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援軍明日到達》預告片,我敢說:拿下30億票房不是沒可能

“哪有什麼援軍,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就是了”。

就在剛剛,一部戰爭大片,官宣定檔暑期檔,6月28日。

以上,是預告片中的一句台詞。

寫出這句台詞的,是衡陽人劉和平,小時候,他總聽長輩們講述那場戰役的故事。影片還有一個片名,就是《衡陽保衛戰》。

這也是中國電影首次全景式還原衡陽保衛戰這一戰役。

演員,包括于和偉、楊洋、萬茜、王勁松、尹昉、李光潔、譚凱、曹磊等一眾實力派。

劉和平不單是編劇,更是總製片人,總導演。

導演張楊,代表作有《落葉歸根》《洗澡》。秦天柱,擅長大場面把控,之前參與拍過《長津湖之水門橋》。

美術指導霍廷霄,拍過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還有《長津湖》系列。

攝影指導黎耀輝和吳景文,參與過《無間道》《投名狀》等影片的拍攝。

據說影片投資,高達五億。

可以說,這樣一部電影,讓人不可能不期待,不遐想。

影片敢於率先定檔暑期檔,就是對影片品質的絕對自信,它當然會是暑期檔一幅王炸。

而隨着影片定檔,並放出了首支預告片。

時長1分53秒,信息量滿滿,其中多個場景完全點燃了觀眾的激情,多句台詞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這部新片到底好看在哪裡?這支預告也藏着哪些重大信息?影片里誰的表演更值得期待?就讓我們隨着預告片一起看看,《援軍明日到達》的三層神秘面紗。

第一層面紗:題材感人。

影片預告片給我最直接的印象,四個字:慘烈,壯美。

這可能也是衡陽保衛戰,給許多普通人最直觀的印象。

如何慘烈?

衡陽保衛戰,被譽為“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

此戰發生於1944年6月至8月,是湖南衡陽軍民抵禦日寇突襲而進行的城市保衛戰。當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失利,海上交通補給線幾乎陷入癱瘓狀態。

為此日寇制定了“一號作戰計劃”,投入重兵,用上裝甲師團,對中國戰場發動了最大規模的進攻。位置關鍵的衡陽,目標在3天內拿下。

國民政府命令衡陽守軍堅守7日等待救援,守衛衡陽的任務交給了方先覺指揮的第10軍,他們之前剛剛參加了常德會戰,損失慘重,還未來得及休整,就又上了前線。

第10軍兵力只有1.7萬人,加上4000餘名衡陽百姓,總兵力1萬8000人,就這樣一支建制殘缺,兵力不足的軍隊,要抵禦日寇11萬軍隊的進攻。

難怪戰爭一開始,日寇吹噓一天就可以拿下衡陽,國軍內部分析能守3天,老蔣下令死守7天。

然而約定的一周後,國民政府“許諾”的援軍卻並未到達。

在援軍始終未至的情況下,衡陽孤軍守城,使日軍傷亡三倍於我軍,被阻四十七天。

何為壯美?

這47天,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尊嚴和精神。

我軍民英勇戰鬥,彈盡糧絕,傷亡1.6萬餘人,城破之日僅剩千餘人。

最終日軍傷亡4.8萬人,此戰,是抗日戰爭中唯一一次日軍以6倍於我的兵力,傷亡比例3倍於我的戰役,也是日本戰史中記載的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中國軍隊的戰例。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因此引咎下台。

教員撰文評價此戰:“堅守衡陽的守軍是英勇的,衡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

這場底色悲涼的保衛戰,衡陽軍民所展現的孤勇之姿,成為中國人永恆的抗戰記憶。

導演孔笙曾以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和衡陽會戰歷史為題,拍攝《戰長沙》,豆瓣評分9.1分。

現在,終於有一部電影,表現這段歷史了。

第二層面紗:戰爭場面動人。

題材沒得說,那麼《援軍明日到達》究竟講了個什麼故事呢?

透過這則1分56秒的預告片,我們能勾勒出故事大概的輪廓。

預告片一開始,那種戰爭的慘烈、壓迫感一下子就撲面而來。

衡陽城外,日軍如狼似虎,一句全線開炮,日軍如潮水般向衡陽舊城牆襲來,

日軍戰機,遮天蔽日。

負責劇本的,是衡陽人劉和平。

劉和平寫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等許多高分歷史劇,但可以想象,身為一個把衡陽保衛戰的故事從小聽到大的衡陽人,這個故事,一定是下筆重千鈞。

劉和平足足花了4年。

劉和平最終怎樣呈現這個故事的?

結合預告片,能看出兩個特點,

一是影片對戰爭的殘酷進行了直接描寫,沒有遮遮掩掩。

譬如: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日軍大舉進攻,衡陽守城官兵浴血奮戰,

有一個士兵直接撲向攻城日軍,與日軍同歸於盡。

畫面中,血肉直接在空中炸開,令人忍不住飆淚。

可這就是戰爭最真實的一面,看着守城軍民用血肉抵擋日軍進攻,隔着屏幕都感覺到那種疼痛。

再譬如:正面的肉搏戲。

預告中,多個場景是我軍與敵人貼身肉搏,鏡頭調度和剪輯十分出色,很多肉搏戲給打了特寫,讓人看着產生一種窒息感。

但,唯有正面特寫當年衡陽軍民的犧牲,才是對那場抗戰史詩,最大的尊重。

二是對細節進行了原汁原味的歷史真實還原,沒有單純圖刺激好看

本片中,能看出不少歷史細節,比如日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為求勝利不惜實施毒氣戰,並出動大批飛機對衡陽進行連續不斷地狂轟濫炸。

預告片中,就出現了日軍發動毒氣戰,我軍民用簡單的圍巾包住嘴繼續血戰的場景。

我軍大喊:毒氣彈。看來是習慣日軍的卑鄙伎倆了。

還有戰況的極度慘烈。

比如王勁松演的老兵,看起來本來是運輸兵,但也操起傢伙跟日軍幹起來。

就連日軍的戰報中,也能感受到我軍抵抗的英勇頑強。《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里這樣記載我軍:“皆以必死之決心,負隅頑抗,寸土必守,其孤城奮戰的精神,實令人敬仰。亘四十餘天之激戰中,敵人尚無一卒向我投降。”

預告片中,觀眾的情緒是一層層被推向高潮的。

很難想象,一支預告片能凝聚這麼厚的情感密度,讓觀眾的情緒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

無論是戰士的浴血、楊洋最後的獨白還是王勁松的怒射都讓人瞬間入戲,這樣動人的細節註定引發一場哭泣風暴。

可以說這1分56秒的預告片不是輕描淡寫,而是有骨有肉的,預告片都這麼讓人動容,難以想象正片會有多動人。

第三層面紗:演技盛宴。

影片演員的選擇可以用“陣容極其整齊”來形容。

實力派有于和偉、王勁松、李光潔、譚凱、曹磊等。

年輕演員有楊洋、尹昉。女演員有萬茜。

首先就是于和偉。

他飾演的男主方先覺將軍,一開始我是有擔心的,于和偉的演技當然毋庸置疑,但于和偉的形象氣質還是相對儒雅,我擔心他演不出方將軍於絕境中調兵遣將的氣勢。

直到預告片我才看到于和偉片中的情感爆發力有多麼驚人。多慮了,實在是多慮了。

預告中,于和偉飾演的方將軍有一場和全體將士的對話戲,血戰孤城,瀟瀟雨聲,方先覺一次又一次問將士:有哪位弟兄可以告訴我,我們守了幾天了?

我們守了幾天了?

雖然鏡頭給的是全景,並沒有切于和偉的特寫,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角色此刻眉角沾淚,眼中噴火,強大的力量輸出下,我的心一下子被戳中了,瞬間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而這段提問,卻得到了將士們“下雨了”的回應,幾天,不重要了,打到最後一刻就是了。

這段台詞一出,一股全軍誓死守城與衡陽城共存亡的血性,已經無需多言。

還有王勁松,過去他參演抗戰題材,多數是有氣節的文人,這次飾演守城軍民,操起重機槍浴血奮戰,那種骨子裡的民族氣節令人難忘。

萬茜在絕境中的一個眼神,同樣動人。

可以看到,劉和平塑造的,一定是群像。

傳統的戰爭片都會將所有的人物特點都濃縮在主角一個人身上,可是本片一定是將鏡頭對準了衡陽城那些無名英雄。

可能很多角色,都會有自己的名場面。

因為這是第十軍的衡陽保衛戰,是衡陽人的衡陽保衛戰,也是中國軍民的衡陽保衛戰。

在衡陽保衛戰紀念館,有一幅名為《陸軍第十軍衡陽保衛戰陣亡將士忠骸之一部》的照片。這張攝於1946年的照片上,是抗戰勝利後在當年陣地上收集的3000多具將士遺骸,頭骨在中間,其它骨骸放置兩側。

將士浴血,才有這場氣壯山河的大戰。

寫在最後

隨着以上三層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援軍明日到達》的輪廓也漸次分明起來。

這幾年的國產院線,戰爭大片已成為一個票房基本盤。

《長津湖》《水門橋》分別以57億和40億票房登頂年度票房榜。

票房背後,打動觀眾的除了精彩的戰爭戲,更重要還在於深厚的家國情感。

比如《血戰台兒庄》,客觀正面描寫國軍將士浴血抗日的史詩,至今令人難忘。

《八佰》中,800壯士鎮守四行倉庫的戰鬥場面,戰士慨然赴死,豪情氣壯山河。

《援軍明日到達》,動人史實細節實在太多。

就說方先覺將軍的最後一電。

在鎮守47天彈盡糧絕之際,方先覺所發出的最後一封電報,一字一句都觸動人心:“敵人今晨由北城突入,城內展開巷戰,我軍官兵傷亡殆盡,再已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國,勉盡軍人天職,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到底《援軍明日到達》能達到多少票房體量?

我認為,破暑期檔戰爭片票房記錄無疑,至少30億。能否達到50億、甚至60億,也即是國產戰爭片票房天花板,看口碑。

為什麼要說票房?因為票房越高,證明入場觀眾越多,也就越多人,看到劉和平筆下的這場衡陽保衛戰。

那一戰,中國軍民用血肉塑中華脊樑,歷史應被所有人銘記。

那一戰,無愧家國。

而先輩拋頭顱灑熱血,吾輩亦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