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遇見搖滾,在上音傾聽山人樂隊

4月30日的上音歌劇院管弦排練廳內,上演一幕歡樂的“室內民族廣場舞”。成立於雲南的山人樂隊在這裡開展工作坊,這支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致力於傳承傳播民族音樂的樂隊,不僅展示雲南最古老和具有代表性的葫蘆笙、彝族弦子、哈尼族三弦等樂器,還與現代音樂進行跨界融合,更教授大家吹奏樹葉、跳左腳舞,大山深處的自然之聲回蕩在上音校園,感染着每顆愛樂之心。

山人樂隊工作坊是近期舉行的上海音樂學院非遺藝術展演周的收官活動。在此之前,“南韻·國色”新媒體音樂會、“中華情·薩迦韻”滬藏民族特色交流匯演相繼舉行。“我國非遺文化豐富多彩,此次我們舉行的三台展演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文化精髓,對中華民族不同地區音樂藝術、非遺文化遺產進行創新性呈現與展示,讓古老的藝術煥發新時代風貌。”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主任劉灝告訴記者。

“一次原始樂器與現代音樂的結合”

古老樂器承載着怎樣的情感,又能在當代煥發怎樣的可能性?山人樂隊用一場90分鐘的工作坊,向上音師生們展示原始樂器魅力。屏幕上播放着樂隊過往的採風視頻,從怒族樂器達比亞、短笛、口弦,到基諾族樂器奇科和簫,再到彝族撒尼人樂器三胡與竹笛等,在樂團成員們的講解和演奏下,雲南的風土人情迎面而來。

“怒族是一個性格內向的民族,族民們談戀愛時,常常通過吹口弦來寄情,不同旋律代表不同的含義。”“葫蘆笙是雲南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樂器,西洋樂器口琴的鼻祖就是中國古代的樂器笙。”“我們從雲南帶來了新鮮樹葉,吹葉最用於民間自娛、勞作休閑,和向喜歡的姑娘表達愛意……”山人樂隊主唱兼吉他瞿子寒(漢族)、低音彈撥樂斯告阿臘(彝族)、打擊樂小歐(漢族)、打擊樂夏天(英國)、女聲萊努(哈尼族)接連上陣,在展演古老樂器與演奏技法後,他們將傳統元素與現代音樂融合,上演樂隊的代表作之一《上山下》。彝族月琴等民樂靈動的聲音,與搖滾律動節奏交織成氣氛熱烈的現場。

綿延了數百甚至上千年的傳統音樂,如何讓當代人接受?“有的音樂人把古老音樂當作佐料加入作品,增添一些色彩;而我們希望通過全新創作,讓古老音樂唱出符合當代審美習慣,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新聲音,要找到平衡點固然很難,但我對本民族的音樂充滿自信。”正如樂隊主唱兼吉他瞿子寒所說,山人樂隊成立20餘年來,已參加上千場次大小演出,近年來更是以開放多元的音樂態度、靈秀而瑰偉的中國聲音與世界對話。這離不開樂隊中的“老外”、英國打擊樂手夏天,他1998年來到中國雲南,2000年起與山人成員共同成長,致力於雲南打擊樂和傳統樂器研究的他,把山人的音樂推到了幾十個國家。

“我認為全人類都可以從雲南的民族音樂中獲得養分。認真做好每次採風,相信這些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中國傳統音樂,也能打動更多外國聽眾。”夏天說。

“教創演研”傳揚非遺文化

“此次上音非遺藝術展演周是對院長廖昌永提出的‘教創演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實踐。”上音民族音樂系主任劉灝介紹,“南韻·國色”新媒體音樂會結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的古典美與現代時尚的視聽語言,展現作曲、民樂、數字媒體藝術、現打學科資源整合成果;“中華情·薩迦韻”滬藏民族特色交流匯演,由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古城藝術團攜手上音民樂系學生,上演薩迦非遺舞蹈《吉祥索舞》等民族歌舞表演。

記者獲悉,上音下半年將進行更多交叉學科融合的民樂展演活動,讓更多傳統樂器獲得關注。而作為文旅部非遺研究培養基地,接下來上音將會發布招生簡章,在上海及周邊招收非遺傳承方面的學生,僅民樂系包括八個非遺研究方向:孫文明二胡、廣陵派古琴、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瀛洲古琵琶、浙派古箏、竹笛藝術和古琴斫制技藝。

  作者:姜方

文:姜方圖:上海音樂學院編輯:王筱麗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