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嬿婉出圈:演繹無“光環”,配角也有光榮與自我

□周子涵 (重慶大學)

近日,《如懿傳》中魏嬿婉這個角色引發了熱議。雖然在劇中僅是一位“惡毒女配”,但網民卻看到了她與命運鬥爭的堅強意志。觀眾們不再為完美但單薄的主角人設買單,反而將目光投向了沒有“主角光環”,但卻創造自己榮光的配角們。

所謂的“主角光環”,指的是在故事中,主角往往能力強且道德無瑕,以至於他們幾乎無往不利,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身上。這種光環常常使得其他角色相形見絀,變成了單調的背景襯托。但觀眾渴望在銀幕上看到的不再是那些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他們的目光也落在了“光環”之外的配角上。

任何角色都不應該為了突出主角而被邊緣化、被貶低。“小人物”的奮鬥、不幸、憤怒不該為了突出主角而被簡化模糊,僅成為情緒的載體。劇情的立體性靠的不是生硬的“正邪對立”,而是靠每個個體有緣由、合邏輯的喜怒哀樂。弱點與幽暗並不是原罪,也不是成為千夫所指的原因,而是填充角色血肉的必要前提。人非聖人,真正吸引人的正是持續不斷地與不公命運抗爭,與複雜人性抗爭的生生不息的頑強意志。

魏嬿婉被認可,正是因為觀眾們拋棄了“主角代入視角”,反思和審視傳統主角光環的價值。這些角色可能並不完美,但更加有人情味。這種真實性引發了觀眾的共鳴,使得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投入到角色的世界中。觀眾希望在熒幕上看到各種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角色能夠得到平等對待和充分的發展空間,這也體現了人們對於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訴求越發強烈。

觀眾對於角色的再討論,將作者對角色的“絕對掌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構,賦予角色的“第二次生命”。主觀上,作者可能為了突出主角而刻意模糊配角;客觀上,角色的多維性可能遠超作者的設想。當觀眾開始對角色進行再解讀和再創作時,他們可能會發現角色的隱藏特質、潛在動機或者未被完全探索的一面。

這些新的發現可能會為角色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觀眾心目中得到第二次生命的展現。這種再創作不僅豐富了角色的內涵和意義,也增強了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和參與感,使得角色在文學或影視作品中具有更為豐富和多樣的生命力。同時也能促進文藝作品進一步發展,跟隨時代的指引,反映社會的價值取向。

被讚頌、被搬上銀幕的不只有“絕對完美”的主角,光環外的“不完美配角”與日常生活中的你與我,都是鮮活的個體,有值得被看見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主角的魅力不在於“光環”賜予的幸運,而是直面不公也能勇敢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