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萬塊大銀幕如何更高效產出?他們為電影發行尋找“金鑰匙”

檔期“影片集中扎堆”,平時影院卻“門可羅雀”?民眾的“屏幕時間”多被短視頻佔據,電影“閑暇競爭力”明顯不足?……6月17日,在“金爵電影論壇——電影發行新生態”現場,知名學者和電影行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為電影發行現狀“搭脈”,尋求分線發行、精準發行的“金鑰匙”。

8.6萬塊大銀幕如何更高效地產出?

2023年,全國營業性影院1.4萬家,銀幕數逾8.6萬塊。然而,去年,中國內地上映影片為506部。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地區63家影院、306塊銀幕,上映了267部影片。日本去年有3600塊銀幕,上映1232部影片。

從這一組數據中,導演賈樟柯表示,身為創作者,他看到了一對矛盾體——不飽和的供給與空轉的銀幕。他把大銀幕比作“耕地”,認為當下的“每畝產出”是不足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帶來的數據顯示,對比2003年,內地市場在2023年的故事片產量、銀幕數、票房、觀影人次分別增長2.3倍、43.88倍、54.47倍、36.11倍。然而近些年,影院“被浪費的空間”問題日漸明顯。2023年,內地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僅9.5%,不到2015年一半。“大規模集中消費的時代行將結束,分線發行、精細化發行勢在必行。”支菲娜認為,中國電影業新一輪的守正創新,提高供給、淘汰冗餘產能、下調部分票價、改變分賬比例,都是可商榷的挖潛空間。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部經理周勇認為,作為影院尤其需要好好考慮精細化發行,如果單場觀影人次偏低,會難以覆蓋影院運營成本。“希望各方不要盲目追求多排片,應該以精準化營銷方式,提高經營效率。”

“另外,就目前來看,頭部影片能引領市場發展,但是中小成本電影更加多樣化,能填補市場空白。一個健康的業態,需要有頭部,但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形成的塔基部分,同樣需要夯實。”在周勇看來,在精細化發行、分線發行的試行階段,需要相關政策的扶持和規範,主管部門和協會等要進行監督,“保證大家在賽道內健康發展”。

“發行放映,不論是院線還是發行公司,人才很重要。”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祁海認為,電影市場需要優秀的策劃人員,思想要開放、信息要靈通、資源要廣博。“要達到這一點,需要建立獎勵機制,讓優秀人員進入這個領域。”

如何讓中國電影市場更具吸引力?

毋庸置疑,中國觀眾越來越愛看國產電影。據國家電影局最新統計,截至2024年5月5日,電影市場全年總票房突破200億元,國產片份額佔比超八成。有分析認為,這一方面說明我國電影創作生產日益繁榮,實現了“量”“質”齊升;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中國觀眾審美需求發生了變化。

在賈樟柯看來,近年來國產片佔據市場絕對優勢,固然是我們的驕傲,但也有隱憂,“如果國際影片放映佔有量越來越少,我們在整個國際電影版圖中的地位是什麼?”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86000多塊大銀幕,也能接納超過1000部影片上映,其中近二分之一是國際影片,那麼我們的市場吸引力也會增加,會吸引到各國的優秀電影人才、優質電影資源。

對此,支菲娜也認為,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文化自信,接納更多影片進入我們的市場。“而且,對於z世代來說,也需要有進口影片來作為補充,滿足他們的各種奇思妙想和個性化的觀影需求。”

短視頻與電影,關係是競爭還是互補?

“從視聽內容的競爭力來看,觀眾每天停留在短視頻上的平均時間為151分鐘,長視頻為113分鐘,但在影院觀影的時間僅為0.3分鐘。”在支菲娜看來,相對短視頻來說,電影的“閑暇競爭力”明顯嚴重不足。

在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眼中,短視頻則是可以和電影形成互補關係。“做短視頻、短劇成本低,許多年輕的創作者都轉向了這些領域,我自己也在做。”竹內亮認為,對於中小電影從業者來說,不能只做電影,也要學會利用短視頻為自己做宣傳。“紀錄片、文藝片沒有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沒有大的ip。比如宮崎駿的新片,就算不做宣傳,不做預告,一樣可以拿到很高的票房,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大ip。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短視頻來為影片做宣傳,比如可以切片,或者製作影片的短視頻版,從而吸引觀眾走進影院。”

對此,祁海也表示贊同,他認為,不要只看到短視頻對電影行業帶來的挑戰,也要看到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好處。“對電影來說,開拓了宣傳渠道,這本身就是對電影最大的幫助。”

差異化服務,能否讓影院也擁有自己的粉絲?

在論壇上,竹內亮談起了《再會長江》在日本上映時,自己去眾多影院路演時的一段體會。“我發現日本的影院很有特點,幾乎每一家影院都不一樣,風格不一樣,裝飾不一樣,放的電影也各有特色,有的影院專門放紀錄片電影,有的專門放亞洲電影。”好多觀眾來看之前並不了解《再會長江》,但他們是“影院的粉絲”,只是出於信任這家電影院的品位,就會“閉眼”買票。電影宣髮根本就不費力氣。

由此,竹內亮提出,中國影院也要有自己的粉絲,讓觀眾不再是喜歡某一部電影,而是“只要是這家影院放的電影我都喜歡”。

對於這一期待,支菲娜表示贊同,但同時也表達了憂慮。“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中國的許多影院是沒有市場部的。影院里許多從業人員既不了解電影也不了解觀眾。”支菲娜表示,“差異化服務最終要落實到對‘人’的關注、對‘人’的需求的滿足。大家吃膩了‘預製菜’,電影觀眾也很希望在不同影院感受到‘鍋氣’。”

大象夥伴影業創始人吳飛躍則認為,影院特色可以和分線發行相結合,在周末提供商業片時,從周一到周四不妨設置不同類型影片的“電影日”,從而培育影院自己的氣質,讓觀眾在約定的時間、地點,收穫“對胃口”的電影。

來源:上海徐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