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消失的她》上演,用裝病套路糊弄民眾?狗血劇都得靠邊

最近睡醒第一件事:看看英王室版《消失的她》進展到哪一出了。

我碼字這會兒,已經是凱特王妃不見身影的第二個月了。

雖據《太陽報》稱,今日凱特王妃在溫莎農場現身,但仍舊給不出半張照片的憑證。

大數據給我推的揣測(也即各種陰謀論)也愈發驚悚,從凱特王妃疑患罕見病到被小三捅刀,甚至升級到了威廉食子(有流言稱威廉的孩子也因保護媽媽遇害),是《王冠》可以連拍三集的程度。

不過反觀暴風眼中心的英王室成員,倒是主打一個不動聲色。

對媒體與民眾的貼臉追問永遠官方臉,(非常難得地)貫徹着“never complain, never explain”的家訓。

猜疑自然愈演愈烈。

不過。

我倒沒有很相信小三捅刀論。

原因嘛,按下不表,先給沒關注此事的小夥伴做點背景介紹。

時間撥回今年年初。

1月18日,英王室發布了一則官方文件,宣稱凱特王妃於前一日進行了一場腹部手術,現在醫院中。

其中幾條關鍵信息:

1.前一日進行腹部手術,手術過程順利,預計留院觀察10-14天;

2.依照王妃意願,對具體醫療信息將會保密;

3.根據醫囑,王妃將休息至復活節,之前不再進行任何公共事務的工作;

這每一條,都在後續事態發展中逐漸失控,引發猜疑。

先是出院時間。

根據官方消息,1月29號時凱特王妃已經出院回家,並恢復良好。

可在英媒與部分民眾的層層圍守下,竟無一人拍到凱特出院的照片。

而與此同時,前後腳被官宣入院治療“前列腺腫大”的查爾斯國王,即凱特的公公,也在同時段出院,並同妻子卡米拉一起現身。

由此,“凱特去哪了”大型懸疑劇,埋下種子。

很快,英王室又發布了一則大消息,查爾斯確診患癌。

據稱是在此前的前列腺治療中發現的,但具體什麼癌,王室並未透露。

但弔詭的是,在患癌消息下,查爾斯一如既往地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且在鏡頭前顯得並無太大異樣。

別誤會,我不是說查爾斯假患癌。

癌症本就種類繁多,也分階段,許多早期癌症定期治療並不影響日常,這沒什麼問題。

這件事的弔詭,在於兩個事實的疊加。

這件事不可思議在於,若要評選世上最熱衷強撐“不能說不行”的地方,英王室當仁不讓。

從伊麗莎白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到伊麗莎白女王本人,他們的重大病史都是在身後才被媒體揭露。

《王冠》的開頭,便是喬治六世如何一邊同肺癌暗地鬥爭,一邊面不改色地處理國事。

在王室成員的認知里,他們撐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國家的體面。

當年戴妃受人喜愛,來由之一便是她是首位在鏡頭前公然落淚的王室成員,這種人味兒的展露瞬間為她奪取了很多好感。

但她也未能徹底扭轉王室的高貴。

其兒子威廉與哈里,是出席母親葬禮都不能落淚的。

你可以理解成一種“站着死”的貴族精神,也可以理解為一份反人道的父權自戀,但有一點無法否認:

只要能強硬一天,英王室都不可能展示一點自己的虛弱。

理解了這個前提,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英國人民會懷疑,查爾斯患癌這則消息是為了轉移對凱特王妃境況的注意力。

這確實不是英王室一貫作風。

且發布消息之時,也確實正值群眾對“王妃到底得了什麼病”眾說紛紜之際。

而這也正是疑點之二:

根據官方說法,不公布具體病情,是考慮到凱特自己希望保持隱私。

是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卻真的很難服眾。

畢竟自戴安娜王妃以來,有誰還能相信英王室能是個尊重“個人感受”的地界呢?

也不單是戴妃,如上述,英王室的精神,本就是作為國家與王權的象徵,而非個體。

《王冠》中,伊麗莎白從公主變女王的當天,祖母便打電話對她說:

“伊麗莎白女王與伊麗莎白·蒙巴頓將一輩子鬥爭,但王權必須永遠勝利。”

王權繼位者更是從小被教育:“少點頭,少微笑,少說話,少呼吸。”

總之少做活人,多做象徵。

王室榮譽,王室顏面,永遠比你個人意志更為重要。

也是這種與現代自由平等觀背道而馳的準則,才催生出了那麼多王室醜聞,所謂“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當然這是後話了。

回到凱特身上,若當輿論未發酵到傷及皇家體面時,說說“尊重隱私”尚且還有人信。

如今都已經開始懷疑情婦上門殺人了,竟都不願公布具體病症,以消耗王室信譽的方式維護凱特的個人隱私?

白金漢宮大約做不來如此人道之事。

唯一的可能,是其隱瞞的具體病情對王室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同當下的猜疑結果,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堪比宮廷戲的“殺妻說”,“殺子說”開始轟轟烈烈地傳播。

具體的說法與所謂“憑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邊角料太多,但正經的太少。

為什麼我不大信真相如此呢,不是相信王室人品,只是覺得不太合常理。

捅刀上位這種事,在電視劇里演一演可以,但一如上述,在英王室這種最壓抑人性的地方,你想憑藉“殺人”這種個人意志強烈到刑法都攔不住的方式上位,是不是有點卷錯賽道了?

《雙後傳》中的王室權謀

英王室選妃的邏輯,看看被承認的戴安娜與凱特,與被否認的卡米拉與梅根,就不難猜測了。

人要的是沈眉庄,不是祺貴人。

還有一說是威廉夥同情婦共同操作,這就更顯得滑稽了。

卡米拉(她被認為是查爾斯與戴安娜的第三者)都稱後了,這個王室想讓小三上位,真的不必如此大動干戈。

而關於威廉情婦羅斯,目前來說都仍是“一張圖都拿不出來”的那類坊間傳聞。

雖然“每一個威爾士親王都有情婦”算是一個公開的王室秘密,倒也不能拿此做證據。

那真相究竟為何?

很抱歉,我是真的猜不出。

當然,最先傳出的克羅恩病,我至今仍認為存在一點可能。

因為克羅恩這個病,若是在嚴重之際,是需要掛上造瘺袋(俗稱糞袋)的。

這對仍有着繁瑣甚至迂腐禮儀的古老家族而言,確實是屬於會極力隱藏的身體狀況。

且克羅恩病讓人急劇消瘦的病症,甚至可以解釋這場疑案後續的最大疑點:

3月10號的母親節照片p圖事件。

這張據稱威廉親自拍攝的照片一經發布,便被列文虎克們發現許多處p圖痕迹。

凱特王妃也在自己的帳號下進行澄清,說自己也同大家一樣,拍完照會p一下。

但網友顯然不買賬,很簡單的邏輯就是:

如果你的狀態真的如圖所示,那為何不能直接沒病走兩步?

恰好,極度消瘦的狀態是可以同時解釋p圖與不能示眾這兩件事的。

嗯,有一點福爾摩斯上頭了。

一個猜測罷,大家當消遣看。

這篇的目的其實也不是來破案,更多的是想聊聊對如今甚囂塵上的小三捅刀論背後情緒的感慨:

二十七年過去,英國乃至世界人民,大約都仍沒能走出戴安娜之死的ptsd。

雖然戴安娜與凱特同被稱作“平民王妃”,但那是相較王室而言。

同需要貸款上貴族學校的凱特不同,戴安娜其實是實打實的貴族出身。

她的父親是第八代斯賓塞伯爵,屬於英格蘭諾福克郡的老牌貴族之家。

c位的小女孩是9歲的戴安娜

不過戴安娜的家庭氛圍算不上和諧,母親因生不出男孩被質疑患病,因而父母早早便兩地分居,在戴安娜八歲母親毅然決定離婚,並離開了這個吃人的家族。

現在回看,母親的選擇簡直是戴安娜命運的昭示。

可年幼的戴安娜並未預見,父母的離異給她帶來的,是對溫馨家庭更強烈的渴望。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查爾斯誆騙戴安娜入了那見不得人的去處,一輩子腳踏兩條船,擇戴為妻令他永享王室富貴,而愛情那邊,則明目張胆地同卡米拉密切來往。

腳踏兩船一輩子,苦了兩位女性,尤其是戴安娜。

訂婚日當天,記者採訪夫妻倆,問道:“你們是真心相愛嗎?”

戴安娜心想,多麼奇怪的問題,便帶些無語與嗔怒地回答:“of course.”

沒想到一旁的新婚丈夫卻說:“那得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愛。”

戴安娜說,這個回答成為了她永恆的夢魘。

對丈夫與卡米拉的關係,她從懵懂到清晰,期間因此飽受抑鬱症與暴食症的折磨,而最終的對峙,查爾斯的回答是:

“我不要做第一位沒有情婦的威爾士親王。”

渣得理直氣壯。

王室不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故事,查爾斯外公的哥哥愛德華八世為了同不被王室容納的愛人辛普森夫人在一起,成為了英王室歷史上首位主動退位的君主。

查爾斯比不上他的舅公,甚至不如為愛出走的兒子哈里。

而另一邊,心知查爾斯已“無藥可救”後,戴安娜便轉身投入公益事業,在那個談艾色變的時代主動地去擁抱艾滋病人,又親身走雷區去喚起人們對地雷隱患的重視。

她說是人民的喜愛拯救了她。

那些年戴安娜日常接觸的人,常是一些病入膏肓或身患殘疾的弱勢群體,她喜歡與他們交談,因為“這樣的人往往更真誠”。

但“成為人民的王妃而非英王室的王妃”,卻招致了王室的嫉恨。

戴安娜與王室的關係至此陷入死循環:

王室成員越發孤立她,她便越是喜歡走進人民中。

終於,在日漸明顯的夫妻不和下,王室也無法再遮掩下去,戴安娜為自己掙取到了離婚的機會。

查爾斯第一次直面媒體回應“情婦傳聞”,並將自己撇得乾淨的翌日,戴安娜以一身踩遍王室雷區的低胸露膝小黑裙參加活動。

僅一個亮相,就奪了本屬於查爾斯的所有注意力。

這身小黑裙也被群眾戲稱“復仇之裙”。

但戴安娜的故事最觸人心之處,則恰在她並不是刻板的復仇爽文。

更在她哪怕經歷王室之劫,終其一生卻仍堅守自己的赤誠:

永遠相信以心換心。

復仇是為自保,到底她不想傷害任何人,也不否認自己對愛的渴望與脆弱。

在離婚多年後的採訪上,回想起同查爾斯分居的那天,戴安娜坦言她的感受是“貫徹心扉的悲哀和痛苦”。

虛偽與隱忍,戴安娜學不會。

她的標誌性表情,大約就是“忍不住”。

18歲的她在“如何定義愛”的回答後,強撐了5秒笑容,終於還是沒能阻止過於洶湧的失望溢出。

而34歲的她,在面對“所以你被孤立了”的問題時,也不過能維持幾秒的職業假笑。

她當眾拒絕查爾斯的親吻,對着鏡頭落淚,於是被王室攻擊為情緒不穩定。

可細想戴安娜一生中對查爾斯最重的指摘,也不過那句:

“三個人的婚姻,有些太擁擠了不是嗎?”

這個世界大部分時候是個巨大的惡性循環,屠龍變龍的故事亘古不變。

而戴安娜之珍貴,便在於她是跳出循環的那個人。

面對王室明裡暗裡的糾纏,她表示“一定會鬥爭到底”,但從不屑以王室之流的方式去回擊。

不誇張,不造勢,不吆喝。

而是承認脆弱,承認慾望,承認迷亂中犯下的錯誤,甚至承認“敵人”的優點。

以對自己的極致剖白,徹底擊潰了王室苦心經營的蠅營狗苟。

卻又命定般的在王室帶來的閃光燈追逐下香消玉殞。

質本潔來還潔去,所以英國國民要給戴安娜討一個公道。

民眾的悲傷化為憤怒,對王室的不滿情緒達到了最高值。

《快訊》《太陽報》《獨立報》等眾多媒體對王室口誅筆伐,甚至上升至對君主制的質疑。

而悼念戴安娜的鮮花幾乎淹沒了本打算拒絕為這位“前王妃”舉辦葬禮的白金漢宮。

最終,為平息民眾憤怒,王室不得不做出妥協。

以國葬禮儀送走了這位傳奇王妃。

但顯然,這份對英王室的不信任仍持續至今。

關於凱特消失的揣測,看似愈發離譜,歸根究底,不過源於懼怕戴安娜悲劇再度上演。

所有看似捕風捉影的“威廉情婦捅小三”“威廉為情婦捅妻子”,翻譯一下,不正是當年查爾斯因卡米拉困死戴安娜的劇情。

王室其實也心知肚明,不是嗎?

陷入輿論風波,與其說是民眾的不理智,不如說是王室傲慢的咎由自取。

不過,話說回凱特。

我仍覺得她大約不會是戴安娜。

凱特的故事脈絡清晰,就是一個少女從15歲便鋪路王室。

出身工薪家庭,但父母哪怕貸款也要送她入貴族學校。

本拿到愛丁堡大學offer,卻因王室放出威廉王子聖安德魯大學的消息而休學一年,重考進同學校同專業。

最終以在學校一場t台秀上,以一襲透視裝將威廉成功拿下。

校園戀情+平民王妃,是凱特與威廉的註腳。

如何理解這個註腳,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凱特的動機。

流傳最廣的版本,將其認作一個渴求財權的心機女孩博上位的故事,而在《王冠》里,則是一個真心仰慕王子的普通女孩真心追愛的故事。

很典是不是,一個女性的動機,要麼是求財,要麼是求愛。

倒不是說不可能,這兩種說法我都信,也都不信。

動機並非那麼純粹,它可能是愛和慾望的交織品,這不奇怪。

但我最想說的,是有沒有第三種可能:

既凱特追求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王妃”一職。

只是這一職位特殊,非要通過嫁人來完成。

而求成“王妃”,也並不等同於求權。

傳統意義上的權,指代的是特權,是壓制。

當王室的一眾男成員將自己的名聲糟蹋殆盡之時,很容易讓人忘記,腐朽的故紙堆里也埋藏着許多真正珍貴,因而經久不衰的精神。

凱特大概並非簡單懷揣着對愛情的渴望嫁入皇室。

相較戴安娜的“忍不住”,凱特是滴水不漏的。

只要在公眾與鏡頭前,她永遠會維持着她標誌性的微笑。

民眾對王室的開銷不滿,她便立刻削減了自己的服裝開支,一衣四穿。

還有那著名的“完美王妃”形象風波:

每每生完孩子,24小時便如沒事人一般,容光煥發地站在鏡頭前。

至於在小報上同梅根私下的恩怨,雖不知真相何如,但凱特確實做到了“從不抱怨,從不解釋”。

樁樁件件下來,才換得了民心。

從行為而言,凱特的滴水不漏,不在王室那些互相包庇的虛情假面上。

而是在一個真切認同王室加冕宣講上常能聽見的“終其一生,效忠人民”這句話的意義之上。

也因此,凱特大概率不會重走戴安娜的路子。

她若是純拿王妃當事業的女性,那便自然會閹割一些婆婆曾有的,對王室人味兒的期待。

不過終究,在一個污糟的地方做一個潔凈的人,太難了。

從這個角度,人們對凱特與戴安娜殊途同歸的擔憂,也未必是空談。

我希望凱特真的無事發生,一來因她值得,二來是我一份微妙的私心。

既對威廉——這個戴安娜深愛的,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的期待。

在哈里的自傳《備胎》中,他曾提到過一次同威廉的爭執。

在極度激動的情緒下,威廉為讓哈里相信自己所言,說出“以媽媽的生命起誓。”

然後在場的所有人都安靜了。

哈里說,這個詞是他們中的通用秘符,僅能在最危急,最需要對方無條件的信任時才可以使用。

足見戴安娜於這兩個男孩生命中的重量。

記得《王冠》里,威廉在母親去世後的父子談話中,曾對查爾斯怒吼:“是你害死了她。”

而現實中,在查爾斯與卡米拉的婚禮上,哈里將手中的花瓣狠狠地砸向父親。

這是母親戴安娜以致潔的人格,在兩個生活在王權環境下,最是父權既得利益的男孩身上,留下的濃重痕迹。

這世上太不缺“心疼母親,成為父親”的男性人生故事了。

我真切地渴望有些不一樣的。

如今王室面對的一切流言與困境,戴安娜早已給出過完美解答了不是嗎?

象徵父權的傲慢與控制,帶來的永遠不會是和平。

真誠、傾聽、共情、良善。

這是兩代王妃書寫的答案。

而於儲君威廉。

若他此生能擺脫質疑父親,理解父親,成為父親的循環。

那這個世界的戴安娜之殤,才有被治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