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耷子
影片《母親的直覺》的故事核心,其實更傾向於它的英文原名——“mothers' instinct”(母親的本能)。在這部暗潮洶湧的影片中,導演班諾特·德姆撕開了母愛的另一面,它不再是一個母親溫柔的擁抱和無私的奉獻,而是一種強烈到令人心悸的——偏執。
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郊區,兩個被完美表象包裹的家庭展現在我們眼前。席琳與愛麗絲是鄰居,更是無話不談的閨蜜。作為典型的中產主婦,她們的生活被各種優雅和光鮮填滿,然而,這一切很快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悲劇撕裂:席琳的兒子馬克斯從自家陽台意外墜樓身亡。這件事不僅奪走了一個幼小的生命,也摧毀了兩個母親之間原本牢不可破的友誼。
從兩位母親彼此不再信任的眼神中,我們完全可以預見,悲劇遠沒有結束。被敏感和脆弱包圍的愛麗絲,似乎被想象支配:在她看來,席琳正在對她的家庭實施着一場不易覺察的攻擊,她也完全不知自己該如何應對這種如影隨形的敵意。
很快,影片便攪動起希區柯克式的懸念漩渦,導演用看似波瀾不驚的鏡頭語言,勾畫出了兩個母親走向崩潰的連鎖反應。
在女性的較量中,最強大的武器往往不是外表,而是內心。《母親的直覺》試圖探入女性最微妙的心理圖景,將信任、背叛、嫉妒、猜忌,甚至毫無來由的惡意,全部融入到了這場無休止的戰爭里。更重要的是,片中被符號化的兩個丈夫角色,雖着墨不多,卻映照出美國60年代的社會樣貌,所謂母親的“本能”,實則源自男權社會對女性的一種無形壓制——直至席琳暴露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她也依舊束縛在“母親”的角色中,無法自拔。
從類型上看,《母親的直覺》以懸疑片為基底,精心構造了一個略顯誇張的通俗故事,但結局的設定依舊值得商榷。起初,我們滿心期待一個如同《蘭閨驚變》般的高光結尾,一個與人物心理邏輯相契合的謎底,然而,影片因為缺乏嚴密的情節鋪陳,使得那個本就漏洞百出的結局,只達到了令人不寒而慄的效果,缺乏應有的深度和說服力。
儘管影片的故事密度只夠湊滿一篇短篇小說,但得益於傑西卡·查斯坦和安妮·海瑟薇兩位著名女星的精彩演繹,影片的觀賞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兩人表演均達到了一貫的高水準,充滿了激情和韻味。
海瑟薇精確捕捉到了席琳從震驚、憤怒到徹底失控的心理變化過程,其在平靜中蘊藏的強大能量,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釋放,但這個角色所隱藏的痛苦和瘋狂卻清晰可見。
查斯坦的表演,則展現了愛麗絲在面對席琳的指責和家庭壓力時的種種掙扎,她的內疚、慌亂以及對自我價值的猶疑,構成了角色的內在衝突,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情感層次。
兩位女主角在表演上的化學反應,為全片增添了緊張感,但孱弱的劇本還是削減了衝擊力,尤其是愛麗絲這個角色的最終走向,潦草到不可思議。如此倉促,甚至滑稽的情節編排,很容易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母親的直覺》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的大綱。
不過,我們無法阻擋導演澎湃的創作野心:影片的攝影風格似乎帶有托德·海因斯電影的質感,而服裝和美術設計更加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場景都安排了精美的道具,展現了細節上的紋理。遺憾的是,除了劇本問題之外,影片在技術上未能充分利用剪輯技巧來強化戲劇衝突,關鍵情感轉折點被處理得過於平淡,浪費了奪目的表演班底。
總體而言,《母親的直覺》是一部披着驚悚片外衣的肥皂劇,精緻華麗卻藏不住單調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