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指揮牛犇老師走位時,發現自己幹了張藝謀的活兒丨大道·記者手記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張傑 王一理 周彬

“等遠處橋上開來一輛白色的小轎車,這張照片就有景深了。”2024年4月20日傍晚6點多,上海浦東,為了等牛犇老師所說的那輛白色小轎車,我們誤了當天的航班。

等待遠處一輛白色的轎車

其實,我們內心是捨不得走的,因為牛老師說:“你們要走啦?我還說今天晚上給你們下面吃呢。”這碗面列入我們的願望清單,期待下次能有機會品嘗。

銀幕內外,他是個專演“小角色”的“大演員”。

《牧馬人》劇照(圖據網絡)

《牧馬人》中郭諞子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讓觀眾看到祁連山大草原上牧民的淳樸與善良。80多年來,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精心刻畫了200多個經典銀幕形象,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他都賦予了角色鮮活的生命力。4月20日,當我們在上海真正見到牛犇老師時,才發現,這位老戲骨私下其實是一位地道的上海“老克拉” ,非常有“腔調”。

牛犇老師今年虛歲90,令人驚訝的是,他沒有助理、沒有隨從,前前後後的採訪,都是我們直接和他本人電話聯繫,有時候打過去的電話無人接聽,他還會打回來。

今年4月10日,記者第一次撥打了牛犇的電話,但電話那頭顯示無人接聽。正當以為也許會無緣與牛老的交流時,次日上午11點,一個熟悉的號碼來電,正是牛犇老師。“我剛把衣服洗完,看到昨天有個未接來電,我就打過來了。”他說。聽聞我們想對其做一次專訪,牛老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並直言:“只要你們有需求,我定當知無不言,但我希望咱們能夠聊點不一樣的東西。”牛犇說,現階段的他很樂意跟大家分享中國電影史的故事,過去有很多嘔心瀝血的藝術家為中國電影留下了絢麗的一筆,他希望能把他們的精神傳遞出去。

通話過程中,一說起過去拍戲的經歷和以前的老友,牛犇總是滔滔不絕。當得知記者來自成都,牛老有些激動:“我有很多四川的老朋友,我以前也來過四川,我這個人特別愛旅遊,我就喜歡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關於為何在拍戲和生活中都沒有請助理,牛犇說:“我覺得我還沒有老到需要有人照顧我吧,我自己可以的。”他告訴記者,雖然他現在無法去完成篇幅過多的戲份,但他願意在有精力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去飾演好每一個“小”角色,因為這是他的工作。

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攝影 周彬)

4月20日我們終於在上海見面。考慮到老人家年事已高,甫一採訪,我們盡量提高音量,以便牛老能聽清楚,但所謂的“耳背”這一現象在牛犇老師這並不存在,甚至可以用耳聰目明來形容,他反倒說我們“你們的陣勢,把我嚇了一跳”。“誤會”解除後,採訪漸入佳境。別看他在大銀幕上塑造了無數小角色,但演員對他而言,一個份大大的事業。他的一言一行,都讓我們看到一個大寫的人。

生活之中,他就像你身邊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

從一個流浪兒到家喻戶曉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坦言入行的初衷是“為了有口飯吃,可以填飽肚子”,而當初謝添導演介紹他入行也是騙他“有飯吃”。80多年來,電影已經成為他為之奉獻的事業與追求,同時也使勤儉節約刻在他的骨子裡。

他不像是一位演員,更像是家中的長輩。 4月19日晚上,一個他看着長大的鄰居家孩子要遠行,兒子接他去聚餐。牛犇指着灶台上擺着的打包盒告訴我們:“昨天吃不完的,我都打包回來了,多好的菜,再熱一熱,就是今天的晚餐。”他說,去劇組,他最容易長胖,因為劇組準備的盒飯,無論多少,他都會吃完,“每一個菜我都不會剩,一定要吃掉。”

用紙盒做成抽屜

牛犇老師不僅絕不浪費糧食,平時朋友送的營養品,所有的包裝盒都被他二次利用起來。他很得意地指着自己的柜子:“你們看,這是我的發明,現在這幾層抽屜,都是一些不用的包裝盒,用來裝東西,多好。”

講述那過去的故事

柜子里一個個厚厚的相冊,不僅承載着牛犇與電影圈好友的美好往事,也是一部中國電影史的寶貴記錄。記者忍不住問了一句:“您和那些老朋友平常還來往嗎?” 他幽默回復:“不怎麼來往,現在通訊不大好,因為他們在地下已經燒成灰了,我沒辦法跟他們交流。”他還會考我們,指着那些黑白照片:“你們知道這是誰嗎?”當我們無意中認錯一個時,他會忍不住嗔怪:“去你個頭!”真像家中那個批評你調皮搗蛋的老爺爺。

注重細節,永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牛犇指導拍攝

合影時,我們習慣性開啟了美顏模式,用不慣這種模式的牛犇十分不解:“ 你這個鏡頭怎麼回事?怎麼這麼模糊?!”引發我們的爆笑。同時,他也指出我們拍人物照時一些構圖方面的問題,不停給我們講解,尤其談到,不要把無用的東西都框進去,每一個道具都應該有存在的理由。我們又試拍了幾張,讓他“檢查作業”,明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採訪,最後卻變得無比歡樂。

他很直白地說:“你們都很年輕,至於我拍過什麼戲,你們也不一定知道,可能甚至都沒看過。因為我不是喜歡倚老賣老或者好為人師的那種人,所以,我只是把這些作為藝術作品來探討,說得並不全面。”

帥氣的牛犇

得知我們想拍幾張肖像做海報,牛犇老師立刻說:“那我去戴個帽子。”等他再出現時,更讓我們眼前一亮,頭戴藍白格子呢帽、套上一件拼色馬甲,配上牛仔褲和棕紅色皮鞋,怎一個帥字了得。

把工作當事業,是對我們最寶貴的寄語。

雖然生活在養老公寓,但牛犇老師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感覺非常自在。養老院背後有一條河,正值暮春,河邊綠意盎然,蒼翠的綠樹、棕色的圍欄、鮮紅色的長椅,他行走其間,儼然一道養眼的風景,完全沒有90歲老人垂垂老矣之感。當我們準備定格這一刻時,牛犇老師喊“等等”,他指着遠處的橋:“等遠處橋上開來一輛白色的小轎車,這張照片就有景深了。”可不知何故,那天汽車特別少,我們期待的白色轎車遲遲未出現,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年輕時的牛犇(翻拍 吳德玉)

參觀中我們才發現,養老公寓專門為牛犇老師設置了一個作品展示區,擺放了他獲得重要獎項的獎盃,還有經典角色的劇照。牛犇曾出演過張藝謀導演的《活着》《幸福時光》,張藝謀也曾為牛犇的新書《演一輩子小人物》寫序。當我們指揮牛犇老師在作品陳列區走位時,發現自己幹了張藝謀的活兒。我們對年輕的攝影師打趣:“你知道嗎?你現在乾的是張藝謀的活兒。”牛犇老師說:“那有什麼不可以,只要你說得對。”

依依惜別之時,牛犇老師像測驗一樣隨口問:“你們今天採訪我,有什麼感覺嗎?”我回答:“您說要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我們感觸很深。”他點點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總有走到頭的時候,不要怕。中間坎坎坷坷會遇到好多事,但你們克服一樣就是一個進步,就長一個知識。就像拍人物照片一樣,鏡頭應該怎麼擱,該怎麼取景,經驗會告訴你們。”

感謝牛犇老師,期待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