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理想的“桃花源”

一直跑下去,稿件的經緯是社會價值和內容深度

作者/  孫鵬飛

編輯/  潘少穎

編者按

他們,是曾經在《it時報》熠熠生輝的記者,與《it時報》同行的日子,充滿激情和夢想,尋找着每一個值得被報道的故事。

他們,在《it時報》創刊20周年之際,紛紛拿起筆,那些難忘的人和事,那些熬過的夜,那些懵懂與憧憬……一一躍然紙上。

他們,帶着對新聞的熱愛,依然祝福着《it時報》,那個曾經見證他們成長的地方。

《it時報》也祝福他們,一路有美好相隨。

幾天前,我和一位微信網友見了面。他是我在《it時報》時認識的一位採訪對象——進過中科大少年班,之後成為網絡安全專家。

酒過三巡,陣雨清涼,暖身的還有理想。我頻頻想起在《it時報》的那段歲月,這是一家不世俗的報社,記者不會被束手束腳。稿件的經緯是社會價值和內容深度,做着內容的“手工藝品”。

2020年8月,《it時報》策划過一期市面上各大網絡借貸平台貸款利率的稿件,除了像一般媒體找到借款當事人,聊一聊遭遇砍頭息的經歷,我們還在25個平台上親身實踐。“瘋了!”我的朋友曾勸阻,“你們會被各家借貸平台的電話一直騷擾!”

我們清楚背後的代價,會有徵信查詢記錄,還有可能影響到房貸、車貸。但如果不親身實踐,就只能人云亦云。

就像我們為了體驗困在算法中的外賣小哥,會親自送外賣;為了感受“李佳琦們”的流量焦慮,會上播賣貨。

這一次,編輯部主任郝俊慧帶頭,註冊網貸平台,截圖網貸合同,幾位年輕記者都挑選了幾家平台。那是忙碌的一周,一直到交付印刷廠的那個傍晚,我們還在核算借貸合同上的方案和利率數字。接近凌晨,稿件走過三審三校,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一直到現在,我還會時常接到借貸平台的電話,但早已不以為意,或許這更像是一枚勳章。記者不僅需要用筆記錄下社會的細碎痕迹,還得爬上時代桅杆,眺望遠方。

也正是這樣的動力,《it時報》是少數還能做調查報道的媒體之一。

還記得偶然一次探訪,我發現藍思科技一家未亮燈的工廠,以及上市公司財報上上市公司與這家公司的財務線索。

酷暑天,我跑環保局、招商局,甚至聯繫當地同行,證實這是一家從未開工的工廠。

有時候,文字中一兩句簡單的話,可能是我們一兩天的經歷。但為了拿到更多信息,我們只能一直跑下去。

那篇稿子發出後,我曾困擾於一位小記者和一家背景深厚上市公司間的較量。公關部咄咄逼人,刻意引導錄音,要求撤稿、刪稿、道歉。郝老師頂住壓力,和上市公司周旋,《it時報》最終保住了我的心血。

老郝說,這還不是最棘手的。《it時報》官網曾因一篇調查報道被ddos攻擊,連續一個月打不開官網。

我們偶爾也會彷徨,但在《it時報》總有人為你的理想撐腰。

2022年,我因為家裡原因,離開了《it時報》。念念不忘,總有迴響。

當媒體開始追求流量為王,媒體的意義在哪;當博眼球但社會意義不大的新聞泛濫時,好比英劇《演播時刻》里男主角的那句話:新聞已死,已經讓大眾無聊了太久。

好在,《it時報》還在堅守嚴謹、專業和道義,成了上海媒體的一方“桃花源”。

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兒》里的那段話:“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獲2019年度《it時報》年度十大影響力新聞

獲2020年度《it時報》年度十大影響力新聞

排版/  季嘉穎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