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文獻戲劇電影《抗戰中的文藝》定檔4月19日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視網聯合出品的首部文獻戲劇電影《抗戰中的文藝》今日(8日)宣布定檔4月19日,在發布的定檔海報與預告中,多位演員激昂登場,星光閃耀,他們所扮演的文藝大家們為救亡圖存而奔走呼號。

電影《抗戰中的文藝》是國話首部文獻戲劇電影、首部搬上大銀幕的電影,也是戲劇第一次嘗試融合光影藝術,結合電影展現形式登上大銀幕。影片以歷史文獻為依據,戲劇舞台為核,電影藝術為軸,打破舞台邊界,首次展現、抒寫、梳理1931年到1945年共14年的中華文藝界波瀾壯闊的抗爭史,鋪陳出一幅文藝群星閃耀的民族歷史畫卷。

作為電影的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抗戰中的文藝》是話劇與電影兩種文化載體的夢幻聯動,其承載着技術賦能藝術的文藝探索精神,也彰顯着新時代文藝多元發展的蓬勃景象,是人民群眾對文藝創作多維創新的需求。”

電影《抗戰中的文藝》的故事橫跨14年,以史詩般的筆觸,真情再現抗戰時期胸懷愛國之志的文藝家們求索、掙扎、奮鬥,尋找文藝救國路徑的艱難歷程。

為了呈現“群星閃耀”的歷史脈絡,刻畫出生動鮮活的文藝大家,電影邀請到四十餘位中青代演員共同演繹片中幾十位文藝大家。在發布的定檔海報中,多位演員飾演的歷史人物逐一排開,彷彿打開了一本歷史的相冊,段奕宏、孫紅雷、陳建斌、廖凡、辛柏青、佟大為、萬茜、宋佳、田雨、李光潔、關曉彤、朱顏曼滋、王挺、趙陽、吳謹言、羅一舟、顧珂嘉等演員以角色形象出現,他們有的為國家未來、文藝出路而低頭思慮,有的以堅毅眼神自信地審視遠方,有的則面帶淳樸的微笑、鬥志昂揚。雖然年齡不同、裝扮各異,但面對未知的未來,他們都是眼中有光、心懷希冀,將理想主義的文藝戰士形象生動詮釋。

對於飾演歷史上的文藝大家,演員們都懷着敬畏之心,提前收集歷史資料,鑽研人物特質,反覆揣摩角色細節。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扮演者,段奕宏在接到角色時就非常忐忑,“我一直在想知識分子表達態度給知識分子會是怎樣的?魯迅先生身上的精神力量、他的態度以及他的一生經歷,都不是外在的,而是從土壤里長出來的。”飾演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茅盾的田雨為了深入角色,找來茅盾的傳記和作品閱讀,“茅盾原名沈德鴻,沈先生說過,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們要努力向前輩學習,去踐行。”田雨說。

而青年演員更是在文藝先輩的身上感受到了深沉的家國情懷,以及為文藝事業奉獻的精神。為了再現人民音樂家聶耳的青春活力的一面,羅一舟在塑造過程中反覆琢磨,“尤其是了解聶耳先生的事迹,了解了他創作的動機和目的後,更能明確地在音樂中聽到他的思想,聽到他的感情。”關曉彤則在飾演“人民藝術家”秦怡時表示:“在演繹老一輩文藝楷模的過程中,我從前輩身上汲取到了非常多的能量。”

《抗戰中的文藝》依託真實的抗戰史,首次詳細梳理了這段歷史中的幾十個文藝家的故事,抗戰14年的文藝界也首次被展現、被抒寫、被梳理,集中刻畫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文藝名家,還囊括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電影等多種藝術門類。這些出現在課本中的人物,是新文化運動的踐行者,也是中國近代文藝的奠基人,在抗日戰爭中他們更是拿起紙、筆、樂器,發出了文藝界的怒吼,而經由光和影、演與歌的詮釋,這些人物也將穿越光影走出課本,與當代的我們對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