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評|沒錢也能拍!小成本科幻片的驚喜與展望

1905電影網專稿 自《流浪地球》系列電影橫空出世,大多數觀眾將科幻電影與大製作划上了等號。然而事實上,只要做得巧,無場面、無特效、無卡司陣容的小成本科幻片,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今日影評》本期節目邀請到製片人、影評人姬少亭和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不怕窮”的科幻片。

快問快答

 五萬、十萬,也可以拍科幻片?

在觀眾的印象中,科幻片總與“大製作”、“高成本”、“燒錢”等詞條聯繫。《流浪地球2》的製作成本近9億元、《阿凡達2》的製作成本更是超過了20億元,這些經典大製作的成本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事實上,不少小成本的科幻電影也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按照投資的體量,可以將這些小成本的科幻片劃分為三個等級:超窮、很窮和微窮。

“超窮”科幻片(幾萬級)

“超窮”等級的科幻片就是幾萬元預算便可以拍攝。如:什恩.卡魯斯執導的劇情片《初始者》,該片由導演什恩·卡魯斯自己編劇、主演和投資,製作成本不足7千美元,而票房卻獲得42.5萬美元。

“很窮”科幻片(十萬級)

“很窮”級別的科幻電影製作成本在幾十萬元左右,比如,由理查德·申克曼執導的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拍攝成本是1.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左右;而影片《彗星來的那一夜》拍攝成本也僅有5萬美金,約合人民幣35萬元。

“微窮”科幻片(百萬級-千萬級)

“微窮”級別的科幻片的製作成本大概是人民幣百萬到千萬元左右。比如,被譽為科幻歷史上“廢土風”的代表作《瘋狂的麥克斯》,它製作成本大約為210萬人民幣;2023 年孔大山執導的國產科幻片《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製作成本大概是1000萬人民幣左右。

小成本科幻片的優勢 

與以特效渲染為主的大製作科幻電影相比,小成本科幻片沒有經費去“造飛船”或者穿越到“異世界”探索,在視覺展現上缺乏視效賣點,所以更注重在內容上的探索深度,熱衷於將故事設定在例如客廳、辦公室等某一個狹小的空間中,對一個科學命題進行更深入的、哲學的探討。也由此展現出一種更為獨特的科幻質感。

比如,近期上映的影片《瘋狂星期一》講述的是辦公室的職員們陷入“星期一”的時間循環中,逃出循環的唯一方法是完成老闆的夢想。影片藉助科幻的形式揭露職場真相,員工們面臨壓力與疲憊,而老闆卻逍遙自在。影片上映後得到了廣泛討論,或許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生活中的天馬行空比遙遠的探索宇宙更接地氣,小成本科幻片摒棄傳統科幻電影的宏大敘事,會與觀眾產生更加貼近生活的共鳴。

 小成本科幻片的“省錢經” 

小成本科幻片在製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限制,比如,《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主創為了節約成本,選擇使用木雕來製作宇宙返回艙的殘骸。對此,姬少亭在節目中分享了三個小成本科幻作品的“省錢經”:

靈活設定

科幻電影常見設定有三種,分別為:平行宇宙,時間循環和第三類接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星人”。這三類設定在影片中的表現形式可以根據經費是否充足進行調整,比如,著名的一日循環電影《土撥鼠之日》,主人公在小鎮里循環,而成本相對較低的日本科幻電影影片《瘋狂星期一》就將循環的範圍縮小到一個辦公室。

電影《瘋狂的外星人》邀請著名演員徐崢利用大量特效出演神奇的外星人。而此類設定的平價版本則是孔大山導演的《宇宙探索編輯部》,由主演們去尋找外星人,儘管整個影片均未出現過外星人,卻也具有獨特的科幻質感。

精雕劇本

劇本和演員的台詞功底是影片質感呈現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比如經典的影片《彗星來的那一夜》劇作紮實、台詞量巨大,看似是生活中的細小對話,實際上卻細思極恐,影片開始女主角打電話的細節,從“我要帶xxx上高速”變為“xxx帶着我在高速公路上”,就在暗示電磁干擾下宇宙發生了錯亂。

前置美術

小成本科幻電影的製作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尤其是美術設計與渲染方面。比如電影《機械姬》將大部分經費花費到ai機器人的身體的內部構造的設計上,半透明的身體里展現出複雜的機械結構,給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視覺震撼。影片也由此獲得了第 88 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

國產小成本科幻片的創作局限與展望

自 2023 年《宇宙探索編輯部》熱映之後,國內的小成本科幻片的製作似乎進入了停滯狀態。是電影的創作者眼光太高,還是創作能力沒跟上呢?對此姬少亭認為創作者和行業都有相應的問題。

一方面,整個行業的創作者的能力相對薄弱,像孔大山這樣有豐富的片場經驗並且對科幻擁有深刻理解的導演目前比較少見。

另一方面,小成本科幻片的蓬勃發展依賴於整個電影行業的基礎發展,只有整個影視行業的土壤更加肥沃、工業基礎得到的更大的提高,小成本科幻片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科幻新片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