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戲曲電影觀察:年輕化創新表達傳統藝術,粵劇電影又上新

3月11日至14日,第28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廣東館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亮相,廣東省電影局、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了近50家優秀影視機構組團參展,向全球客戶介紹近百部優秀影視作品,推介廣東影視視聽技術,展現廣東影視產業全鏈條的創新與服務能力。

近年來,得益於文化強省建設的紮實推進及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的深入實施,粵產電影精品佳作層出不窮,影響力節節攀升。在此基礎上,粵產電影努力傳承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探索上力求多元和深入,着力打造粵劇電影品牌。

粵劇電影繁榮興盛,漸行成為粵產電影乃至嶺南文化和人文灣區建設的一張鮮活的名片,這一點在第28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廣東館及其系列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現——以《譙國夫人》《三水女兒·紅頭巾》為代表的粵劇電影,吸引了眾多海外買家前來廣東館諮詢與了解。

究竟,為什麼粵劇電影能夠強勢出圈?它們又是何以代表嶺南?又何以能推動人文灣區的活力綻放?

借他山之長,揚己之盾

以粵劇電影為代表的廣東戲曲電影正揚帆

戲曲電影由來已久,自粵劇百餘年風華史上,戲曲的電影化與電影的戲曲化探索從未間斷。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紅線女就嘗試推出過《藕斷絲連》《我為卿狂》等粵語電影,為電影的戲曲化探過路。可以說,廣東發展粵劇電影,文化根脈深厚,群眾基礎優渥。

都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執行秘書長黃璇娟向南都記者分析,南粵地處嶺南之地,臨東南沿海,藉助通江達海之便,與海外進行商貿往來,因而嶺南文化既有農耕文化的務實進取的特點,也兼具海洋文化的開放性特徵。這決定了廣東人敢為天下先,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特點。“這種文化特質的影響幾乎是方方面面的,體現在科技領域就是領學爭先,而體現在文化界,就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而有容乃大,敢於做加法,敢於向外融合,求新求變,所以百花齊放。從這方面切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廣東出品的‘粵劇電影創新三部曲’首部曲《白蛇傳·情》,會選擇從宋韻文化開端,關注的是遠在千里之外西湖邊的故事。”

借他山之長,揚己之盾,本就是嶺南文化的一大特色亮點。

《白蛇傳·情》由張險峰執導、莫非編劇,曾小敏、文汝清主演,是由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粵劇院打造的中國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取材於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2023年,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上,它以戲曲電影嶄露頭角成為粵產優秀電影代表,得到了華表獎評委的一致認可,最終拿下了第十九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這也是廣東電影近年來在國家電影三大獎中獲得的至高榮譽之一,成為廣東電影極具榮耀感的高光時刻。

應時代之問,迎時代之新

粵劇電影新作亮相廣東館

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廣東館中,珠江電影集團與廣東粵劇院聯手打造的粵劇電影《譙國夫人》《三水女兒·紅頭巾》共同亮相,兩部新作品與此前的《白蛇傳·情》共同組成了“粵劇電影創新三部曲”。

其中,《譙國夫人》在廣東館系列推介會上進行推介,據主創團隊介紹,該片講述南北朝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嶺南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感人故事,去年榮獲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將於今年在全國公映。

《三水女兒·紅頭巾》在3月12日舉辦的廣東省重點電影項目發布會上作正式發布,珠江電影集團董事長、影片出品人王垂林,廣東粵劇院院長、影片領銜主演曾小敏上台對影片進行推介。

王垂林介紹,《三水女兒·紅頭巾》取材於具有濃郁地域特徵和文化特色的粵劇劇目,呈現上世紀三十年代,廣東三水女性群體“紅頭巾”下南洋,於千難萬險中綻放生命力的歷史故事。

曾小敏進一步介紹,“紅頭巾”因頭戴鮮紅色的頭巾而得名,一是為了方便識別群體,二是方便遮陽,在乾重活的時候遮擋泥塵。她們以女性之軀在新加坡建築工地從事重體力勞動,建起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亞洲第一高樓,並靠自己的雙手供養親人和故鄉。時至今日,新加坡仍對這個群體稱頌有加,相關事迹被寫入新加坡的小學教材,她們為新加坡城市建設貢獻的巨大功績被長久紀念。

現場,曾小敏還展示了舞台版所使用的紅頭巾,“她們戴上這塊紅布,肩上挑起最重的擔子,憑藉勤奮堅毅、篤定自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捱出美好的人生與願景,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和尊重。”

王垂林透露,《三水女兒·紅頭巾》將於今年開拍,同時,電影鏡頭將從中國廣東延伸到新加坡,展現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時代畫卷。“我們將繼續深化探索粵劇與電影融合的創新方式,着力以年輕化、電影化的方式創新表達傳統粵劇藝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這些優秀的戲曲電影雖然都有同名舞台劇的基礎,但都並非舞台劇的簡單再現,而是遵循了電影的本質,將戲曲與電影兩種藝術有機融合進行再創作,較好地平衡了“戲曲”與“電影”之間存在的美學衝突。

《譙國夫人》的導演蕭鋒此前拍過《袁崇煥》《紅鬃烈馬》《滿江紅》《紅軍故事》等京劇電影,但拍粵劇電影還是第一次。他告訴南都記者,經過電影和戲曲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無論是京劇還是粵劇,戲曲電影都已成為戲曲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

“我們通過多部戲曲電影的拍攝製作,深切認識到電影藝術和戲曲舞台藝術有一種看似絕然不同,實際上卻是非常接近的東西——舞台上的虛實相生、時空自由、有無結合、天馬行空等美學理論,與電影的蒙太奇理論有很多相通性。”

廣東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吳曉斐表示,新時代新征程,嶺南文化要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須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要反映傳統民系文化的底色,又要融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廣東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城市開放包容,給予電影人良好的創作環境。廣東電影界大膽積極守正創新,在“南國紅豆”等傳統戲曲文化上做加法,揚優秀傳統之長,用文藝回應時代之問,遂構成了今日之文化圖景。

向本土回歸,厚積薄發

廣東電影要想更新、更開闊的發展,不僅需要開放包容地吸收與接納新時代新風尚的變化,迎面新挑戰、創造新變化,也需要不忘初心,向內根植文化發展的土壤,從歷史經驗中尋找發展的新動能。

《譙國夫人》主創代表表示,如果說《白蛇傳·情》代表了廣東戲曲電影向外求新、求變的一次大膽嘗試,那麼《譙國夫人》和《三水女兒·紅頭巾》則象徵著廣東電影人向本土文化回歸,是厚積薄發後的深垂努力開出的花。

“從民間傳說、古代歷史題材,再到近代歷史故事,從遠及近,從外到內,三部不同題材的粵劇電影將持續進行創新性嘗試。”王垂林說,近年來,珠影集團聚焦電影主業主責,持續在選好題材、講好故事、拍成精品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具有中國風骨、嶺南風韻的精品力作。

其實除了粵劇在求新求變外,各地各區也紛紛依據各自文化特點的不同,尋找藉助戲曲+電影的方式,讓本土文化被看見。

南都記者整理相關資料發現,2022年11月3日,在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推優表彰盛典上,廣東出品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南越宮詞》共獲五項榮譽;2021年7月27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廣東優創合影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廣東漢劇戲曲電影《金蓮》在增城1978電影小鎮開機拍攝,立志打造成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優秀之作。

這些戲曲電影都在如何結合時代審美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時代下展現了新的面貌、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戲曲與電影結合方面進行了突破性的創新。

講好廣東故事、大灣區故事、中國故事,助力廣東文藝高質量發展,廣東正在以打造“粵劇電影創新三部曲”作為重要的突破口,在此基礎上,打響並擦亮廣東“粵產電影”品牌。 

統籌:賀蓓 鍾欣

采寫:南都記者 吳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