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許地山(落花生)與新台灣安社無關
《台灣社會運動史》(台灣創造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第三冊第二節《新台灣安社》記:“(台灣)嘉義市東門町出身的範本梁”在日本留學時“開始信仰無政府主義”,“大正十一年(1922年)八月左右離開東京赴北京,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他和住在當地的無政府主義者及僑居北京的台灣人來往參加思想運動,尤其和台中出身的留學生關錦輝、謝廉清、謝文達等人一起進行種種策劃”,“範本梁則加入住在北京的無政府主義者兼世界語推動者梅景久等190餘名所組織的北京安社。大正十三年(1924年)左右和燕京大學學生許地山(廈門出身支那人)來往密切,因許某曾經居住台灣,所以另外組織所謂‘新台灣安社’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向同志與學生間分發《宣言書》,進行無政府主義宣傳”,“新台灣安社終於合流於當時存在於北京猛端衚衕的世界語專門學校內的北京安社,在北京安社出版的宣傳刊物中設《新台灣》,作為活動的開始”。
據我聞見所及,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是1923年開始籌辦的,如《魯迅日記》所記,當年“6月7日午後往世界語學校籌款遊藝會”(魯迅是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的發起人、董事和兼課教師),其時尚在籌款建校階段也。新台灣安社的《宣言書》寫於1924年2月8日、發表於“北京安社出版的宣傳刊物中”附設的《新台灣》,則新台灣安社的最初的活動(包括辦《新台灣》和發表《宣言書》)當發生於1924年也;許地山(落花生)是1917年暑假後到北京燕京大學前身之一的北京匯文大學堂入學的,1920年從燕京大學文學院畢業,1921年轉入燕京大學神學院研究宗教並開始用落花生的筆名發表小說,1922年從燕京大學神學院畢業留校任職,1923年8月17日從上海乘船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及宗教比較學,1926年從英國牛津大學畢業,1927年回到燕京大學任教。1922年範本梁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時,許地山已不是“燕京大學學生”;1924年台灣新安社在北京開始活動時,許地山在國外,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轉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及民俗學等。顯然,範本梁“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左右和燕京大學學生許地山(廈門出身支那人)來往密切”一語里的許地山,不是用筆名落花生寫小說的許地山。許地山(落花生)同台灣新安社無關。
附帶言之,無政府主義另有音譯名安那其主義,北京安社、台灣新安社應該是皆從“安那其”取名也。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灣台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台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餘萬字。
主播介紹
肖璞韜,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灣”新媒體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汪毅夫先生著作《話說兩岸》播講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參與改編單田芳紅色經典評書系列《賀龍傳奇》《少林將軍許世友》《九一九演義》,參與《單田芳自選集》十部系列評書的文字整理,獨立創作並播講的評書作品有《海魂國殤》《血色蒼穹》《鐵流河山》《飲馬天竺》《忠義沈煉》《榮華富貴》,並播講經典評書《三俠五義(權謀版)》《水滸傳》等。
欄目介紹
汪毅夫先生著作《聯結兩岸》,收錄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陸續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82篇文章,是繼其《話說兩岸》《顧盼兩岸》後的又一札記結集。
《聯結兩岸》延續作者一貫的“學術段子”寫作風格,在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看來,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史學術中“掌故札記”體例的最好傳承,並引用清代學者錢大昕之語評價:“讀之竊嘆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讓我們通過單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韜的評書演繹,結合《聯結兩岸》的字裡行間,感悟海峽兩岸方方面面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進而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感謝
兩
岸
汪毅夫先生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對本專欄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