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摸家底”,盛邀全社會參與

上海2022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完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和生物多樣性監管信息系統,初步形成以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為核心、城市生態空間網絡為框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

上海去年啟動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目前進展如何?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4月17日做客“2024民生訪談”時透露,上海今年將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戰略計劃,內容涉及生物多樣性制度建設、空間布局、相關重點區域的保護、防止外來生物入侵等多個方面。“摸家底”也是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前,上海在相關領域開展過物種調查和監測工作,比如林業部門開展的上海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監測,又比如2002年至今,上海生態環境部門牽頭組織的4次生態系統調查,但這一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整合上海相關領域的所有力量,調查的全面性、系統性、協同性均“史無前例”。

晏波表示,對於已有的“摸家底”成果,將充分尊重,不會推翻重來,要把精力集中到未充分涉足的領域,比如針對一些在生物多樣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根據上海的特點、情況來設計、細化調查方案。

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上海《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眾開展或參與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晏波表示,上海這一次“摸家底”就十分重視社會參與,希望專家學者、市民群眾都能參與進來,生態環境等部門將搭建平台,鼓勵大家共享信息、經驗,這將成為上海摸清“家底”並進一步制定相關文件、採取保護措施的重要參考。

此前,上海已有不少成熟經驗。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單位聯合發起的兩次“貉口普查”是中國第一個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學的組織方式進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動物調查活動。城市荒野工作室等單位開展的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一期)中,志願者在71科209種開花植物上監測到7目51科大於90種傳粉昆蟲,為上海相關部門的生態規劃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