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京劇藝術家史依弘、李軍:觀眾認可,才是真的創新

3月22日-24日,上海京劇院新版《大唐貴妃》在江蘇大劇院上演,讓戲迷們大飽耳福。京劇藝術家史依弘、李軍領銜主演,在舞台上再現了楊貴妃與唐明皇的千古絕戀。現代快報記者專訪兩位藝術家,聽他們解讀傳統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 史依弘

再現經典

第一個唱《梨花頌》的人

上海京劇院的新版《大唐貴妃》始於京劇大師梅蘭芳創編的《太真外傳》,為梅派新戲中之最。2001年,梅派藝術傳人梅葆玖牽頭、重新創排,彙集各藝術門類的精英,成就新世紀現象級京劇作品——大型交響京劇《大唐貴妃》。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一曲《梨花頌》唱遍大江南北,可謂是戲曲愛好者心目中的流行曲目。這首曲子正出自大型交響京劇《大唐貴妃》,是該劇的主題曲。

鮮有人知的是,史依弘正是第一個唱《梨花頌》的人。

 △ 李軍

當年由三對生旦演員扮演楊玉環和李隆基,史依弘、李軍即是率先登場的一對。“那個時候很青澀,我才二十幾歲,當然演的也是青澀的楊貴妃,是她最年輕、最得寵、最輝煌的時候。”史依弘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在其首演十八年後,新版《大唐貴妃》在2009年再續戲曲佳話。史依弘、李軍繼續擔綱主演,演滿全劇。史依弘說:“兩個人之間的戲就更嫻熟,搭戲也能夠更緊密。這麼多年不管是藝術上的成熟,還是人生的一些經歷,都給了我們很多養分,對人物的體會更多。”

跨界反哺

京劇新編戲看點十足

1994年,22歲的史依弘憑藉新編戲《扈三娘與王英》中的扈三娘一角,一舉拿下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白玉蘭戲劇獎”。

“我覺得演員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只是一種角色。藝術又是互相融通的,能夠去接觸旁類的藝術、去學習,我覺得這都是好事,我是從來不排斥的。”在自己能夠駕馭的範圍之內,史依弘不停地在跨界。電影、電視劇、綜藝……她將跨界的收穫,反哺到京劇這一老本行。

“既然要塑造一個新的人物,就要讓觀眾耳目一新,要看到京劇舞台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個形象,而這個形象一出來,就要讓觀眾相信你是一個異族女子。”2008年,史依弘把國外經典故事《巴黎聖母院》改編為京劇《情殤鐘樓》,用中國傳統戲曲演繹這部經典作品,給戲迷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為了演好劇中來自西方的女主角——一個流浪舞者,史依弘主動報名參加了舞蹈比賽節目《舞林大會》,“時間不是很長,其實也就幾次有舞蹈老師帶着我們訓練,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真的把融合了京劇的舞蹈元素放到了女主角身上。”京劇《情殤鐘樓》獲得了戲迷們的喜歡和認可,並榮獲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二等獎。

京劇《新龍門客棧》是史依弘另外一部新編戲。“大家都說我的創新劇目很多、一直在不停地創新,其實我創新劇目很少的,從《情殤鐘樓》到《新龍門客棧》,這期間隔了十二年,才有一部我自己看得過去的戲。”

多唱多演

真正好的新戲要能傳唱

“傳承非常重要,你要先把老的戲曲程式學下來,給自己打基礎。”談及傳統戲曲的發展,李軍覺得京劇是很嚴格的,包括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嚴格和規範,一定要先把這些學下來,再展示給觀眾,“在展示的過程當中,你要不斷地創新,要有新意。”

傳統戲曲如何走近年輕人?這一直是戲曲人不斷摸索求解的難題。尤其是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火爆,更是引發了諸多思考。對於這一難題,史依弘也跟記者分享了她的想法。

在史依弘看來,雖然大家都喜歡創新,都願意去創新一個新的角色,但是這不能盲目。“你要認準了去做,而且每次要認真地去把它做好,要讓觀眾認可你這齣戲,要真正能夠多唱、多演、多傳唱,就像《大唐貴妃》一樣。”

“傳承一部新戲不容易,並不是說排了新戲,就是創新。”她告訴記者,新戲唱好了,才能傳唱下去,才算得上真正的創新。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文 鄭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