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兩度在上海獲認可,《年少日記》能否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

由香港導演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劇、執導的電影《年少日記》將於4月19日全國上映。影片以一本日記連接兩段時空,揭開傳統家庭教育的罪與罰,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4月17日,影片在上海影城sho舉行路演,導演卓亦謙來到現場與觀眾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電影放映過程中,千人廳內,鼓掌聲、啜泣聲此起彼伏。

在上海影城路演現場,卓亦謙與觀眾交流 鍾菡 攝

值得一提的是,《年少日記》曾入圍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並在去年上影節舉行首映。

《年少日記》豆瓣評分8.6,是近一年最高分院線華語片。前不久,小成本影片《周處除三害》憑藉高口碑成為黑馬爆款,《年少日記》能否借口碑再次引發觀影熱潮值得期待。

平淡處更惹觀眾共情

電影《年少日記》講述在中學任職的鄭老師(盧鎮業 飾)意外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他必須跟時間賽跑,找出企圖輕生的學生,阻止悲劇發生。在尋找遺書主人的過程中,鄭老師親手揭開了自己塵封已久的那段充斥着暴力與痛苦的童年回憶。

電影探討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家庭病根,將家庭內部的隱形食物鏈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精英父親對妻子的極端掌控欲,對孩子奉行的“棍棒教育”,將本該溫馨和睦的家變成了壓抑恐怖的精神刑場。

《年少日記》

電影大約放映到一半時,上海影城sho千人廳內的啜泣聲此起彼伏,一直到影片字幕亮起,記者仍然能聽到後排觀眾在抽鼻子。

其實,《年少日記》的情感表達細膩克制,並沒有做音樂、鏡頭回放等刻意的技術性煽情。現實中像男主角那樣在極端高壓教育下成長,有同樣原生家庭悲劇的人並不多,一些看似平淡的落筆反而更為引發大家的共鳴。比如鄭老師的一句台詞,“長大後,我並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戳中不少人的淚點。一位女觀眾哽咽着分享,“感謝導演,讓我們共情了我們沒有經歷過的東西。”

在上海影城路演現場,卓亦謙與觀眾交流

“影片首映就是在上影節,我記得當時觀眾很熱情,很高興再次來上海。”站在舞台上的卓亦謙一身文青打扮,藍色的棉麻襯衫配一副圓框眼鏡,下巴上留了一小撮鬍子。卓亦謙剛憑藉該片獲得第4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現場低調謙遜、普通話不夠好的他偶爾顯得有些羞澀和緊張,“如果聽不懂,請一定要告訴我”。有時候沒能完全聽明白觀眾的問題,坐在舞台邊上的妻子立刻衝過來湊到他耳邊講解,動作自然親密,就像電影希望傳達的主題一樣——陪伴。

卓亦謙在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劇組見面會上

“香港的生活節奏很快。每個人都很忙,下班後還在想工作,討論的都是數字,像每個月賺多少錢,考了多少分等。我們在不停地做看起來很重要的事情,沒有空隙好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我也沒有時間陪朋友,好像大家都忘了陪伴多麼重要,這讓我覺得很可惜。”卓亦謙說,陪伴,是人與人之間很重要的合作。他周圍有朋友選擇以自殺方式離開人世,如果能多一些陪伴和交流,也許就不會走向這樣的結局,這讓他有了用電影來討論這一話題的想法。

上海交通大學觀影現場

“我上次來上海時很緊張,當時自己也是第一次在大銀幕看這部電影,害怕發現觀眾不喜歡,或者因為題材太嚴肅把觀眾嚇跑。”他坦言,自己最擔心的其實是有關“青少年自殺”這樣的題目到底應不應該被公開討論,也許這些大家諱莫如深的東西,不去觸碰和拍攝才是更好選擇。“最近影片在香港上映後也引起一些討論,有觀眾很喜歡。參加一些分享活動時,有時候我自己都忍不住哭了。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我希望能像戲裡的鄭老師一樣,接受自己內心的傷口,它也許永遠不會癒合,但需要學會如何面對。”

讓觀眾看到“港片”新意

《年少日記》片長只有95分鐘,映後交流時長近1個小時,現場熱烈的討論氛圍,以及觀眾拋出的一個個有關構圖、色調的專業問題,讓人彷彿提前走進上海國際電影節現場。

導演和觀眾像朋友似的討論電影,偶爾有遺漏的地方,求知慾強的觀眾會適時提醒,“前面那個問題還沒答”。路演結束時,還有人大聲對着台上稱讚,“主持人好棒!”

前不久,上海影城sho舉辦了“芳華再續:張國榮、梅艷芳香港電影回顧展”,有觀眾發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導演喜歡拍黑幫、動作等題材,而現在年輕的新導演的創作類型有很大不同。無論是《年少日記》,還是最近上映的《白日之下》都在關注當下社會問題,讓觀眾看到“港片”的新意。

《年少日記》

“有關‘港片已死’這樣的話我在中學時就聽過,聽了很多年。我剛入行時,會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但現在我改變了對這句話的看法。它在不斷提醒我們要做好電影。”卓亦謙表示,當下中國香港新生代導演的創作題材的確和以前不同,這是因為他們和上一代導演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已經不同。“大家都覺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港片的輝煌時期,那時候每天都有新戲開機,現在節奏慢下來,但也有好處。新導演會把手中的電影當成自己唯一有機會拍的作品。因為慢下來,大家能有時間去想,你最關心的題材、人是什麼。很多新演員的演出機會沒以前多,但是無時無刻不在準備着自己。電影像水一樣,在不停變化,只要還有人在拍電影,香港的電影工業就還在。”

有觀眾發現,《年少日記》海報和楊德昌《一一》的海報相似,卓亦謙表示,這是一個巧合。“那張照片是拍學校禮堂那場戲時,劇照師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抓拍的。當時沒有想太多,後來處理海報時一度擔心像《一一》而放棄。”不過,最終還是用了這張,是因為他發現飾演鄭有傑的小演員在處理角色上比成人演員懂更多,讓他想到了《一一》里的小男孩。“他有次告訴我,拍戲時一喊停機,他很快就從角色中抽離出來了,但他不敢笑,擔心其他大人會齣戲,所以停機了還在‘演’。其實小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他們很聰明,很早就懂得觀察大人什麼時候會緊張、會說謊,這是我選擇用和《一一》感覺相似的海報的原因。”

《年少日記》

和此前的黑馬爆款《周處除三害》一樣,《年少日記》製作成本並不高,據說實際拍攝只用了19天,但能感受到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最好藝術表達的努力。有觀眾注意到,影片有橫、豎兩種構圖,不同情節的色調也有冷暖對比。卓亦謙透露,這些藝術處理除了自己喜歡結構完整的口味,也和“省錢”有關。“場景就是錢,加入越多場景,就要花更多錢”。他表示,影片中幾乎全部的東西都有前後呼應,鄭老師與妻子感情甜蜜時,會將其從右邊抱到左邊,當他們吵架時,妻子也是從同一個方向離開他。在這樣的對稱結構下,可以做到在同一個場景里多拍一些東西。“殯儀館和好幾個葬禮的鏡頭其實用的是同一個房間,雖然不太合理,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團隊實在找不到其他場景了,只能不斷催眠自己:‘觀眾不會想那麼多’。”

《年少日記》豆瓣有8.6高分

卓亦謙的坦誠引來觀眾的掌聲,而許多設計上的細節被觀眾注意併產生討論興趣,對於創作者而言也是很幸福的事情。對於不少觀眾對影片結局的疑惑,他表示,鄭老師最後相比釋懷,更多是在接受自己內心的傷口,而不是繼續困在過去的遺憾里。“大家在遇到困難時,其實第一時間想的都是逃避,我同樣如此。鄭老師不是一個英雄角色,但他最後的舉動是有勇氣的,也是他開始懂得珍惜當下的第一步。”他希望觀眾看完後相信,在茫茫人海中,會遇到一個能理解自己的人,不管是有過心理創傷,還是正處在憂鬱的階段,都可以大膽傾訴。

“我創作和拍攝時也覺得《年少日記》是很小眾的電影。但從第一次來上海到今天,我知道原來有人的想法和我類似。我很高興,我和你都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孤獨,謝謝你們。”卓亦謙說。

電影《年少日記》由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劇並執導,盧鎮業、鄭中基、陳漢娜、韋羅莎、黃梓樂等領銜主演,將於4月19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