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慶余年2》開播爆火,但觀眾想要的不是“情景喜劇”

從這些差評中也能看出,觀眾對於優質劇集是多麼期待。這種期待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服化道”的精美上,還體現在對於故事內核的追求上

昨晚,古裝劇《慶余年2》時隔五年回歸,相關話題不斷刷屏,足見這部劇的受關注程度。目前已經更新了五集,觀眾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有觀眾認為《慶余年2》更像是“情景喜劇”,少了些原著中的權謀味道;也有觀眾認為節奏緊湊,輕鬆有趣。 

不得不承認的是,《慶余年2》前五集播出後,在部分人物塑造上確實有些槽點。《慶余年1》塑造的慶帝是這樣一個人物,“只要無關皇位,並不在意那些小事”。因此,《慶余年2》前兩集中,眾人盯着“范閑假死欺君”的說法很難站得住腳,因為按照“慶帝”本人的性格,並不會在乎。 

當“慶帝”這個人物的行為邏輯前後不連貫、不統一時,造成其他角色與他的互動也顯得擰巴。如果“慶帝”失去了魅力和行為動機,觀眾對於這個人物的理解也會產生混亂。而除了個別人物的行動邏輯顯得矛盾之外,《慶余年2》因為喜劇橋段的增加,甚至篇幅過大,也會使整部劇失去嚴肅性。有網友就說,“第一部的幽默渾然天成,第二部感覺為了幽默硬凹”。

從目前播出的劇集看,喜劇橋段相比於第一部來說多了不少,除了編劇故意鋪的喜劇梗之外,幾乎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上都染上了一層喜劇色彩。從王啟年到范閑,再到范若若、范思轍,他們的喜劇元素都不少。可能上一秒還沉浸在嚴肅劇情中,下一秒就“抖起了機靈”,這些難免會讓觀眾產生割裂感。“笑料”客觀上雖然增加觀劇過程的趣味性,但也會削弱主線劇情,同時損害人物的塑造。 

如果過多以玩段子的方式對待嚴肅情節,雖然有笑點,但很難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價值觀和價值觀的轉變。一個個人物就像是只會抖機靈的工具人,更談不上人物的弧光,觀眾難以在人性的前後轉變中看到閃光點,這也是人們吐槽喜劇梗太多的主要原因。意義不大甚至重複的喜劇梗,反而會讓人感到疲憊。 

電視劇《慶余年》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原著以世界觀宏大著稱,涉及家族、江湖、廟堂的爭鬥,權謀自然是看點。而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之下,最主要看點還集中於“現代人思想”與“封建社會思想”的衝突,在取與舍中凸顯人性的高光時刻。 

就拿《慶余年2》前五集的支線劇情抱月樓來說,原著小說中,三皇子和范思轍合夥開抱月樓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封建思想,且二人對於犯下的錯誤毫無悔改之心。范思轍認為“平民的命不是命”“京都貴族子弟都是欺男霸女”“不明白為何范閑要拿自己出氣”。 

而身在現代社會的觀眾都明白,這是人物的歷史局限性。對此,具有現代思想的范閑對范思轍就是“痛打”,打到他有所覺悟。原著中處處有這些“現代”與“封建”交鋒的影子,這也是在朝堂較量之外的看點。但在劇集中,范思轍卻成了“無辜的人”,並沒有為此付出多大代價,“抖機靈”就過去了,深度也就消失了。這讓觀眾普遍點贊的淚點“老金頭的死亡”,也顯得輕飄。 

《慶余年1》沒有捨棄原著中的內核,除此之外,“范閑和他那些父親們的故事”也是看點,因此整部劇的口碑評價不錯。就單看已經播出的《慶余年2》前五集來說,目前暫未看到“范閑和父親們有趣的化學反應”。觀劇期待落了空,有些人打出了差評,也是在所難免的。 

但同時,從這些差評中也能看出,觀眾對於優質劇集是多麼期待。這種期待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服化道”的精美上,還體現在對於故事內核的追求上。放在過去,只是“熱鬧”的劇集,可能會獲得部分觀眾的青眼,但想要贏得大多數人的好評,還是需要一個符合社會潮流的精神內核。這要求創作者對於當下社會思潮具有比較敏感的覺察,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 

除了劇情本身,首播賺足流量和熱度的《慶余年2》還遭到“五步一廣告、十步一堆廣告”的吐槽。在如今的爆款劇中,廣告已是比較常見,但不要從根本上影響到人們的觀劇體驗,否則好感變反感,那可是得不償失。

在此前舉辦的超前巡映禮上,主演張若昀表示,《慶余年2》能看到人物的成長,不只是范閑,范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跟他一起在成長,能看到親情、友情、愛情,“希望大家能繼續陪着范閑走完剩下的路。”的確,熬夜追劇的觀眾們沉浸其中,或感動或歡笑,或褒獎或吐槽,都期待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為大家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的調劑。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丁慧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