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麥克斯》,一個高燃IP的成長記

在《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火起來之前,“瘋狂的麥克斯”這個ip並不太為人關注,但既然第四部火了,而且還拍攝了前傳,這一下這個ip就已經有了五部作品了,這個ip總該值得關注關注了。

現在,就來聊聊“瘋狂的麥克斯”這個ip的發展歷程。

首先,“瘋狂的麥克斯”是一個典型的作者電影,一切都繫於導演兼編劇喬治·米勒於一身。沒有他,就沒有這個系列。

喬治·米勒,於1945年3月3日出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是好萊塢的“澳洲幫”成員之一。作為一名不太高產的導演,已經79歲的喬治·米勒履歷上的電影並不算多,最主要的作品就是“瘋狂的麥克斯”系列。

1979年,34歲的喬治·米勒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瘋狂的麥克斯》,主演是當時年僅23歲的梅爾·吉布森,這同樣是他的大熒幕處女作。

現在來看《瘋狂的麥克斯》,比較好玩的一個點是可以看到“嬉皮士運動”與“朋克精神”對影片的影響。包括後面的電影,都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風潮對於影視文化的影響,比較好玩。電影是一種見證,誠然。

《瘋狂的麥克斯》上映於1979年,那個時候“嬉皮士運動”已經到了末期,但餘韻猶在,34歲的喬治·米勒還沒有脫身出來。其實,即便到了現在,一頭長髮的米勒,身上依舊散發著嬉皮士精神。

“嬉皮士運動”是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在文化領域興起的一種極左運動。經濟的高速發展,是需要秩序的,而且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再到冷戰的興起,美國在戰爭領域一直沒有閑着,軍事同樣需要秩序。而這種秩序,對於思想文化來說,就形成了一種束縛,成長於戰後的一代青年,思維空前活躍,對於秩序感極其反感,屬於叛逆的一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嬉皮士運動”勃然興起。

“嬉皮士運動”,強調反主流,欣賞“無為而治”,認為只有簡樸社會、簡單生活,才能保證公民個人的尊嚴和自由。因此,他們強烈地反戰,既反朝鮮戰爭又反越戰,還反對國家秩序對個人生活的束縛,強烈追求從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來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術的、物質的社會。他們普遍留起長發,穿上彰顯個性的衣服,崇尚流浪,崇尚“在路上”,崇尚走上荒野。很多嬉皮士來自白人富裕家庭,但是他們為了追求他們想要的“自由”,選擇拋棄富裕,來感受並讚美貧窮,體驗簡單而隨意的生活。

具體到電影領域,就吻合了美國西部片的全盛時代,因為美國的西部,在早期大開發時期,恰恰意味着沒有秩序,率性而為,野蠻生長,西部牛仔們就象徵了自由的精神。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賽爾喬·萊昂內執導的“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就成了典型代表。

“嬉皮士運動”本身起源於搖滾樂,所以嬉皮士們往往帶着吉他,騎上機車,衝上街頭與原野。

當然,“嬉皮士運動”也在分化,像年輕時的克林頓就曾經留着大波浪,挎着吉他,參與過嬉皮士運動,後來才重回主流,並一步步當上了總統。

(年輕的克林頓與希拉里)

隨着越戰的結束,一代人的成長,嬉皮士運動慢慢式微,但沒有消失,繼承並發展了嬉皮士運動的,就有了後來的“朋克文化”。

“朋克文化”,或者叫“朋克精神”,主打的就是一個“叛逆”。在朋克的眼裡,搖滾依舊擁有曲譜,依舊需要技巧,依舊是舊秩序的一部分,而朋克則不需要技巧,彈就完了,重要的是宣洩,只要能夠抒發情感,至於是不是噪音,根本就不在乎。所以,朋克往往與重金屬、另類搖滾聯繫在一起。同時,莫西干髮型、五顏六色的髮飾、花式紋身、耳釘鼻環、各種金屬片的外套,鬼火少年應運而生,都是朋克為了追求自由率性而為的產物。

回到《瘋狂的麥克斯》,儘管沒有片中沒有將朋克玩到極致,它表現出來的是“嬉皮士”與“朋克”交融與換代時期的味道,還是非常濃烈的。喬治·米勒還吸收了西部片的元素,“瘋狂的麥克斯”(mad max)這個名字,就明顯是在致敬“西部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演的另外一個經典角色“骯髒的哈里”(dirty harry),甚至角色同樣是一名負責維護社會秩序的警察。哈里為了維護治安,什麼手段都會用,甚至是骯髒的不合法的也在所不惜,所以他的“骯髒”是手段而不是外表。

《瘋狂的麥克斯》里的主角麥克斯,同樣如此,作為警察他看起來是嚴肅的,但是他的內心充滿了瘋狂(mad),擁有強烈的朋克精神。影片里的反派們,作為麥克斯的對立面,更是無所顧忌,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是妥妥的朋克風嬉皮士,機車、金屬片外衣、莫西干髮型、大波浪交織在了一起,行為乖張,目無法紀,為所欲為,對主角、對影片形成了極大的衝擊。

影片的最後,麥克斯失去了妻與子,直接也成為了一名流浪者,成為了嚴肅外衣下的一名嬉皮士參與者,正與喬治·米勒自己的追求吻合在了一起。後面的幾部,全都走上了嬉皮士+朋克風的精神路線。

不過,太多嬉皮士元素,使得《瘋狂的麥克斯》並不好看,情節散漫,演技也一般,有些顛來倒去,打分也不高,現在的觀眾去回看的話,大部分人壓根就看不下去。從資本的角度,這樣的影片是不會拍攝續集的。

但是,這是作者電影啊,有作者自己強烈的創作衝動在,只要他願意推動,那麼續集就是可能的。

所以,《瘋狂的麥克斯2》還是上映了。而且,比前作好看很多。

《瘋狂的麥克斯2》也是前三部曲里表現最佳的一部,可欣賞度比較高,故事線也清晰明了,簡單易懂。

《瘋狂的麥克斯》是美國現代文化的直接參与者,到了《瘋狂的麥克斯2》

就開始了科幻化,開始做出了假設,反映是的冷戰後果的極端化。

沒錯,1979年上映的《瘋狂的麥克斯》反映的是嬉皮士朋克風潮,它講述的社會秩序的崩壞,好人變成了流浪者。到了1981年上映的《瘋狂的麥克斯2》就已經變成了對於冷戰的思考,它假設美蘇兩大陣營徹底決裂,由冷戰變熱戰,最終打了起來,以至於給地球帶來了毀滅,直接進入了末世,人類秩序徹底失序,需要重新設計。

“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的末世廢土風,就此誕生。

從《瘋狂的麥克斯2》已經可以看到後來的《狂暴之路》《狂暴女神》的影子。

《瘋狂的麥克斯2》是講第一部結尾開始走上流浪生活的麥克斯,在社會徹底崩壞之後,駕駛着一輛v8汽車,(v8也是貫穿了全五部電影的唯一角色),來到了一個能夠生產石油的地方。在那裡,是一群村人自發組織起來的小社會,人們因為石油而聚集在一起,靠開採石油並與對外交易,過着安樂自足的生活。這明顯是嬉皮士們所嚮往的自發社會狀態。

這個石油小鎮,明顯有着《狂暴之路》《狂暴女神》里的石油鎮的雛形了,比較有意思。

在這個理想生活狀態的石油小鎮之外,存在着機車黨,他們靠搶劫為生,一直覬覦石油小鎮,想要搶到手中,霸佔產業。這也與後面的《狂暴之路》《狂暴女神》里的設定一脈相承。

麥克斯來到石油小鎮,原本只想要一些石油,然後就走,繼續流浪。可是,他遇上了鎮外的強盜,前來洗劫。

對於石油小鎮的居民來說,到底要不要收留麥克斯?

對於麥克斯來說,則是他要不要留下來幫助這裡的居民?

這個故事套路,分明就是《荒野大鏢客》,或者《用心棒》的套路。沒錯,早期的美國西部片與日本劍戟片是相互借鑒的,故事模式有所類似,甚至是西部片學習黑澤明更多一些。

西部牛仔/流浪武士,來到某個市鎮,遇到窮凶極惡的壞人,為了維護地方和平,隱忍的西部牛仔/流浪武士,選擇了出手,幹掉壞人,然後再悄無聲息地離開,繼續他的流浪。

這個故事套路是可以無限複製的,《座頭市》就是這樣的模式,流浪高手可以到達無數個小鎮,遇到無數個壞人,將替天行道的故事演繹一遍又一遍。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瘋狂的麥克斯5》的創作思路。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里,湯姆·哈迪飾演的麥克斯出手幫助了弗瑞奧薩,推翻了堡壘里不死老喬的殘暴統治。最後,看着弗瑞奧薩成為了新一代堡主,麥克斯選擇了悄然離去。下一站,將會抵達一個全新的小鎮,開展一個新的傳奇。

但是,弗瑞奧薩的角色太迷人,於是《瘋狂的麥克斯5》之前,先上映了《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講了一個沒有麥克斯的瘋狂麥克斯前傳,拓展了影片宇宙。

回到《瘋狂的麥克斯2》上,由於後面的故事設定,都可以在這部里找到雛形,還是很值得來看一下這部奠定基礎的影片的。不羈的髮型,奇怪的面具,爆改的機車,狂暴的速度,肆意的追車,都能夠在這裡找到源頭。

在《狂暴女神》那篇影評之後,就有讀者指出片中的石油鎮的設定很扯,因為這明顯與現實相背,因為未來是新能源的天下,可是電影中卻還在爭來爭去爭石油,看起來非常搞笑。

這就是對前作一無所知的結果。畢竟,“瘋狂的麥克斯”作為一個ip,是一個系列,後面的作品要呼應前面作品裡的設定,要自成體系。就像《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異形》等,在設定上前後都是吻合的,不能跳躍。石油鎮的設定,在1981年的《瘋狂的麥克斯2》里就已經有了的,總不能要求那時候的喬治·米勒就要想到無人機、新能源汽車這些元素。而且,瘋狂的麥克斯系列講的人類在末世之後,社會秩序需要重建,人類進入類似原始社會的狀態,人類文明是倒退的,更先進的文明自然也不存在。

《瘋狂的麥克斯2》在上映的時候,也是高能爆燃的,現在去看依舊感覺不錯。但是,到了1985年上映的《瘋狂的麥克斯3》,打分再一次跌落,影片的設定開始變得有些荒唐了,開始了低幼化。

但是在世界觀的設定上,還是一脈相承的。喬治·米勒內心隱藏的嬉皮士精神繼續在發揮作用,在《瘋狂的麥克斯3》里,他繼續暢想,當社會秩序徹底崩潰之後,人類是否該重新回到原始社會,然後進行重建。

在《瘋狂的麥克斯3》里,麥克斯先是來到了一個達巴頓鎮,結果他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鎮上的明星。然後,又被妒忌的壞人驅逐了出去,繼續流浪,來到了一個原始的以孩子們為主的世外桃源。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麥克斯帶領着他們重回達巴頓鎮,要重建這裡的秩序。

看吧,《瘋狂的麥克斯3》里的故事與《瘋狂的麥克斯4》已經有所類似了,都是先逃離極權暴政的統治,然後再殺回來,推翻暴政,重建新秩序。

《瘋狂的麥克斯》開始放逐自我,《瘋狂的麥克斯2》抵達石油小鎮,《瘋狂的麥克斯3》抵達達巴頓鎮,《瘋狂的麥克斯4》抵達堡壘,這個系列的可複製性肉眼可見。

只是,在《瘋狂的麥克斯3》口碑與票房雙輸之後,喬治·米勒暫時放棄繼續開發這個ip,而是轉頭開闢了一個新道路。那就是在《瘋狂的麥克斯3》里沒有玩夠的兒童元素。

於是,接下來的喬治·米勒,連續執導出了《小豬寶貝》《小豬寶貝2:小豬進城》兩部童趣作品,以及《快樂的大腳》《快樂的大腳2》兩部動畫片,而且還憑藉《快樂的大腳》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小豬寶貝》還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很難想象在一個廢土朋克風之下的瘋狂的導演,能夠擁有如此乾淨純潔的童心世界。其實,這幾部童趣作品的打分比喬治·米勒的普通作品都要好,他如果在這個領域深耕下去,很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績。但他只是玩玩。

等時間到來2015年,玩夠了的喬治·米勒,終於在70歲時迎來了自己事業巔峰,《瘋狂的麥克斯3》上映時隔30年後推出的續集《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一經上映就震撼了全世界,震撼了所有的影迷,一舉天下驚。

極致的末世情節,極致的廢土朋克,極致的機車狂飆,極致的理想情懷,極致的人格魅力,都讓這部充滿了天馬行空想象力的作品,成為了觀眾的心頭大愛,成為了年度爆款。

從最初第一部對於嬉皮士風潮的直接展現,到第二部對冷戰秩序的思考,到第三部對於社會秩序的重整,再到第四部對於末世世界裡隱藏的希望,以及外傳作品裡對於末世世界的想象力,喬治·米勒讓“瘋狂的麥克斯”這個極具個人魅力的ip煥發出了獨具特色的魅力,讓人難忘。

而且,這還是在前三部里的靈魂人物梅爾·吉布森被換角後,還能延續輝煌來,也是非常難得了。

當然,回到開頭部分,這個系列的前三部,只有第二部的可欣賞性比較高,值得看一下,另外兩部沒有情懷的話,是可以不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