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3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成全球矚目平台 為世界電影發展提供“北京動力”

2024年春節檔,全國共收穫了超80億元的電影票房,創下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新紀錄,展現出中國電影的勃勃生機。北京則以約2.6億元的票房佔據城市票房榜榜首。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是中國電影的誕生地,也是當代中國電影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在首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為131億元;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642億元。已經走過十三載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對應着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歷程——不僅是輝煌的見證者,更是有力的推手。不僅如此,北影節還以國際性、權威性、群眾性為全球電影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能,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和北京故事的舞台、展現首都發展成就和社會繁榮的窗口,助力中國更好參與全球化進程、發揮國際影響力。

電影世界首映/亞洲首映的平台

北京國際電影節作為重要的文化平台,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盡情展現電影節的“歡聚性”,展現了全球影像風格交相輝映的壯麗景緻。

每一年,“天壇獎”都會收到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影片報名,數量不斷創下新高——2021年889部,2022年1450部,2023年1488部。

這些影片既有全球重量級導演的最新作品,也有新銳導演的驚喜之作,且包含多部第一次亮相的首映影片。比如,在2015年的第五屆北影節上,入圍“天壇獎”的13部國際影片均為“國際首映”;獲得第十屆北影節“天壇獎”提名的《波斯語課》為“亞洲首映”。

在北影節資深選片人沙丹看來,不同於一些表彰式的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是更為主動的“推手式電影節”。隨着時間的推移,北影節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如今,越來越多的片方認識到北京國際電影節是一個出色的平台,主動前來接洽”。在時間上,4月舉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也佔了“天時”。沙丹分析說:“北影節的前面是柏林電影節,之後還有五一檔期。可以說,這個電影節有着很強的串聯作用。”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為此,北影節專門策划了特別放映“絲路十年聯想未來:電影亞洲連線”,選擇了《璀璨的灰燼》《他的自傳》《設局》等十部電影展映。這些影片都是“一帶一路”合作夥伴近幾年最重要的作品,不少還是爆款。而且,這十部電影中大部分都是跨國合拍的電影。“這些電影其實是整合了亞洲電影力量,也是對我們國家提出來的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主張的有力展示。”沙丹說。

據統計,13年來,北影節共展映中外影片4000餘部、放映1萬餘場次,真正成長為國際交流的大平台,為世界電影發展帶來了更多新機遇、新可能。

國際影人交流/合作的平台

《“十四五”北京電影發展規劃》提出,要深化電影國際交往交流合作,讓北京“中國電影窗口”作用更加突顯。北影節則勾勒出一個匯聚全球視野、包容多元文化的電影世界,成為國際影人交流、合作的平台。

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法國導演呂克·貝松、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以及張藝謀、李雪健、鞏俐、吳宇森、王家衛等,這些重量級的中外影人都曾擔任過北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以專業視角引領行業風向。第九屆“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羅伯·明可夫就說:“展現各國影片,講述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北影節已是一個‘國際化社區’。”

作為北影節的主體活動之一,一場接一場的高端論壇匯聚了當下最優秀的電影人。著名導演李安、柯文思、努里·比格·錫蘭、傑茜卡·豪絲娜則在歷年來的大師班上金句頻出,與全球影人分享他們關於電影夢想所散發的光與熱。

為了進一步擴大“朋友圈”,從第十一屆開始,北影節特別增設了主賓國。首屆主賓國希臘不僅為廣大影迷打開了解希臘文化的窗口,還助推希臘得天獨厚的電影拍攝優勢與中國潛力巨大的電影市場相結合,實現資源共享。阿根廷駐華大使牛望道作為第十二屆北影節主賓國的代表應邀主持開幕式晚會——這也是北影節成立以來受邀擔任開幕式主持人的首位外國駐華大使。2023年北影節主賓國泰國,也是積極組織影視代表團來京參加活動。

擔任第四屆北影節“天壇獎”評委的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表示,北影節最讓他難忘的就是“中外電影合作論壇”。第七屆“天壇獎”評委會委員、意大利著名女演員瑪莉亞·嘉西亞·古欣娜塔將北影節上與世界各地影人的交流稱為一次“無與倫比的經歷”。

法國著名演員讓·雷諾在第四屆北影節上所說的一番話,代表了世界電影人對北影節的“定位”——“北京國際電影節是連接全世界電影製作人的橋樑和紐帶,將促進國際電影界的文化交流”。

國內電影走出去的平台

構建全球舞台,講述中國故事,歷來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重要着力點之一。北影節為展現中國電影文化的創造力、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力,搭建了一個全球矚目的平台。

通過北影節,更多中國電影正在被海外觀眾所了解。在第十一屆北影節上,國產電影《雲霄之上》成為最大贏家,攬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三大獎項。這部戰爭題材作品用“水墨質感”講述紅軍故事,其中的中國詩性電影美學讓世界看到了傳承數千年、日新月異的東方文明。

將北影節打造成國內電影走出去的平台,是北影節主辦者的目標之一。策展人沙丹告訴記者,“策展團隊會將中國的一些經典影片,尤其是剛剛修復的經典影片,通過北影節的平台重新釋放出來,讓電影和當下的文化精神形成對接。在保持北影節兼容性的同時,顯示自己的獨創性。”

與此同時,北影節還通過舉辦中外電影合拍項目推介會及洽談會等,推進中外電影合作,助力中國電影、中國文化“走出去”: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狼圖騰》,就是在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法合拍的簽約項目;由華沙國際電影節主席斯蒂夫·勞丁擔任歐方代表的“中國-東歐電影推廣計劃”,也是北影節的成果。

在北影節搭建的交流平台上,來自德國電影協會、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等機構的代表,了解到中國電影的魅力;全球片商通過北影節選購國產新片,讓中國電影走向全球。此外,北影節還深化與越南河內國際電影節、中國-東盟中心等的長期合作,架起中國與世界電影交流的橋樑。

國內電影人培訓和提高的平台

以“共享資源共贏未來”為主旨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還致力於推動國內電影產業發展,發掘有潛力的電影人才。

自2012年開始,北影節搭建項目創投平台。從最初的投劇本到後來的投項目,創投平台已經成為北影節最閃光的板塊之一。12年間,北影節創投平台累計接收7000多個報名項目,有200多個優秀項目脫穎而出,很多項目已在銀幕上綻放光彩。比如《我的特工爺爺》《喊·山》《南極之戀》《春江水暖》《一個和四個》等,都是通過北影節創投平台走向市場,並且取得不錯的反響。一批青年導演也在北影節的創投體系下脫穎而出,比如《春江水暖》導演顧曉剛、《平原上的夏洛克》導演徐磊、《一個和四個》導演久美成列等。從2021年開始,北影節還設立“青年華語電影創投訓練營”,幫助青年創作者完成兼具個人風格和藝術水準的主題短片。

通過北影節平台的幫助,青年導演不僅可以開啟自己的電影夢想,而且能夠賡續電影經驗,更好地融入到電影行業中。參加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終審路演的青年導演李堂就說,“通過北影節平台能夠獲得製片方、製作方的幫助,使項目能更好落地、更好執行。”

北影節積極促進電影交流、培養青年電影人才、真誠為青年導演做實事,已形成青年導演培育體系的“正循環”。對此,曾經擔任第十一屆北影節“天壇獎”評委的導演陳正道給予高度肯定,“一個真正的大型國際電影節,除了頒布榮譽以及擴大電影的社會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埋下電影新生命的種子。”北影節為電影播下的新希望種子,或在今天或在未來成為中國電影人才的“孵化器”。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