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評:別讓網絡同情心成為騙子的帶貨通行證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每每總能收割流量。一個“外賣姐姐送餐,下樓發現車被偷了”的10秒左右視頻,當晚瀏覽量超6000萬次,相似內容的擺拍視頻,從2018年開始就不斷被抄襲發布;還有“孕婦公園徵婚”“4000萬網紅被社會大哥綁架”……近日媒體報道揭開真相,這些視頻都通過擺拍、演繹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短視頻逐漸成為公眾獲取信息、互動交流、文化娛樂的重要載體。科普達人、新農人、健康博主等等因短視頻火出圈受到歡迎,由此也開闢多領域垂直細分賽道。與此同時,海量傳播也會泥沙俱下,內容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一再引發關注。

造假短視頻為何屢禁不止?目前,短視頻帶貨已成為流量變現的主要模式之一,賬號粉絲數越多,可以掛出的購物車鏈接就越多,相應的收益也就更多。在利益誘惑下,一些博主造假擺拍拉動流量。更有甚者,還有短視頻帶貨培訓機構推出所謂的“漲粉技巧”,“顛覆認知”“製造對立”“抄襲素材”等不正當手段都在其中。

有網友調侃:“騙子的劇本,比我的上課筆記都認真!”如此“用心”造假帶來的後果,更是值得警惕,不少網友有這樣的留言,“爸媽非常堅信這不是擺拍,還打賞”“很多老人家對短視頻內容深信不疑”。別讓網絡同情心成為騙子帶貨的通行證,別讓騙人的視頻帶起了流量,更別讓造假者藉著流量帶貨風生水起。因為接下來,他們帶貨的可信度和產品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悲慘濃度’高,更容易爭取到人們的關注”。近日,“涼山孟陽”“涼山阿澤”案一審宣判,8人因虛假廣告罪被判刑。打造“貧苦女孩”人設的主播擁有數百萬粉絲,其背後是一條前端孵化網紅、中端編撰內容、後端農產品制假售假的產業鏈。“賣慘售假”衝擊了當地努力建起的品牌和口碑,更可能導致人們在真正需要實施善行時打上問號。利用公眾的善良和信任造假牟利,透支社會信任,挑動社會敏感神經,受害的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後續影響難以估量。

惡意造假,就得讓他徹底涼涼。2024年“清朗行動”重點開展10項整治任務,其中就包括整治“自媒體”造熱點蹭熱點製造“信息陷阱”、無底線吸粉引流牟利、通過擺拍場景製作“扮窮”“賣慘”內容博眼球等突出問題。

虛假短視頻如何甄別?對於情節荒謬不合常理、時空信息漏洞百出的視頻,用戶點擊確實要小心別上當。監管部門在不斷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時,網絡平台也要完善機制,提高甄別技術的高效和準確度。針對利用人工智能可能出現的深度偽造問題,多方正在探討和提升監管手段。治理虛假短視頻,還要切斷相關利益鏈條,讓造假者無利可圖、無戲可“唱”。

視頻業態在快速發展,跳動的畫面給人帶來更開闊的視野,也應在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中,以真實、真誠的創作展現更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