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票房慘淡,好萊塢模式如何觸達中國觀眾爽點?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友發

作為第一部在中國大陸上映的a24出品電影,《美國內戰》的表現無疑令人失望。

這部由亞歷克斯·加蘭執導,以攝影記者視角講述虛構的美國第二次內戰故事的電影,在國內上映首日(6月7日)僅收穫了279萬票房,位列當日票房的第七位。到第二日,也就是端午檔首日,電影的票房更是下落到第八位,僅有5.3%的排片和3.5%的上座率。

端午檔電影首日票房 圖源:燈塔專業版

這和《美國內戰》在北美及其他海外市場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電影於4月12日在美國首映,以257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a24在美國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影片。

在巴西、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和芬蘭等地區首映時,《美國內戰》都位居票房榜首。在海外市場的助推下,5月初該片全球票房就突破了一億美元,成為《瞬息全宇宙》之後,a24又一部全球票房過億的作品。

據海外媒體報道,《美國內戰》成本約為5000萬美元,是a24迄今為止成本最高的電影,達到之前成本最昂貴的電影投入的兩倍左右,外媒也因此將《美國內戰》的盈虧平衡點設定在票房1億到1.25億美元。由此推論,《美國內戰》目前的全球票房已經接近其盈虧平衡點。

曾經被認為風格化強烈的獨立電影廠牌a24,正在推出更多像《美國內戰》這樣的大製作項目。隨着成本提高,海外市場的表現也越來越成為其項目盈利的重要憑藉。

這和a24近年來的轉變密切相關。2012年成立後,這家公司一直專註於小眾題材的獨立電影發行。2017年,其出品的《月光男孩》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a24成為了各大電影節的獎項收割機,也成為了外界眼中顛覆了好萊塢邏輯的獨立電影公司。

在這一階段,a24曾經成為不少國內公司參照的對象。在2020年,阿里影業官宣了內容廠牌“可能製造”,其參照對象就是來自北美的a24公司。對互聯網影業而言,有着龐大用戶運營部門的a24,更像是一家來自硅谷的公司,這自然讓其成為了學習的對象。

具體而言,彼時的a24在內容創作上以小博大,不做大ip和大明星電影。在人群上則關注年輕人喜好,在營銷方式上完全採用互聯網渠道進行宣發方式。用互聯網邏輯做年輕人喜歡的內容,這也是國內試圖改造傳統電影行業的方向。

但到了最近幾年,互聯網思維的a24也開始面臨內容行業的傳統問題。

首先是內容行業的不確定性,並不能完全被互聯網的營銷手段所抵消。相比ip和明星加持的商業電影,作者電影的盈利能力本來就具備更強的不確定性。最近幾年,a24不少項目都處於虧損狀況,其中2023年的《博很恐懼》更是給公司帶來了超過3500萬美元的虧損。

其次則是資本運作帶來的商業化壓力。2022年,a24獲得了一輪2.25億美元的融資,這輪融資由紐約投資者肯·福克斯 (ken fox) 創立的stripes牽頭。這筆交易是在獨立製作公司投資泡沫時期達成的,當時a24的估值高達驚人的25億美元。

這都給a24帶來了轉型的壓力。去年就有報道顯示,a24負責作品採購的高管和人才經紀公司們正在四處搜尋動作片與大ip項目,以實現在其藝術電影片單上增添更多商業電影。25億美元的估值,需要a24進一步走向主流。

除了成本空前的《美國內戰》,在去年年底,a24宣布和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的kojima productions(小島工作室)合作,將大熱遊戲《死亡擱淺》改編為真人電影,同期宣布的還有與“巨石”道恩·強森合作,雙方合作開發的格鬥題材傳記片《粉碎機》。

這些都引來了外界對於a24的猜測與質疑,質疑來自兩種不同的方向:原本獨立製片廠的氣質,是否會被大製作的明星電影所沖淡?a24所謂的大製作,能否在商業上真正抗衡五大製片廠的大片?

《美國內戰》超過1億的全球票房,以及其對作者表達的保留,初步回答了這些問題。但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失敗,仍然阻礙着a24進一步提高其商業天花板。

在《美國內戰》之前,a24電影更多關注北美本土身份政治,這些議題難以引發中國市場的關注。

比如a24曾經出品過華裔題材電影《別告訴她》和《瞬息全宇宙》,看上去離國內市場很近,但都未獲得在國內上映的機會,在豆瓣平台,《別告訴她》和《瞬息全宇宙》分別收穫了7.2和7.6的評分,在口碑上並不算十分出色。

《瞬息全宇宙》劇照 圖源:豆瓣劇照

影評人波米曾在播客中提到《瞬息全宇宙》和上一代好萊塢華語電影的區別,這些電影與其說是華裔電影,不如更準確的說法是華族電影。華裔作為美國的少數族裔被呈現,華裔的問題也被內化為美國問題。

迪士尼出品的《西遊abc》是這種反差更典型的例子,這部打着西遊記噱頭講述美國華裔青春成長煩惱的劇集,在disney+上線後不久,就在爛番茄網站收穫了96%的新鮮度,imdb評分也有7.1。而在國內,豆瓣則為《西遊abc》開出了5.8分的低分。

《美國內戰》則為a24進入中國提供了新思路。在之前的宣發環節,電影就已經因為其話題性在國內的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台引發不小的討論。在抖音平台,電影官號發布的定檔預告片,就收穫了35萬的點贊和7.4萬的轉發。

去年《芭比》已經證明,即使對於引進片而言,話題性也正在壓倒視覺奇觀,成為國內觀眾做出觀影選擇的重要參考緯度。有意思的是,《芭比》的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其早期作品《伯德小姐》,正是由a24發行。

和《芭比》中的女性主義一樣,《美國內戰》也引發了國內觀眾的興趣。在美國本土的討論中,《美國內戰》被看作是對其國內族群撕裂的預言和反思,而對中國大陸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更像是一種對於美國政治討論的樂子,在社交平台上,諸如“你是哪種美國人”的台詞也得到了廣泛討論。

微博時政博主“別夢依稀笑逝川”就曾經提到:“已經有點期待《美國內戰》怎麼回事了,好萊塢終於成功撩到中國市場的爽點,大客戶嘛,就是要主動給乙方提需求,馴化規訓他們的產品輸出,這天經地義。只要不剪,一定去貢獻票房。”

但當電影上映後,不少觀眾失望地發現,《美國內戰》的正片和短視頻平台的宣發碎片存在着貨不對板的情況。這也成為電影最終豆瓣只有6.7且票房慘淡的原因之一。《美國內戰》只在短視頻平台的宣發視頻里,滿足了中國市場的爽點,從正片內容來看,這仍然是一部面向美國國內政治進行自我言說的電影。

在接受《大西洋月刊》採訪時,導演加蘭曾表示,要求電影明確表達政治意識形態是“不道德的”,這不僅僅是一部殘酷的戰爭劇,更是反對政治兩極分化的論據,他表示自己的電影“源於憤怒”。

這種對美國日常政治的憤怒,很難讓國內的觀眾共鳴,《美國內戰》在中國大陸票失敗也就可以預料了。

對於好萊塢而言,需要推出更多的話題性電影,才能找回在國內丟失的市場。在最近幾年,好萊塢電影在國內票房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在2023年,進口電影僅佔中國票房的16.2%。今年以來,好萊塢電影也仍然表現乏力。

雖然票房失敗,但《美國內戰》在中國市場前期引發的討論對好萊塢是個啟示。隨着文化語境的變化,中美觀眾關心的議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過去普世價值疊加視覺奇怪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模式,已經難以引發中國觀眾更大的興趣。

好萊塢需要思考,在女性主義和美國內戰的話題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抵達國內觀眾爽點的題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