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懸浮”是都市職場劇的痼疾:行業是點綴,愛情才是看點;“北漂”菜鳥住精裝樣板間,吃十幾元的自熱鍋,背幾萬塊錢的包;專業細節敷衍不考究,連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常識性錯誤。不接地氣,人物刻板,甚至“污名”化某些行業……過往部分職場劇不斷刷新着觀眾的審美底線,形成一波又一波輿論反噬,引發社會各界質疑。
但在近三年湧現的現實題材劇中,如《城中之城》《警察榮譽》《三悅有了新工作》《新聞女王》,“職場劇”這一創作賽道的頑疾正在逐漸被消解。首先,職場劇不再淪為“囫圇吞棗”式的敘事框架,而是從虛假的懸浮,落地至顆粒感的真實,讓專業的行業背景成為貫穿作品的毛細血管,對職業困惑的剖析也與人物命運塑造緊密結合。諸如《風吹半夏》以改革開放後創業浪潮為背景,刻畫了私營企業家如何發現機遇並以創新引領時代變革;《三悅有了新工作》《獵罪圖鑑》《昔有琉璃瓦》等大膽聚焦殯葬業、畫像師、文物修復等“冷門”行業,修正“披着愛情外衣”的行業題材設定,真正走入普通工作者的真實生活,展現他們的所做、所知、所感、所惑。
近期熱播的《城中之城》講述了金融領域驚心動魄的故事。
其次,職場劇不再局限於“職場”“人際”“商戰”等狹隘層面,而是逐漸向社會面縱深,思考行業快速發展下的現實脈絡,關切時代變革與行業眾生百態的遙相呼應,充分展現了北上廣深等都市的職場人狀態。例如《歡迎來到麥樂村》把高概念的“援外醫療”真實且輕巧地落地,四兩撥千斤地以一名遭遇中年事業危機的醫生為支點,書寫新時代中國援外醫療隊的動人故事。《城中之城》以描摹金融業群像及不同階層話事人所面對的金錢考驗、人性圍獵,勾勒出金融改革轉型前後的時代風貌。
《歡迎來到麥樂村》塑造了援外醫生群體。
同時,“人”作為影視作品的重要有機組成,職場劇也從關注一線城市的中產、精英、白領,下沉至聚焦多元化的、不完美的普通打工人,真實剖析、反思、觀照與普通觀眾息息相關的職業困境、人生掙扎。例如以整頓職場、解構職場為切口,喜劇性塑造青年職場生態的《今日宜加油》《破事精英》;以四名年輕警察的故事貫穿,被譽為派出所“菜鳥成長記”的《警察榮譽》;還有直擊失業、裸辭、異鄉漂泊,探尋生活與工作價值的《沒有工作的一年》《我在他鄉挺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多部精品職場劇均有着首都北京的文化基因。例如《手術直播間》《歡迎來到麥樂村》是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大試聽”的精品項目;在《一路朝陽》《無所畏懼》《心想事成》等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國貿、三里屯、望京等北京地標,以及古老衚衕與高樓大廈交相輝映的首都獨特風貌。作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友好城市,北京吸引了無數擁有夢想的年輕人,在各行各業書寫着火熱奮鬥的故事。這些都成為打開大眾情感共鳴的鑰匙。
《手術直播間》是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大試聽”精品項目之一。
據悉,為了扶持重點文藝精品項目,2024年初北京市出台了《關於推進新時代首都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影視拍攝服務保障機制,加大對影視創作生產服務力度。其中作為北京影視企業最集中地區的朝陽區,已有近500部影視劇開始拍攝取景;海淀區也依託區內歷史文化和高校資源,建立起第一批影視拍攝資源清單,成立影視服務中心,搭建起文保拍攝區級快速受理和審批機制。
政策的保駕護航、拍攝服務的日臻完善、主創守正創新、演員精益求精,國產職場劇正迎來一條康庄大道。但創作者們能否真正擺脫路徑依賴,消除“懸浮”頑疾,腳踏實地走入生活,真實展現中國職場人的價值追求,最終我們還是要待每部作品播出後以正視聽。毋庸置疑的是,《城中之城》《手術直播間》等作品的熱播都意味着業內外對優質職場劇的強烈需求,我們都期待着未來當外界再評判優秀現實主義創作時,在美劇、日劇、韓劇之中,中國職場劇也能佔有一席之地。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