘管內容上有缺陷,但不妨礙《默殺》在市場上大殺四方,截至發稿,它的票房已經突破了2.62億元票房,單是今日票房就超過了1個億。
可以說在暑期檔打頭陣的電影中,《默殺》的票房走勢是最好的,貓眼預測內地總票房將超10億。而同檔期的愛情奇幻電影《歡迎來到我身邊》基本靠新晉流量於適扛起票房主力,但起勢堪憂,截至目前票房不足3000萬,可以說出乎不少觀眾和電影人的意料之外;主旋律電影《海關戰線》,上映9天才拿到1.14億元票房,又一次陷入港片同質化的困境;《來福大酒店》上映9天僅有5437萬元票房,撲得不聲不響;海外恐怖片《寂靜之地:入侵日》上映9天的1.08億元票房,也就勉強能看。
相比於同檔期的其他電影,為什麼是《默殺》率先點燃暑期檔呢?
原因不難理解,其實《默殺》內容上的缺陷,恰恰是它在市場上的優勢。在同檔期電影中,《默殺》有足夠的噱頭,雖然社會熱點議題眾多,顯得內容雜糅,但總有一個能踩中觀眾的興趣點。況且對於不太計較內容邏輯的觀眾來說,能花一張電影票的錢,看多個犯罪類型片,是一件很值的事。
其次影片以“反校園霸凌”作為主線,展現了大量女孩被霸凌的殘酷鏡頭,能激發觀眾對校園霸凌的反感和憤怒,並在主人公的復仇歷程得到情感上的宣洩。校園霸凌也是一個在社會上有高關注度的話題,很多觀眾都在影評中提到了今年“3名初中生霸凌同學致死”的新聞,可見大眾對此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電影則是一個宣洩的窗口。
最後,“復仇”幾乎成為了近兩年的流量密碼。當善良得不到同等的回報,反而被欺壓得更狠時,那麼不計代價的復仇至少能獲得片刻的爽感。這種爽感的背後,是人們渴望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正義,是藉著電影發泄一把現實中受到的憋屈。去年的電影《涉過憤怒的海》、今年的《彷徨之刃》也有類似的套路。所以觀眾總能在《默殺》中看到熟悉的影子,也許是某個影片里的人物,抑或是自己的內心。
不過要說明的是,雖然《默殺》在同檔期電影中票房走勢最強勁,但也只是矮子中拔高個,若是指望《默殺》來救市,這個票房表現還差得遠。要知道去年同期的《消失的她》,這個時候已經在衝擊30億票房大關,並且帶動整個電影大盤的票房增長了。可見今年的暑期檔電影依然處於疲軟狀態,不知道是否能有一部真正的爆片來燒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