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上海故事 | 從輪椅上“站起來”的“上海工匠”柯水昌

在前不久剛公布的100名2023年度“上海工匠”名單里,有一個名字十分特殊。他,就是在上海殘疾人乃至全國殘疾人中都赫赫有名的“全國自強模範”——柯水昌。因車禍高位截癱的他,個頭不算高,嗓門不算大,更不擅“包裝”,放在人海中,除了形影不離的輪椅有幾分特殊,乍看並無特殊。然而,一旦知道他的經歷,人們總是先是憐惜、繼而感動、更生尊敬。這個從輪椅上“站起來”的“上海工匠”,不僅書寫了自己蹚過泥濘的傳奇,更帶出684名殘疾徒弟、幫助57名殘疾人創業,托舉起741個家庭的希望。同時,他還不斷產生新的念頭,前進在助殘扶殘的探索路上。

圖說:柯水昌在“陽光201”上海市殘疾人就業服務綜合平台指導殘疾人學習電子維修。孫中欽 攝(下同)

從至暗中走出的高光時刻

46歲的柯水昌,有許多高光時刻:在人民大會堂接受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並獲評“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榮獲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參加世界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先後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最美家庭”等稱號……然而,他的故事,還是要從那個至暗時刻講起。

20世紀末,湖北黃石人柯水昌在大名鼎鼎的深圳“華強北”學會了筆記本電腦維修。2003年,他來到上海開設電腦維修部,恰好遇上筆記本電腦開始普及的風口,兩年後,他就創辦了一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並很快在上海灘打響了知名度,先後開出7家分店開展電腦等工業和電子設備維修。

天有不測風雲。2011年,雨中的一場車禍讓柯水昌成為高位截癱的殘疾人,脊柱胸一段以下全部失去了知覺,連吃飯都不知饑飽。不可避免的,柯水昌一時間難以接受這個巨變,也不敢告訴父母,在很長時間裡,看到母親打來的電話都不敢接,只能在情緒平復後再回電過去強顏歡笑。

讓他重新燃起鬥志的,是妻子李靜。那時,李靜每天悉心照料,端水、擦身、喂飯,每兩小時翻一次身防止褥瘡……僅僅幾個月,她就憔悴虛弱了許多,就在一次端水時,突然癱倒在地。看着妻子被120救護車接走,柯水昌淚如雨下,下定決心:“要活得像個男人”!

此後,他開始學習翻身、下床、穿紙尿褲……第一次獨立從床上挪到輪椅上的那一刻,滿滿的成就感似乎更勝於過往的成績。當然,重新出發的艱辛遠勝於嬰兒學步,他至今記得,在康復訓練中,下床首先就痛得要哭一場,之後,每變換一個體位訓練,又是一場血與淚的煎熬,“如果說‘牙疼真要命’,那康復訓練的神經痛真是十倍、百倍於牙疼。”但是,他最終還是熬了過來,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他的高光時刻不只屬於自己

現在,提到他,上海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哦,就是那個修手機的柯水昌吧”。但其實,柯水昌做的可不僅僅是修手機,只是因為他的重生始於修手機,所以,這個標籤幾乎“焊”在了他的身上。

2011年受傷後,柯水昌的公司癱瘓了一年。當他打起精神想重操舊業,卻發現自己甚至拿不動一台筆記本電腦。懊惱的時候,又是李靜幫他找到了一條路:“手機很小,我們可以從修手機試起來啊!”巧了,他們又踩准了風口,趁着2011年蘋果4s手機橫空出世帶來智能手機普及浪潮的這陣風,公司僅用半年就起死回生,而柯水昌自己也就從維修工業電路板、電氣設備的硬件工程師變成了人們口中那個“修手機的殘疾人”。

當然,誤解歸誤解,柯水昌自己從來沒有滿足於做手機維修。“我站不起來了,干不動體力活,但是,經驗和知識還在呀,我可以帶徒弟,把‘重裝備’的維修經驗傳幫帶下去。”在帶教公司員工的同時,他想到了自己當年在病房中看見的一幕幕場景,想到了一個個同樣因為意外而瀕臨破碎的家庭,想到了自己正是因為有一技之長才能走出陰霾,於是,2013年,他和李靜一起成立了錦昌公益服務中心,並在脊髓損傷殘疾人的論壇里發布了招收學徒的帖子。第一批來了8個殘疾人,其中一個學員告訴他,自己是不顧家裡人強烈反對執意前來的,那時候,沒聽說過什麼殘疾人做公益“包吃包住收學徒”的,家人都說“這肯定是個騙局”。但是,這名學員來了就不想走了,整整在錦昌幹了10年。去年,他回家鄉創業去了,算起來,這已經是錦昌培養出的第57個殘疾人創業者了,而經過培訓出師的學徒中,更是有不少人獲得了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殘疾人技能大賽的獎項。

用技能點亮更多人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條直線,我的曲線也只不過比別人更曲折一點。”當時的變故雖從未遺忘,但如今的柯水昌可以更豁達地看待得失、看待人生,他也用他的感悟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特別是與他一樣的殘疾人。

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利用專業技能,一天就修好了原本需要送到海外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才能修好的智能假肢,而是,他用自己的技能,點亮了更多人的人生。

如今,在錦子昌公司位於陸家嘴金融服務廣場的寬敞辦公室里,很少能找到他們夫妻倆,因為,他們總是奔波在公益路上:他們面向老年人和殘疾人開設的智能手機培訓,教會了老年人打車,教會了盲人按摩師在“小紅書”上發帖引流,1706場培訓共計惠及5.8萬人次;他們在“陽光201”上海市殘疾人就業服務綜合平台開出全國首家“陽光電子產品循環利用中心”和“一縷陽光電子科創工作室”,把殘疾人職業培訓、就業指導、創業孵化與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的“碳中和”目標結合起來;柯水昌還是上海市匠心匯殘疾人職業技術能手俱樂部的領頭人,帶領191名優秀殘疾人職業技術能手,勇攀上海殘疾人職業技能人才高地建設的新高峰……

夫妻倆的朋友圈裡,經常曬出他們忙碌充實的生活。“只要心中有光,助殘之路就會走得更遠。”這是3月8日晚上7時46分剛從“陽光201”下班的柯水昌發的一條朋友圈信息,“一縷陽光,正穿透時間的空隙,切割出未來的輪廓……”這是他的初心,更是一個許給明天的期許。

新民晚報記者 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