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經濟新動能|一年演出5888場,上海正成長為“音樂劇之都”

在上海,有一棟位於上海黃浦區九江路的大樓名叫亞洲大廈,這裡臨近熱鬧的南京東路,抬頭就可以望見標誌性的東方明珠,同時也是中國音樂劇觀眾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和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首爾大學路一樣,亞洲大廈像一個“垂直的戲劇街區”,在這裡各式音樂劇與沉浸式戲劇輪番上演。在2024上海演藝發展論壇上,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副總裁、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透露:2023年全國演出的9960場音樂劇中,有5888場在上海。

“來上海看音樂劇”逐漸變成上海文旅的特殊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上海也是中國音樂劇產業聚集區,行業內的運營方、戲劇製作方、還有各種懷揣音樂劇夢想的演員們聚集在上海。

從亞洲大廈到“音樂劇之都”,上海是如何做到的?

當音樂劇變成“上海特產”

從2020年開演至今,《阿波羅尼亞》已經演出了近1000場,幾乎場場爆滿的小酒館,正在成為新“上海特產”。

《阿波羅尼亞》的製作方“一台好戲”副總經理袁齊告訴藍鯨記者,預計在今年的七八月份上海本館的《阿波羅尼亞》演出場次即將破千。“2022年底到2023年我們的觀眾開始有一些破圈的趨勢,這是基於劇目這幾年積累下來的品牌認知度轉化的觀眾。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幾年整個戲劇行業都非常蓬勃,這個圈層形成了良性循環,在一點點擴大,其實是一個逐漸的向外擴張的過程。”

除了《阿波羅尼亞》,“上海特產音樂劇”的列表也在不斷更新,《翻國王棋》首演僅3個月,該劇就收到了韓國戲劇廠牌never ending play購買版權的意向,雙女主原創懸疑音樂劇《蝶變》將在韓國駐場演出;《沉默的真相》、《隱秘的角落》等知名ip也被搬上音樂劇舞台,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

當亞洲大廈變成“垂直的戲劇街區”後,音樂劇本身也開始帶有文旅屬性。

原創音樂劇製作公司魅鯨文化創始人王作文告訴藍鯨記者:“從我的角度出發,我一直都認為音樂劇最終一定會演變成旅遊產業的一環。中國人常說‘來都來了’,肯定會是多看幾場,就像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對於遊客而言,他們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旅遊產業。”

亞洲大廈正在越來越像一個“景點”。除去本身作為演出場所的打卡屬性外,由於近些年沉浸式戲劇崛起,不少沉浸式音樂劇小劇場出爐,而音樂劇廠牌也別出心裁地對場所進行設計裝潢,場景多樣甚至配套設計了“遊園活動”,袁齊告訴藍鯨記者:“我們也試圖加入一些主題樂園的邏輯,比如嘗試利用白天不演出的時候,把它布置成一個遊園會,比如樓下的《桑塔露琪亞》它是個賭場,然後我們就會給來玩的朋友發‘假的籌碼’,遊園會期間也會有演員隨機掉落和大家一起做遊戲,真正讓每一個人‘沉浸’就像迪士尼一樣。”

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劇照

上海音樂劇的虹吸效應

不止亞洲大廈,越來越多的音樂劇人才正在上海相遇。在繆時客音樂劇創始人張志林眼中,上海有很好的音樂劇土壤,“這裡有幾十家優秀年輕的製作公司、眾多職業演員、專業主創,還有音樂劇的購票觀眾,所有要素綜合以後形成了一個音樂劇市場。”“虹吸效應”初現,各種創新也應運而生。

《阿波羅尼亞》爆紅之後,駐場音樂劇的模式立住了,音樂劇開始變成了一個平台,為演員們提供更穩定的演出機會與一個更大的舞台。袁齊表示:“這個劇因為質量高本身就有很強的生命力,所以它實現了‘戲託人’,而不是人托戲的狀態。它的確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造星平台,很多從我們這個小舞台上面走出去的演員,現在可能是這個行業內非常有號召力的音樂劇明星了,這個演員的變化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我們觀眾結構的變化。”

張志林創業九年,陪伴了中國音樂劇商業化的發展,“從創業到現在明顯感覺中國音樂劇從零零散散變成一個行業了,以前沒有音樂劇演員這個職業的,現在有了,很多學校現在都開了音樂劇專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除此之外,作為強toc屬性的內容產品,音樂劇廠牌們也在不斷融入互聯網等創新思維。張志林在開發劇目時會考慮到整個劇目的長線運營,因此目前繆時客大多數劇目的開發都是“大劇場+小劇場”的配套孵化,“我們想做出一些差異化和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我們有大《火焰》也相應有小《火焰》,產品線都是打通的。這個對於演員和劇目本身來說都是好事,可能小劇場的演員經歷足夠的歷練以後,就可以進階到大舞台。而大劇場通常是長檔期演出,小劇場是駐演模式,它們相互配合也會對ip本身熱度的維持有很大好處。”

小劇場《火焰flames》現場圖

“一台好戲”副總經理袁齊認為,好的內容產品都是內容和運營同步開始的,“以前可能很多從業者沒有這個意識的,因為過去中國的戲劇行業藝術家主導的傾向比較重,屬於導演中心制,但目前上海應該已經都是製作人中心制了,製作人是話語權最高的人,這個也是上海音樂劇能蓬勃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這確實符合了這個行業的底層邏輯。”

袁齊認為,上海的音樂劇氛圍給了創新內容更多空間,“現在新內容的產出速度明顯就比過去幾年要快得多,從小劇場到大劇場很多新孵化出來的內容也在市場上跑得很好。”

音樂劇創新:傳統文化與世界表達的平衡

雖然音樂劇是舶來品,但是短短几年內,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迅速已經成功“出海”。

2023年原創音樂劇《翻國王棋》被韓國音樂劇製作公司never ending play看中,以版權輸出的方式推向韓國音樂劇市場,該劇成為了中國首部將版權輸出海外的原創音樂劇。

只不過和以往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創作的作品出海不同,《翻國王棋》展現的是19世紀北歐文明背景下的抗爭與落寞,是亞洲觀眾相對陌生的歷史與環境。

對此該劇製作方魅鯨文化創始人王作文認為“中國表達”並不局限於重述傳統故事,也可以是“世界故事中國表達”。“韓國團隊那邊之所以會看中《翻國王棋》,某種程度上是由於東亞文化的共性,雖然這是一個距離我們有點遠的故事,但是重新表達後的其實是整個東亞文化都比較認可的人文精神,我們東亞情感的表達更委婉、更內斂,我們的故事可能也比較契合亞洲地區的情感共鳴。”

音樂劇《翻國王棋》

在成功講述“世界故事”之後,王作文也想嘗試“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表達:“今年我們也會有一些新作品,一部是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的音樂劇,這個ip也曾被改編為電影《烈日灼心》。另一個,我們也想用一個新的形式重新講述一下三國里曹操這個人物。”

《阿波羅尼亞》之後,“一台好戲”再次創新將音樂劇與傳統文化結合,用接近現代音樂劇的表現形式,重新呈現傳統文化的精華,再造爆款《新龍門客棧》,傳統戲曲再度破圈。

袁齊告訴藍鯨記者:“《新龍門客棧》火了之後,我們基本上收到了幾乎是全國所有能想象到不同的劇種,包括一些非戲曲的傳統表演藝術門類的合作邀約。我們希望把它做成能夠這樣一種內容,不僅接上當下年輕的娛樂產品消費者的審美和需求,同時能夠長期商業化運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