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面目全非!“魔改”原著,網飛劇集屢屢碰壁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呂克】網飛版《三體》近日上線後持續引發關注,該劇雖然由好萊塢金牌製片人擔綱,但對於原著的大幅度修改和壓縮,讓不少原著粉絲始終難以接受。曆數網飛這些年改編翻拍的ip就會發現,這家流媒體巨頭一直在挖掘全球範圍內具有商業潛力的作品加以改編,而“魔改”早有先例。對網飛來說,甭管劇集最後是否成功,引發話題關注、圈來新用戶才是目的。

“第二季將比第一季更好”

作為今年最重要的科幻作品之一,網飛將《三體》首季8集一口氣上線,利用其引發的熱議持續吸引流量和用戶,目前已經位列劇集熱播榜的第二名。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部科幻作品的創意,網飛甚至買下拉斯維加斯網紅“球幕劇院”使用權,用這個巨型廣告位打齣劇集中的標誌梗“你們都是蟲子”。

網飛版《三體》海報

在全球反響熱烈、成功打出ip效應的情況下,再加上第一季投資1.6億美元,劇集主創當然不希望就此罷手,他們日前接受《好萊塢報道者》採訪時明確表示希望有續集,且“第二季將比第一季更好”。製片人大衛·貝尼奧夫說:“這正是我們在和網飛商量的事情。劉慈欣創作了難以磨滅的三部曲,我認為書的內容越來越好,第二部就比第一部好很多,第三部更是讓我大吃一驚。故事越來越宏大,有了巨大飛躍,假如我們能夠打造第二季,將會達到新高度。”

在貝尼奧夫等主創看來,《三體》原著如此大的體量,劇集基本上要做到4季才能完全覆蓋。但對於網飛平台來說,該劇高昂的製作成本是一大困難——每集2000萬美元的預算,堪稱該公司史上最高昂的劇集投資,對於網飛也是不小的壓力。畢竟網飛是建立在算法數據上的流媒體公司,他們需要計算投入和產出比,《三體》是否會有續集還得看用戶會不會“按下播放鍵”。在行業媒體“銀幕咆哮”網站看來,網飛之前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其製作內容過於瑣碎,如果它能堅持製作《三體》這樣厚重、站在“人類文明高度”的重量級文化產品,將有望提高平台聲譽。

“全球化”+“本土化”

目前網飛方面還沒有宣布是否續訂《三體》第二季,但貝尼奧夫等人已經按計劃開始後續改編工作。對於這種以著名ip為基礎、擁有巨大原著粉絲的改編作品,流媒體公司通常會根據流量和口碑綜合判斷是否繼續開發。像apple tv+投拍的《基地》,即便第一季同樣陷入爭議,但考慮該劇帶來的高流量,後續仍推出了第二季。

回顧網飛之前的ip改編項目,無論是日本動漫的真人化劇集和電影,還是在歐美具有群眾基礎的奇幻作品《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和《獵魔人》,也都經歷從早期的“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到如今認真對待原著粉絲需求的轉變。

相比試水來自亞洲的ip,改編在歐美已有民眾基礎的奇幻作品更為保險,網飛2019年開播的《獵魔人》就來自於安傑伊·薩普科夫斯基的《巫師》系列奇幻小說,其原著和改編遊戲人氣頗高,而力邀“超人”亨利·卡維爾來主演更是吸引影迷們圍觀,前兩季也的確獲得了不錯的播放流量。

然而到了2023年第三季時,該劇水準直線下降,不僅表演變得機械生硬,就連劇情也逐漸偏離原著,再加上卡維爾即將辭演的傳聞,讓《獵魔人》的口碑越來越低,不少粉絲表示要棄劇。另一部改編自經典人氣動畫的《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真人版,今年2月開播後評價只能算中規中矩,觀眾肯定其逼真的cg特效的同時,也表示劇中的4個國家沒能繼承原作“功夫”的精髓,只是笨拙模仿設定和招式。

對於日本動漫ip的“收編”也一直是網飛這幾年“全球化”戰略的方法之一,通過對這些高人氣動漫進行真人化,網飛吸引了廣大動漫迷和年輕觀眾瀏覽,並在這個過程中嘗試“本土化”改編。

2017年網飛改編《死亡筆記》時,就把日本漫畫家小畑健的作品移植到美國西雅圖,還啟用黑人演員飾演書中的男主角。雖然此舉表面上是追求“政治正確”,但並沒有基於男主的膚色改變相關設定,反而在劇情上大幅度壓縮,刪掉細節的同時徒增不少硬傷,讓許多《死亡筆記》原著粉既失望又憤怒。最後這部網飛版《死亡筆記》在爛番茄網站只獲得26%的超低分,也不再會有續集。

文化“引流”

“網飛對《死亡筆記》和《星際牛仔》的失敗改編,打破了人們普遍認為漫畫更容易搬上銀幕的想法”,“銀幕咆哮”網站細緻回顧了網飛這些年曾對哪些漫畫作品“動過刀”,除了2017年的真人版《鋼之鍊金術師》,2021年的《星際牛仔》也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的失敗案例。

《星際牛仔》無論是漫畫還是動畫版都曾頗受好評,且創作背景還是基於西方的賞金獵人、太空科幻等流行文化元素,本應很好改編。然而這部由《星際迷航》亞裔男星約翰·趙擔綱的劇集,僅復刻了動畫中的場景、人設和配樂,劇情上卻磕磕絆絆。

此外,劇集動作場景的生硬,以及真人化之後帶來的族裔和膚色問題,《星際牛仔》仍然沒能將其解決。最讓原著粉詬病的,還是真人版丟失了動畫中那種抹不去的悲情色彩,成為套路化的好萊塢作品。有這幾部作品的前車之鑒,當網飛宣布將真人化《海賊王》時,廣大觀眾和漫迷普遍不看好,畢竟尾田筆下的海賊王世界極其宏大,角色眾多,想象力奇詭,要實現真人化難度不小。網飛也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次老老實實按照原作還原,不再“魔改”,最終獲得動漫迷和普通觀眾的認可,在爛番茄網站收穫85%的超高新鮮度。

“銀幕咆哮”網站分析認為,《海賊王》真人版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沒有像《鋼之鍊金術師》那樣大幅刪減,也沒有像《死亡筆記》那樣把人物和背景改得面目全非,“那些徒增的戲劇元素毫無意義,網飛要做的是傾聽原著粉絲的心聲,用真人版增加真實性的同時,也不要試圖剝奪‘動漫感’”。《海賊王》之後,網飛去年底又上線了《幽游白書》真人版,延續尊重原著劇情,不“魔改”主線和人設的經驗,動作戲上的進步也獲得好評。

事實上,網飛在投資這些ip改編、翻拍作品時,主要還是出資金和平台,給予創作者更大自由度,像《三體》的製片人貝尼奧夫等人,之前都是為hbo製作《權力的遊戲》的好萊塢業內資深人士,至少保證了商業上的可行性和成熟度,這也是網飛作為流媒體對於娛樂產品最基本的要求。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網飛投拍日本的《海賊王》、中國的《三體》,對於西方主流觀眾來說,也是文化“引流”的正向操作,只要不是曲解原著,這對於傳播優秀作品及其背後的文化和知識都有益處。網飛版《三體》熱播後,劉慈欣原著小說英文版和劇中出現的科普文學《寂靜的春天》都登上了亞馬遜圖書熱銷榜,不少觀眾會到書中去尋找劇集中刪除或魔改的部分,這對於當代科幻文學來說也算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