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駕搭檔老牌車企,將擦出什麼火花?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駐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王天晴 昭東】日前,一則日本豐田汽車與華為智能駕駛系統的合作正在推進中的新聞引發廣泛的討論和猜測。2024年開年至今,曾長期在中國車市表現強勢的日系品牌經歷一波銷量下滑考驗,在中國市場陷入“苦戰”。有行業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結出豐碩成果,同時也在吸引海外車企的投資、合作。外國車企出資購買中國的智能駕駛技術,成為中外汽車合作的新特點。

一家中國新能源車企在門店展示控制系統。(視覺中國)

4月25日公布?

日本雅虎財經網站12日報道稱,這項技術是由豐田、華為和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momenta三方聯合開發的,華為和momenta分別提供軟件和硬件解決方案。據相關人士透露,豐田將在4月25日開幕的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公布具體計劃。《環球時報》記者12日就此向豐田中國求證時,對方表示暫無最新消息透露。

在11日的華為春季生態發布會上,智能駕駛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華為推出配備智能駕駛功能的新款智界s7電動車,以及視覺智駕huawei ads基礎版。有分析稱,這是國內首個不依賴激光雷達的純視覺方案落地的案例,華為此舉直指視覺智駕方案鼻祖特斯拉。

近年來,豐田積極與中國本土企業展開新能源產業的合作。2020年,豐田與比亞迪成立了合資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合作開發的首款純電產品bz3已量產上市。

日本車企在生產新能源汽車。(視覺中國)

據日媒報道,豐田和華為已經在智能駕駛技術領域建立了合作關係。豐田汽車3月份在中國市場推出的第九代凱美瑞車型的車載信息系統就是兩家公司合作開發的新產品。此外,momenta在2020年3月就宣布與豐田的戰略夥伴關係。2021年3月,momenta在c輪融資中完成了總額為5億美元的融資額。當時豐田的投資被視為“是對momenta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加強了雙方的合作關係”。

取長補短

儘管豐田與華為開展智駕合作消息並未得到證實,但適逢日系車在中國市場持續承受銷量下滑壓力之際,業界分析認為,日本車企正在重新評估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深度攜手中國智駕產業或能為彼此取長補短。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24年以來,日系車在華銷量整體呈現下跌態勢。豐田汽車4月8日發布數據稱,3月在中國市場的新車銷量同比下降3.1%,降至13.22萬輛。本田此前已發布3月在華銷量6.04萬輛,下降26.3%。日產汽車的主力車銷量有所回升,3月在華銷量增長10%,增至5.99萬輛。3家主要日系車企中只有日產銷量增長。

綜合3家日系車企1至3月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來看,豐田減少1.5%降至37.42萬輛,日產增加3.3%升至16.73萬輛,本田減少6.1%降至20.69萬輛。對於銷量表現,豐田表示“中國汽車市場在價格競爭之中,消費者對降價的期待感提高,出現了觀望情緒”。《日本經濟新聞》稱,中國車市正向純電動車轉型,日本企業陷入苦戰。日產擬在中國減產30%,本田也計劃減產20%。

“過去,中國車企是‘用市場來換技術’,國內市場更多是由外資車企投資中國企業,日系汽車品牌也是如此。”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最近兩年日本車企也開始入股中國公司,出資購買中方的技術,這是一個新的特點。

“中國企業在智能化自動駕駛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所以現在日企也開始來花錢跟中企合作。日本的一些老牌車企在燃油車時代都積累了一定的智能駕駛技術,但在新能源時代的智駕技術積累比較薄弱。”張翔分析稱,現在主打智能的新能源車系統越來越複雜,特別是軟件複雜程度遠超燃油車,光靠一家車企的力量資源很難有突破。

中國ict行業分析師蔣均牧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華為在智慧駕駛領域有較多積累,既有智能座艙,也有一些功能性的全面解決方案。同時,華為本身不造車,不會與其他車企直接競爭,又可以作為解決方案或零部件供應商與車企深度綁定。這種方式可讓車企將更多精力放在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領域,跟上智能聯網汽車和新能源的時代浪潮。

多國企業拋來智駕“橄欖枝”

德國一家車企的智能駕駛專家弗蘭克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和德國類似,傳統汽車大國日本在智能駕駛領域已落後於中美。過去德日車企對與中企開展智能駕駛合作持有保留態度,怕因此失去企業核心競爭力。但隨着新能源車產業令全球汽車行業呈現出重組趨勢,它們不得不改變曾經的觀念。 德國波鴻汽車研究所主任、被譽為“汽車教父”的杜登霍夫教授1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為、小米等中國的科技公司正在改變電動車市場。這些科技公司與汽車製造商一起開發汽車,並提供智能駕駛系統。“汽車行業的角色將發生某種逆轉。科技巨頭為汽車提供生態系統和智能應用。傳統的汽車公司如果不轉型,可能只能組裝汽車並成為科技巨頭的供應商。”

弗蘭克認為,從智能駕駛的技術上看,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在測試場景和數據方面優勢突出。中企主要勝在應用上,誕生許多智駕初創企業。日德兩國的汽車產業缺乏科技企業參與。“中國市場是智能駕駛的實驗場,引領全球市場。外國車企與中國科技企業的智駕合作,對雙方都是一種新的機會。”

相比日本車企,德國車企同中企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合作步子邁得也不小。大眾汽車官網今年2月底稱,大眾汽車與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已簽署平台與軟件聯合開發技術合作協議。雙方在合作初期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中型車。寶馬官網此前也透露,寶馬智能駕駛中國方案的核心合作夥伴包括高通、英特爾、騰訊、千尋位置、四維圖新等中國及國際科技企業。

同樣拋來“橄欖枝”的還有美國企業,德國《商報》報道稱,美國芯片公司英偉達擴大與中國電動車市場領導者比亞迪的合作,例如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模型。英偉達宣布,未來合作還將涵蓋汽車生產、車載計算和人工智能培訓等領域。為此,比亞迪將使用英偉達最新一代的drive thor芯片平台,該平台也可用於自動駕駛。比亞迪還將使用英偉達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來訓練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