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戴玉強:中原是音樂沃土,河南音樂學院計劃6月開工丨頂端訪談

頂端新聞記者 黃亞芳 文 李思翰 辛裝 影像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1939年,《黃河大合唱》在抗日烽火中誕生。時隔首演85年,《黃河大合唱》再次響徹在中原大地。

4月13日19:30,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專場音樂會在河南藝術中心舉行,此次音樂會由男高音戴玉強領銜主唱,“合唱媽媽”吳靈芬藝術指導,河南交響樂團、男聲愛樂合唱團、河南省歌劇團、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合唱團聯合演出。

演出開始前,頂端新聞記者專訪了男高音歌唱家、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院長戴玉強。

△戴玉強

合唱團要深刻體會《黃河大合唱》年代火熱的內心情感

頂端新聞:《黃河大合唱》有着怎樣的創作背景?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如何?

戴玉強: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由詩人光未然在山西抗日的前線創作的,在創作過程當中,他也曾經負過傷,根據當時內心的感受和感慨,寫了一組長詩,冼星海當時正好在延安,看到這首詩後非常的激動,6天時間就完成了整個黃河大合唱的譜曲。當時,由一些奔赴延安的年輕人組成的合唱團,在非常簡陋的情況下排入隊伍合唱。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革命聖地延安首演,當時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些年來,《黃河大合唱》一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傳唱,也振奮了精神,鼓舞了無數的人。

頂端新聞:舉辦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專場音樂會的意義是什麼?對於當代青年人和音樂家而言,《黃河大合唱》有怎樣的啟發作用?

戴玉強:今天,我們在《黃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際,重新又來演唱這部作品,以此來做紀念。一是讓《黃河大合唱》的歌聲在今天響徹中原大地,另外也要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當中,我們同樣需要這種精神。

我認為我們要尊重經典,學習經典,當下也要努力創作出類似精品,創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有鼓舞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在新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作品。

頂端新聞:在演繹《黃河大合唱》時,如何平衡歌曲的藝術性和政治性?青年音樂人才應該如何去繼承和發揚這種優秀的傳統音樂?

戴玉強:《黃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和傳唱力,就因為它是在火熱的戰鬥生活當中提煉出來的。

創作者有着親身的感受和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抒發和涌動。在演唱方面,這次音樂會我也參與了排練,我就極力要求年輕學子,合唱團成員要深刻體會那個年代火熱的內心情感,要有感而發,發自內心的去感受,這樣才能把音樂作品表現出當時的情境。

另外,也是想通過這樣的作品來激發年輕人的鬥志,要牢記這段歷史,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鞭策自己更加努力的學習和生活。

“我的任務之一是營造音樂歌劇的氛圍”

頂端新聞:請你談談來到河南執教後的感受,目前河南的音樂氛圍和人才培養的狀況如何?

戴玉強:我來到河南執教有半年了,充分感受到了中原大地人民對於音樂的渴望。同時也體會到了我們這塊古老的大地上,戲劇演出的生態環境非常好,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非常肥沃的一塊土地。

人們喜歡看戲,尤其看豫劇,但是在音樂方面,跟全國比起來相對比較薄弱,尤其在對音樂本身的理解上,比方說聲樂、歌劇等方面的認知上,在整個了解和欣賞的程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們的任務之一也是要營造音樂歌劇的氛圍,從去年我們就舉辦了兩屆歌劇演修班,一個是“紅色經典”,一個是“外國歌劇”。

同時,我們要通過“黃河之聲”系列音樂會,包括國慶音樂會、新年音樂會等類似的音樂活動,來創造更多音樂演出機會,以此影響更多人。

今年6月河南音樂學院計劃開工

頂端新聞:河南目前正在籌備計劃建設河南音樂學院,請問目前建設現狀如何?今後有怎樣的規劃呢?

戴玉強: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發展,我們中原人民也需要一個相對專業音樂教育機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極力推進建設河南音樂學院,籌備工作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前幾天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中選拔招聘年輕音樂人才,有幾千人報名,500多人參加面試,最終要招聘60個青年才俊補充到音樂學院的教學隊伍當中

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要具備一定的辦學條件之後,才能夠到國家去申請辦學的許可,相關主管部門才能同意我們掛牌成立,獨立建制音樂學院。這意味着我們可以部分專業進行校考,選擇音樂學院的幾十個專業,選擇那些有天賦的年輕人。

同時,我們還要進行新校舍的建設,它是“百年大計”,甚至“千年大計”,我們已經三番五次地在改設計方案,盡量做到完美,沒有遺憾,不能急功近利。今年6月份,計劃舉行河南音樂學院開工的奠基儀式,目前正在穩步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