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跌超80%,裕太微成“變臉王”,以科創名義,盈利就這麼難?

裕太微(688515.sh)成年度“變臉王”。

2月23日晚,裕太微發布2023年業績快報,營業收入2.74億元,同比下降32.13%,凈虧損1.5億元,同比下降36583%。

就問一句,離譜不?

或許,換個說法更加直觀。

2019年-2022年,裕太微凈利潤分別為-2749萬元、-4038萬元、-46.25萬元和-40.85萬元,也就是說,僅2023年的虧損金額,就相當於此前四年總和的兩倍。更讓人感到難以接受的是,2022年的時候,裕太微虧損大幅收窄,就在大家認為公司即將盈利的時候,虧損陡然大幅增加,成為了年度“變臉王”。

注意,裕太微屬於科創板企業,至今股票後面有“u”字母,說明公司自上市以來還沒有一次實現盈利。

再看股價。

2023年2月,裕太微登陸科創板,發行價92元/股,上市當天,裕太微大漲152.7%。但是,上市即巔峰,在那之後,裕太微的股價便大幅下跌,一路下跌至46.58元/股,跌幅82.6%;即便按現價比,跌幅也接近70%。

為什麼裕太微惹眾怒了呢?業績可能只是表面原因。

裕太微成立於2017年,主營業務為高速有線通信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是一家成立時間不久,且ipo時只有133人的小公司。

2020年,裕太微銷售收入只有1295萬元,但是到2021年,裕太微營業收入猛增至2.54億元;2022年,這個數字進一步增長至4.03億元。

最終,公司ipo募資18.4億元。什麼概念呢?當時公司的總資產只有5.07億元,凈資產更是只有2.77億元,也就是說,裕太微一口氣募資了18.4個億,相當於一口子融了3.68個自己。

所以,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短短三年時間,營業收入從1295萬元增長至4.03億元,翻了三十倍,這符合正常的商業規律嗎?第二,公司成立5年,營業收入只有幾千萬的時候就提交了上市申請,是不是太着急了啊?第三,一口氣募資了3.68個自己,所以,到底是機構人傻錢多,還是機構不把投資人的錢當回事?

最讓人氣憤的地方在於,明明公司估值貴的離譜,但為了掩蓋自己高定價合理性,機構們在上市首日還瘋狂拉升公司股價,最終讓後面買入的散戶,虧得嗷嗷叫。

或許,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還是,經營業務高大上的裕太微,到底什麼時候能夠賺錢?

關於2023年虧損的原因,官方是這樣解釋的:

第一,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資源政治衝突和行業周期性下滑影響,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半導體行業整體出現周期性下行;第二,研發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增長;第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帶來的損失。

有一說一,這三點確實是公司業績虧損的原因,但問題是,如果這個解釋能夠被原諒的話,那麼其他公司是不是都可以紛紛效仿?都值得被原諒?

就拿研發費用來說,2023年前三季度,裕太微的研發費用是1.63億元,超過了同期營業收入。可問題是,這並不是一件值得誇讚的事情。

根據招股說明書的數據,裕太微的專利數有且只有24件,但是,全球頭部公司的專利數均在1萬件以上。也就是說,即便公司不斷增加研發投入,但是就絕對金額來說,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

當然,公司的最大機會或許是國產替代,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會什麼要着急上市?會不會要把二級市場當成一級市場?為什麼要割廣大股民的韭菜呢?

難道,股民就活該被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