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 ∣ 拍出上半年最「 爛 」愛情片,導演張嘉佳等着「 下崗 」吧

1


內地作家轉行當導演最典型最知名的是80後的韓寒郭敬明,都輕易就從文字商人化身電影導演,拍了不少電影。

同樣是80後,年紀比韓郭還大,但名氣稍弱的張嘉佳也算一個。

2016年,張嘉佳第一次當導演,拍出了《擺渡人》,豆瓣評分僅4.1

時隔9年,在新書《雲邊有個小賣部》大賣後,同名電影也搬上了大銀幕,而且上映首日就破億

遺憾的是,這同樣是一部爛片。

2


整部電影,像是各種悲情慘劇言情的橋段大集合,

直白膚淺的把悲情戲碼堆疊在一起,

為了煽情而煽情,沒有情緒鋪墊

張嘉佳用一個又一個mv廣告鏡頭,加上無敵濾鏡,拍出了自我陶醉的感動,完全意淫的情感。

劇本的設定漏洞百出

男主角劉十三,回到老家小鎮和女主角程霜一起當調解員順便賣保

各種不接地氣的人物輪番鬧騰,找幾個喜劇演員就是幽默了

鎮上沒有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可以一年不用打卡上班?

那開頭他騎共享單車幹什麼呢?

小女孩不用上學?

老闆賣假貨大家都知道沒人管,他就是不會搶票?

人物塑造也很蒼白,電影里好像所有的人都浮在表面,沒有深入到這片土地和這個故事裡。

像是搭了一個戲棚子,

找了幾個流量當主角,

再找了一些群演當村民,她們之間毫不令人動容的小鎮溫情,像是一群人在這個鎮子里玩劇本殺。

結構搭建也是套路和春晚小品一個德行。

先來搞笑尷尬的幽默部分,最後煽情。

影片開場的宮崎駿動畫,也真是強拉硬拽,似乎和宮大師扯上關係就能格調高一樣。

而後半段煽情,也太過硬凹。

本質上,曾先森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愛情家庭片

但是,導演張嘉佳或許對於青春有某種執念的,雜糅了太多沒用的東西了。他骨子裡是一個喜歡用煽情音樂塑造虛浮人物的導演。這當然沒有問題,你鑽研一個類型一輩子拍好一個類型,也可以是一個好導演,但遺憾的是整部電影質量實在堪憂

所以,在類型片還不能把控更好的情況下,形式只是紙老虎

3


好多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三點,

一是貪心

張嘉佳沒有能力做群像描摹

人物一多,他就措手不及。

劇情上的導致各種副線支線和主線纏繞不清,亂七八糟,還不如專心描寫男女主角劉十三和程霜的愛情

在野心上,他甚至還想做“笑中帶淚”。

上段想搞笑,下段又接個生硬的淚點,他真的有這個能力嗎?

人物的塑造完全像紙糊的

女主角就是一個戀愛腦,但她的背景和人物關係蒼白得令人髮指

男女主角的過往並沒有交代清楚,女主突然出現就開始幫男主買保險,感情發展顯得突兀且缺乏說服力

女主程霜好像沒有家人一般,一直賴在男主劉十三家裡,為他忙前忙後,出主意,賣保險。你說是因為幼時的愛情沒斷現在想再續前緣,但是在前面壓根交代的不清不楚,你說他為什麼喜歡劉十三,結果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送她螢火蟲的人.....

你生活在小鎮,不是生活在古代好嗎?

這都2024年了,你以為是1984年嗎?張嘉佳對於愛情的理解就這?

再比如說,男主角會莫名其妙被分手,也莫名其妙接了那個保險賭,以及他莫名其妙會遇到程爽。

事件在堆積的時候,像是完成任務卡一般,直接複製粘貼原作里的任務,張嘉佳用流水線操作完成了對自己文字的影像翻譯。

可見,他對敘事的感覺有多差。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小鎮和城市的關係,這是整個故事的最重要戲劇矛盾

只有把大城市的壓力和小鎮子的無憂無慮的對比強化出來,才能作用於男女主角的情感和生存描繪。

遺憾,張嘉佳還是沒做到。

4

所以,“山的那邊是什麼?”

影片既然提出了問題,給不了答案,也不給方向

故事是文字的積累,作家是文字的創造者。

文字轉變成光影,是需要天賦和知識貯備的。

張嘉佳並不適合當導演,沒能用影像和畫面為文本賦能,一個沒有電影專業技能的作家連一個好編劇都算不上,真的不能當導演

當然他還是當了,那自然只能是爛片的導演了。

張嘉佳出道路徑和韓寒、郭敬明一樣,都從暢銷作家到導演的路。先依靠出版書籍積累粉絲,再迅速靠熱銷小說,找當紅流量明星拍電影。

沒基礎的他對於影畫關係、傳情達意,甚至演員的調教,都太差了

9年時間兩部電影都不行,曾先森堅決支持張嘉佳從導演崗位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