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給茶水阿姨之後, 內地也開始效仿?

電影工業的進步,並不只是導演製片往後退。

文/龐宏波

茶水阿姨楊蓉蓮。

似乎在提到電影幕後工作者的時候,茶水阿姨楊蓉蓮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人。2018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楊蓉蓮獲得了專業精神獎。成龍親自為其站台頒獎,無數明星發來祝賀。

比起全場起立的掌聲,楊蓉蓮的獲獎感言更讓人感動:“世上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

如今,內地電影產業的工業化也到了一個“創造楊蓉蓮”的關鍵時刻。其實在首屆中國(白沙)影視工業電影周之前,電影工業化就已經有跡可循。除了整個產業工業化的提升外,在一些影視基地群演不再需要“蹲着吃盒飯了”。

蹲着吃盒飯,這或許就是中國影視產業發展過去十年的一個縮影。整個產業的爆炸式成長,其實根本來不及建立體系,而中國影視行業在過去十年里的“流量為王”自然造成了整個工業化進程的緩慢。

在首屆中國影視工業電影周開幕時,特別舉辦了幕後英雄盛典。許多幕後工作者穿着正裝禮服走上了紅地毯,兩邊舉着燈牌的“群演”賣力的尖叫雖然略顯尷尬,但這對於中國電影產業來說也是一個有意義的時刻。

不過穿着衛衣+運動褲+夾克的形象大使徐崢,在頒最後一個獎項的時候還是表達了“不滿意”。

“我記得有一年金像獎,把獎頒給了茶水阿姨。我覺得我們也需要一個特別的獎,例如說場工。”

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這個獎未來的方向。這並不是說一定要把獎給場工或者說茶水阿姨,這種身份的“刻奇”毫無意義,但在這個“刻奇”背後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專業工種就顯得很有意義。

1

“鼓勵”

究竟需不需要鼓勵?

在表彰“年度最佳美術”時,表彰嘉賓認為其實電影工作者其實並不需要“過分鼓勵”,因為對於產業來說這本身就是一份子。其實言外之意是並不想過分“消費”,彷彿幕後工作者是一個弱勢群體。

有趣的是,上來領獎的李淼進行了“反駁”。“我覺得還是挺需要鼓勵的,這樣以後報專業的時候除了導演、表演、製片外,還能報美術系。”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如今整個市場規模已經無需多言。但是在龐大的市場體系之下,電影工作者似乎並沒有得到相對公平的對待。由於整個工業體系的不完善,對於整個評價體系也是一次破壞。例如“大夜”體現的是劇組的認真和敬業,橫漂蹲着吃盒飯被看作是對夢想的追求。

但實際上,電影幕後從業者並沒有從這種“付出”中得到相應的“回報”。這種回報包含了工作待遇和薪資待遇。所以鼓勵,是促進電影工業進步的第一步。

其實在所有重要的電影節上,都有大量的“幕後獎”,但是真正能被記憶的永遠是“幕前獎”。在獎項上的“難以破圈”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但相比國外對於“工業”本身的重視,內地“幕後獎”很大程度上只能形成一個很小圈的影響力,而這種小圈影響力也因為各種阻礙很難被打通。

國內影視產業過分的依靠“人”,以人脈為基礎的產業結構本身就是不工業化的一個體現。尤其是對於缺乏長期關注的幕後工種來說,生存環境可能更為惡劣。當《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人在幹什麼》成為刷屏的爆款時,很多人才開始驚訝的關注“學院派”本身的生存困境。但除了驚嘆之外,這次“集體消費”還剩下什麼,答案是沒有。

當全國最高的電影學府以這樣的一個關注進入大眾視野時,那麼不得不去反思藏在“爆款”背後的生存現狀。當然,輸血電影工業的有之,實際上改行換路的更有之。

那麼,李淼的那句“我覺得還是挺需要鼓勵的”其實折射的就是如今整個影視工業化並不光鮮的過去。

2

成長

看得見的成長。

國內的影視行業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凈化階段”。流量退潮、票補退潮、資本也退潮,整個行業不得不在低谷期還是審視整個行業發展的現狀。

而伴隨着這種自省的,是整個行業增速天花板的出現。拿電影市場來說,如今物理型的下沉依然在繼續,但這種下沉換來的必然是供大於求的“寒冬”。儘管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一片光明,但想要復刻前兩年的高速增長已經不再現實。要命的是,整個行業還在掙扎着努力的複製前兩年的高速增長。但隨着一輪又一輪的“寒冬”,這種掙扎開始搖擺。

所以,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如今是逼向產業化的一個好時機。而從結果來說,目前華語影史票房前十名中本土電影佔了九席,其中重工業電影過半。重工業,只是最為“外顯”的工業象徵,但也是整個產業工業化開始的象徵。

今年,無論是《流浪地球》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亦或者《中國機長》,都在整個產業的類型化和工業化上體現出了一些進步。但對於整個產業來說,成長依然是未來式的。

如今,整個市場的頭部效應明顯。而在頭部國產大片身後,工業化已經成為了一個“支柱”,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去推“幕後英雄”的原因所在。但如今,活躍在整個產業中的“幕後英雄”距離理想中的工業化水準其實依然差着很大的距離。

此前,投資人習慣性拿數字來表達自己的電影情懷。例如“多少美金拍攝一部科幻片”、“多少美金拍攝一部動畫片”。這個數字,都以好萊塢同類型的平均值做了一個簡單的參考。

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在國內會有很大的泡沫。因為中國影視工業化程度低,所以在整個幕後環節上的支出費用就偏低。同樣一部影片,在中美拍攝所支出的費用會有極大的差別。所以,一些高投資的“國產爛片”,往往就是過於數字論。

另外,中美影視體系的差距所帶來的差別極大。

《唐人街探案2》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部電影在美國全程拍攝,也採用了美國的工會制度。在工會制度的約束下,電影需要規定底薪、工時、加班費、飲食、休息日、福利金等等,而且整個劇組需要填寫日報表交給工會用來“監督”。

這就是好萊塢工會制度下,好萊塢電影製作成本高到離譜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國內電影的重工業程度提升,往往是採用了更好的視效團隊、用了更精緻的服化道,但從來沒有哪部影片會出現所謂的“雙休”、也沒有對整個劇組的飲食規定一個明確的標準。反而會因為在“硬件”上的投入,相應的壓縮在這些“軟件”上的支出。

從“明星片酬”到“視效投入”,這是國內影視環境的進步。但在其他方面,這種進步背後還有極大的差距。

3

“空缺”

力不從心。

首次表彰“幕後英雄”,主要來自於8部電影的幕後工作者。而且這8部電影來自於這兩年時間裡最被市場所關注的頭部導演所執導的電影,所以這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目前電影工業整體不高的現狀。

頭部導演在整個劇組搭建和工業化水準上,的確要遠高於其他電影劇組。但是這種“工業化”本身不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狀。

而且從獎項的設定來說,基本上是其他電影節中關於幕後工種的“常規獎項”。例如《我不是葯神》、《影》在此前的多個電影節或者評獎中也拿到了相應的獎項,真正讓人感到驚喜的電影或者獲獎的非常有限。雖然從初衷上來說,的確對幕後工作者給予鼓勵。但是從結果上來看,其過於常規的獎項的影響力實際上很有限。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定位更多是幕後工作者的聚會或者說交流。這一點其實並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如今整個電影產業工業化不夠完善,對於幕後工作者來說可能更需要“曝光”。

那麼結合略顯常規的獎項設置來看,幕後英雄盛典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快。當然,對於首次舉辦這樣的獎項,未來還有一個很長的成長過程,這也是現階段國產電影工業化現狀必然出現的局面。

此外,在整個盛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環節。在頒發“年度創新製作”時,最終的獎項是“空缺”。理由是為了激勵更多的“幕後英雄”更好的工作,這個決定本身非常大膽,也贏得了很多人的點贊。但是作為首屆舉辦幕後工種的獎項,這樣的“空缺”究竟帶來什麼,其實也很難去判定。首屆表彰究竟是需要一個標杆還是需要更多鼓勵,其實在“空缺”背後還是有一些掙扎。

對於整個電影工業來說,首次舉辦這樣的盛典已經是一個進步。對於進入理性發展階段的國內電影市場來說,顯然需要更多的“楊蓉蓮”。在整個頒獎典禮中,有一句話其實非常感人:

很多人說演員演一條不過再來一條是良心,但如果是跟焦員、錄音師出現哪怕一次失誤,都可能是一次災難。

從這一點來說,第一次表彰幕後工作者的意義要遠遠比表彰給誰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