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新馬橋人”,正在讓教育更有AI、更有“戲”!

我的故事】

尋常好故事,最是動人心。即日起閔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馬橋鎮推出“我的故事”系列報道。在這裡,參與閔行建設發展的新老馬橋人將以第一視角,娓娓講述他們的故事。

他們中有城市建設者、科技創業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傳播使者……他們很平凡,卻又不平凡。他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默默奉獻着,用熱情繪製城市溫暖畫卷,用耕耘創造着城市發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講述人是林唯,她是閔行區實驗高級中學校長,區領軍人才,她不斷探索創新教育課程,讓馬橋教育發展不斷完善,引導馬橋學子關注馬橋、走進馬橋、熱愛馬橋。

我是老閔行人,馬橋在我的記憶里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要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時常聽家裡人提起的馬橋豆腐乾了。沒想到,2022年我調來馬橋工作,成為上海市閔行區實驗高級中學的校長。如今,每天往返馬橋,看着越來越熟悉的街景,對馬橋的感情也是越來越濃厚,想着盡自己的力量為馬橋做些事情,留下一些記憶。

教學創新以馬橋特色為支點

“培養在未來社會幸福生活的人”是我們閔行區實驗高級中學的辦學理念,學校一直注重創新實踐發展,探索新時代學生成長成才的新教育模式。

自從來到實驗高中,我就想着當代教育應該要關注教育的生態環境,着眼於學生成長多維度發展。要實現這一新模式,最好是能夠和馬橋當地的地域發展特色結合起來,讓學生們的目光不再局限於校園,而是聚焦馬橋,和這座城市共同成長。

我們學校比鄰馬橋人工智能試驗區,對人工智能有着莫名的親切感。就這樣,經過反覆調研,馬橋重點打造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城市定位,成了我們創新教學的支點。最初,我們僅僅是將人工智能的元素融入校園環境中,在校園裡建設了碳廣場、碳長廊。慢慢地,我們在校標和校服設計中加入了碳主題的綠色元素,還啟動了“掌靜脈”,師生錄入掌紋和掌靜脈信息後,將手掌對準設備掃描區,就能快速進入校園,整個過程不到1秒。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設計了碳主題的創新實驗室,開拓碳科學和碳文明的雙維度課程,獲得上海市綠色校園稱號,鼓勵學生的綠色低碳意識從校園起步。因為,未來智慧校園的發展,一定是更深層地發揮數據的作用,將改變教育課程、教材形態,實現教育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的數字化融合與轉變,催生數字教育學。

跨學科教育教出新可能

如今我們學校的學生多為新馬橋人,對馬橋的認知有一些,但不深刻。他們知道馬橋有馬橋遺址,知道馬橋文化是“上海之本”的有力證明,是上海首個以上海地區名來命名的考古文化。但是,他們不知道馬橋文化如何得名,不知道馬橋文化背後的故事。

作為一名在馬橋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講好馬橋文化故事,因為講出來,才能賦予馬橋文化生命力。憑藉一鼓作氣的勁兒,我藉助“名師工作室”,和一些學科的老師進行了交流,大家紛紛表示這是件好事,願意參加成為一分子。跨學科名師基地,就這樣誕生了。

我們以跨學科了解馬橋文化,感受家鄉智慧為課程目標,採用浸潤式的學習方式,圍繞五個場館(俞塘民眾教育紀念館、馬橋文化展示館、金氏義莊、古藤園、韓湘水博園)開展系列課程,讓學生們深入體驗馬橋當地的特色文化,做好馬橋文化傳承人。

在具體課程講解中,我們歷史、生物、政治等不同學科的授課老師會設定一個主題,並按照不同的課程內容,分6個課時進行授課。比如在俞塘民眾教育館課堂上,就以“我來參與,建設馬橋新農村”為題,設定了任務布置、完成歷史大事記、學寫人物誌、如果我是一校之長、我的未來我來選、我為俞塘代言我來建設馬橋6節課,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史料和從俞塘民眾教育紀念館、網站、圖書館等多方途徑搜集的史料。

在了解馬橋地區近代名人和俞塘鄉村教育等史實的基礎上,嘗試完成歷史大事記,撰寫人物誌,同時,能夠結合自身的現實生活和感悟,初步學會從大局觀出發,開啟對自身生涯規劃和校園建設的新思路,積极參与到馬橋新農村的建設中來,為俞塘代言。

欣喜的是,在馬橋強恕學校試行的一個學期里效果非常好。聽完課的學生們,主動前往課堂上提到的馬橋文化地標打卡,而且是沉浸式打卡,更注重去探尋文化地標背後的人、事、物內涵。我現在的願望就是把這堂跨學科名師課堂開到馬橋的各個學校,讓更多學生聽見這堂課背後的深遠意義。

解鎖家庭教育“幸福密碼”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更是一名“主持人”。2023年起,我有幸成為馬橋鎮家庭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集合了來自馬橋鎮10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14名老師,每周走進社區,開展公益課堂、家庭教育講座、親子視頻大賽、家庭教育戲劇工作坊等系列活動,為家長們規劃和實施從兒童到青少年的職業啟蒙教育。

比如,我們以手機如何管理為主題,聚焦低年級的小學生,邀請家長們一起來探討。過程中,採取戲劇的形式,由老師們扮演家庭中爸爸、媽媽、奶奶的角色,演出家庭中最常見的情景——小學生放學剛回到家,就問奶奶要手機,要玩遊戲。一旁的媽媽看見後制止了,但奶奶卻同時制止了媽媽的行為,拿出手機給學生玩。

這一幕,處理不當,很容易產生家庭矛盾,有不少家長甚至為了不發生口角,放棄了不妥行為的制止。這時,我們原本坐在台上看劇的學生家長會以旁觀者的角度發表看法,哪個情節不合理,哪裡的對話不準確……以此加深他們對發生在身邊的事的認識,從而把妥帖的家庭教育方式灌輸給他們,提醒他們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

同時,我們還把閔行區實驗高中的生涯教育課程——“生涯探索社團營”引進馬橋的社區,如國風篤行社、新媒體中心、香植研究社、開發者社區、戲劇社、辯論社、法語社、手工社、msg舞社等項目,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加入其中,形成以公益實踐為核心的家校社企聯動,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鼓勵學生將社團興趣轉變為適用於未來生活的一技之長和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未來,我還希望探索創新出更多教育課程,讓馬橋教育發展能夠不斷完善,繼續前行,引導更多馬橋學子關注馬橋、走進馬橋、熱愛馬橋,真正成為講好馬橋文化的代言人。

來源:今日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