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舟十八號”航天技術被指“偷師”韓國?2024年4月25日,中國“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隨後中文互聯網媒體出現大量貼文稱:“韓國網友認為中國偷竊了韓國的航天技術。韓國媒體在發射前一個月發布的航天技術排名顯示,中國第四,韓國第五。韓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大航天強國。”我們在韓國電視頻道channel a news和韓國jtbc新聞頻道的官方賬號發布的“神舟十八號”相關視頻的評論區中找到了“中國偷竊韓國科技成果”的評論,而這些評論也確實是韓語評論。至少要韓國的航天技術強於中國,網傳說法才成立,那麼韓國的航天技術到底怎麼樣?據了解,韓國航天科技實力確實不差。據世界人口評論網站統計,截至2022年,全球70多個航天機構中,僅有16個具備太空發射能力,韓國就位列其中。韓國媒體同樣對韓國的航天科技實力充滿自信。2022年6月,由韓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世界號”成功發射,韓聯社表示,韓國至此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利用自主研發的航天運載火箭發射超過一噸實用衛星的國家;同年12月,月球軌道探測器“賞月號”成功進入軌道,根據韓國《中央日報》的表述,韓國成為第七個將探測器送入月球軌道的國家或組織。不過,根據航天科普專家、高級工程師王斌的介紹,我們了解到評定一個國家和機構的航天發展水平的硬性指標包括很多方面,要具備研發和創新能力、使航天器順利進入軌道的能力、衛星控制能力等。那麼,如今的韓國是否具備這些能力?網傳的排名第五是誰公布的?這份排名可靠嗎?這份標題為“技術水平評估”網傳排行榜由韓語書寫,稱排行數據來源是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我們在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的官網上進行了查詢,找到了來自國家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第57次指導委員會會議通過的《2022年科技水平評估結果(草案)》,網傳的排名與數據正是來自這份文件。這項評估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每兩年對五個主要對象:韓國、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技術差距進行一次檢查和評估。評估分析的內容涵蓋這5個國家或組織的11個領域中的136項核心技術,航空航天涵蓋其中。具體的分數計算方式是將美國視為滿分,其餘國家和地區的分數則是達到美國程度的百分比。評估結果顯示,歐盟94.7%、日本86.4%、中國82.6%、韓國81.5%,換算過來和網傳排行榜分數相同。但這個分數是各方面綜合分,而不是單指航空航天技術。單看這一項,中國79.2%,韓國僅得分55%。看來,網傳的排行榜和數據確實存在,但並不是航空航天技術的排名,具有誤導性。並且,排行榜中比較的範圍並非全球,而是只針對美國、歐盟、中國、韓國和日本。也就是說,只有五個人參與考試,韓國排第五,並不能得出韓國就是全校前五名的結論。不過,從這份評估報告中我們能得到的信息是中國航空航天技術遠超韓國。除此之外,中韓兩國之間在航天領域的差距從雙方取得標誌性成就的信息中也能清楚的得到展示。在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方面,中國於1970年成功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及運載火箭“長征一號”;韓國1992年藉助歐洲阿利亞納4型運載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我們的星一號”;2013年首次在本土發射與俄羅斯聯合製造的運載火箭“羅老一號”;2022年發射首枚完全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世界號”。載人航天方面,中國於2003年成功發射首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截至2024年4月,完成32次載人航天任務,共計22位航天員進入太空;韓國尚未掌握獨立的載人航天技術,唯一登上過太空的宇航員是2008年搭載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李素妍。月球探測方面,中國於2007年發射首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2012年“嫦娥三號”成功實現月球軟着陸;2020年“嫦娥五號”實現月球無人採樣返回;2024年“嫦娥六號”完成首次月背採樣。韓國在2022年發射首個月球軌道探測器“賞月號”,搭載的是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不難看出,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已經遠超韓國,不存在需要向韓國偷師的情況。相反,中國不但沒有偷竊韓國的科技成果,還曾為韓國提供幫助。中國網友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曾在韓國“賞月號”的發射過程中負責35米深空天線結構整架工程。但事後,韓方卻對中國團隊隻字不提。經過對韓國官方和韓國媒體的調查,我們發現,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的官方網站顯示,“賞月號”整個項目的系統、主體和地面站都是由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開發的,提供技術支持的機構包括韓國國內的大學和研究所以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韓國媒體在報道相關內容時也強調,“賞月號”的大型深空天線是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和幾家韓國公司的聯合產品。都沒有提到過中國。那麼,中國是否真的參與到了韓國“賞月號”的建設呢?我們在中國電科三十九所的官網上找到了相關事件記錄。2020年12月,韓國35米天線反射體已吊裝到位。2021年2月,中國電科三十九所成員因疫情滯留韓國,中國團隊已執行任務半年有餘。對於中國團隊在韓國的工作內容,王斌老師也給予了證實,中國確實向韓國出口了一台35米口徑的天線。但“賞月號”任務的具體執行過程他尚不了解。比起中國的技術設備在韓國的報道中被單方面的淡化,韓國對nasa的技術支持卻表達了滿滿的謝意。縱觀韓國航天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韓國始終受到來自航天大國的幫助。相比美國,俄羅斯在韓國航天初期的發展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這與我們印象中韓國與美國的友好依賴有所出入。白孟宸(《新聞鑒證組》評論員):“美國在韓國航天技術發展中曾是一個阻礙因素。1979年,美韓簽署協議,美國單方面限制韓國的彈道導彈射程為180公里,因此,韓國轉向俄羅斯。1993年開始,在俄羅斯的協助下,韓國利用相關技術,發展本土製造能力。美國逐漸放開限制是在2003年到2005年後,隨着美韓關係的發展,俄羅斯逐漸被擠出韓國市場。2013年後,隨着俄美關係波動,韓國減少使用俄羅斯技術,直到近期韓烏局勢影響,韓國宣布停止使用俄羅斯發射服務。”由此看來,近十年來韓國在航天領域已傾向於依賴美國。2024年5月27日,韓國版nasa成立,進一步彰顯這種趨勢。總結一下,儘管韓國在與俄羅斯和美國合作中取得了顯著航天成就,但中國的航天科技依然遙遙領先韓國,完全不需要向韓國偷師學藝。所以,對於某些韓國網友的言論,我們可以不予理會。(二)吃粽子、賽龍舟,韓國“端午”增加新傳統?端午節期間,中國網友質疑韓國人在江陵端午祭時吃粽子、慶典中使用龍和划船元素,在中文互聯網上引發了廣泛討論。針對這些疑問,我們進行了一一驗證。首先,粽子圖片最初由一名在韓國的中國留學生於6月3日發布,文案中並未明確粽子是否為節日期間的特供餐食。其他在韓的網友回應稱,這些粽子可能進口自中國,或僅在大學食堂中作為豐富學生選擇的菜品發放。而出現龍元素的活動現場的圖片最早出現在韓聯社6月8日對江陵端午祭遊行活動的報道中。因為今年是韓國的青龍年,江陵端午祭的口號是“崛起端午”,象徵使龍的能量上升,所以龍的形象才會出現在節日遊行中。至於划船元素,雖然我們沒能找到圖片的具體出處,不過比起龍舟,圖中男子操縱的工具更像陸地衝浪板,與中國傳統的龍舟有着很大區別。不難感受出,中國文化對韓國有着深遠影響。韓國在文化活動中完全避免出現中國元素幾乎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韓國在2005年將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而中國在2009年才申遺端午節。端午節的英文翻譯(dragon boat festival)中沒有“端午”兩個字,這成為了中國網友心中的痛點。估計未來每逢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外,網友們怒斥韓國人“偷走端午”也將成為新的固定活動。查證到此,不難看出中韓兩國網友在文化和科技領域存在許多誤解,這些誤解往往源於歷史淵源和文化差異,但也反映了兩國之間的深厚聯繫。為了促進和平共處,雙方應當尊重彼此的文化和科技成果,理解對方的歷史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