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電影《孔秀》登陸全國院線大銀幕,上映以來好評如潮,飾演孔秀一角的便是瀏陽籍青年演員沈詩雨。
正是憑藉“孔秀”的角色,沈詩雨斬獲了歐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沈詩雨,瀏陽市沙市鎮人,青年演員,憑藉電影《孔秀》獲歐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曾憑藉《赤嶺路531號》獲評海浪電影周最佳演員,憑藉《她路》獲評北美青年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在建黨百年獻禮影片《八步沙》中飾演“蘭歌”。
她說: “能從瀏陽走出去,從不切實際的夢想,到走向實現夢想的舞台,這個過程我用了將近20年。從拍無數的短片到終於在國際電影節獲獎,被更多人看見,這不僅是一種運氣,更是一種信念的堅持……”
一起來看看,她在電影背後的拍攝故事。
為演好“孔秀”
她將自己“丟”在印染廠里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對於做演員而言,機遇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沈詩雨格外有體會——
當初,看到電影《孔秀》的演員招募組訓時,沈詩雨覺得自己與這個角色是有距離的:上面註明女演員需要演到40多歲,而自己視覺年齡顯小,因此沒有抱希望,也沒有投遞資料。幸運的是,選角導演曾與她合作過,他嚮導演遞交了資料,這才讓導演覺得這個演員可以見一見。
去《孔秀》劇組面試的時候,導演和製片人一起,與沈詩雨聊了兩個小時,便拍板定下了由她來飾演“孔秀”這個女主角。理由是他們看中了沈詩雨身上那種很“素”的感覺,契合那個年代的質樸感,導演還說,這個湘妹子有一股勁兒,如同孔秀身上的韌勁兒。
而真正拿到《孔秀》的劇本之後,沈詩雨卻發現它跟自己以前讀的劇本不太一樣,沒有很多台詞,甚至連人物具體行動過程和角色內在情緒狀態的描述都沒有,只有簡要的環境描述。這讓沈詩雨十分困惑,一時也無法根據劇本提供的信息在腦海中搭建起人物的形象。
“劇本只是《孔秀》的起點和參照物,我們需要在創作過程中將它填充和豐滿。”得知沈詩雨的困惑後,知名導演王超用一句話打消了她的疑慮。
“倒推回幾十年前,孔秀工作的環境比較差。那麼,孔秀在工廠會做哪些事呢?又會如何做呢?”拍攝場地是真正的印染廠,機器24小時不停運作,不能因為拍電影停工。看着眼前的一幕,沈詩雨在心裡暗暗揣摩,該如何演好這個人物。
為了真正貼近“孔秀”,沈詩雨決心將女工的工作和技術練得十分嫻熟,這樣真正開拍的時候才不會齣戲。隨即,她將自己一個人“丟”在工廠里,一大早開工,中午去食堂吃飯、打開水……就這樣扎紮實實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沈詩雨和現場的工人們變成了真正的“工友”。看過電影的觀眾,有不少人向她提問:如何做到像一個真實的工人?而“重複練習”則是她簡練的答案。
好演員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
而是與角色共同成長
在經過前期各種準備工作後,電影開拍了。但如何才能真正演好孔秀?
“這是一部跨越15年的生活戲,從19歲的少女到34歲的婦女,我在劇本上劃分好孔秀的四個階段和性格關鍵詞,到孔秀人生的不同階段,就會在聲音塑造、體態步態,以及人物的性格狀態上做調整。”
儘管沒有受過系統的表演訓練,沈詩雨依舊努力嘗試着去靠近角色,將自己完全交付給角色——但同時,演員在片場又必須保留理智,不能放任自己完全淪陷在角色的情緒里,察覺到此刻這一條跟上一條的區別,下一條又應該做什麼樣的調整,在情緒不間斷的同時保留一份清醒。而每次辛苦拍攝時,導演依然會提醒演員們,不要去複製之前的表演,要更敏感、更專註,從零開始去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孔秀》這部電影有八成的戲份是長鏡頭,一鏡到底,一些戲份的時間會很長,三四分鐘一場戲。在拍攝現場,多數鏡頭要拍到十三條左右,“十三條才過”是一個平均線,多的時候可能要拍到二十六七條。長鏡頭對演員的要求很高,但沈詩雨卻覺得,拍攝《孔秀》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學習。
而從“揣摩”孔秀到“演好”孔秀,再到回望孔秀,沈詩雨表示:“這一切都讓我受益匪淺。我也開始感受到了自己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真正與角色共同成長。”
來源:瀏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