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周處除三害》成台灣電影十餘年來最炸裂的犯罪片

本文作者:李嘯天

台灣電影很久很久沒有出爆裂性的佳作了。

上一部看得人血脈僨張的情緒爆燃的台灣犯罪片,還是上映於2010年的《艋舺》。

14年後,終於又等來了《周處除三害》,整體品質甚至比《艋舺》更棒。

剛巧不巧,《周處除三害》與《艋舺》的主演都是阮經天。

《艋舺》本質是是一部殘酷的青春片,將幾個要好的小青年,集體加入了社團,原想抱團打拚出一番霸業,卻不料社會的殘酷迅速就粉碎了他們的年少輕狂。所謂的友情,最終變成了相互廝殺,相互傷害,悲情又殘酷,看得人肝腸欲斷。

《艋舺》捧紅了青澀的阮經天。但他迅速飄了,還沒坐穩台灣第一小生的地位就迅速淪落了,先後被趙又廷、彭于晏超越。

現如今,一部《周處除三害》,宣告了阮經天再度殺來,重歸一線。

當然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周處除三害》是真的好看。

非常難得的是它改編自文學經典,又不是照搬,屬於古典新編,還改得毫無違和感,反而很絲滑,甚至可以說不是改編而是借鑒。

古典新編,以前也有,早一些像《91神鵰俠侶》,儘管它打了金庸古裝戲的名字,但劇情是現代人的故事,好在武俠味道濃郁,整體表現不算太差,但總歸是彆扭的。近一些的像《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楊戩》,這個系列將《封神榜》的故事進行現代化改編,儘管畫風不錯,但總體接受程度並不高,稍顯尷尬。

《周處除三害》,原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周處,史有其人,橫跨三國時代的東吳與西晉兩朝,歷任東吳東觀左丞、晉新平太守、廣漢太守,遷御史中丞。他為官清正,不畏權貴,因而受到權臣的排擠。西晉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將軍,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於六陌(今陝西乾縣)戰死沙場。死後追贈平西將軍,賜封孝侯。

對於歷史來說,周處算不上什麼名聲彰顯的大人物。相對來說,我們更熟悉的是周處的爸爸---周魴。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熟悉周魴的名字,他是三國晚期東吳陸遜手下的大將。

周魴最有名的事迹是發動了石亭之戰。當時,魏、吳兩國對江淮地區進行激烈的爭奪,都想伺機尋殲對方主力。公元228年,時任吳國鄱陽(今江西鄱陽)太守周魴效仿前輩黃蓋,採用詐降計致書魏國大司馬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

要知道,周魴是鄱陽太守,他的投降可不是簡單的從吳到魏,而是連同鄱陽一起劃歸魏國。曹休自然不敢怠慢,於是親率10萬大軍,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同時,魏明帝曹叡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 

八月,孫權抵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別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

曹休得到報告,知道自己被周魴騙了。但是,曹休覺得自己單路兵馬就有10萬,陸遜三路加一起才9萬,而自己左右還有司馬懿、賈逵做掩護,壓根不怕,而是繼續進軍。

在石亭,曹吳兩軍狹路相逢,甚至早到的曹休還設下了埋伏,坐等東吳軍鑽進口袋。結果陸遜壓根不怕,親率中路大軍沖曹軍,同時命朱桓、全琮作為左、右翼,三路並進。東吳軍氣勢十足,曹軍無法抵擋,大敗。全軍後撤,潰不成軍。

東吳軍一路掩殺,曹休眼看要喪命。幸虧救援的賈逵極速趕來,救下了曹休。

周魴,在此戰中負責率軍截斷曹休大軍,打亂其部署,致使曹軍大敗,立下了赫赫戰功。

石亭之戰因周魴詐降而發起,又在戰中奮勇進攻,在戰後慶功宴上,孫權親自嘉獎周魴,表彰其功勞,“君之功名,當書之竹帛”,進一步被加授為裨將軍,賜爵關內侯。

石亭之戰的結果,是曹軍元氣大傷,在隨後20多年裡都無力再向蜀國、東吳發起主動進攻。而且,此戰之後曹休羞愧難當,上書謝罪,不久病死。隨着曹休的去世,曹魏的內部平衡也被徹底打破,曹/夏侯家族再無能將,只能任由司馬懿崛起,並逐漸控制了曹魏的權力。

對於東吳來說,此前一直被曹魏按着打,一直屬於守勢,石亭之戰徹底讓東吳緩了過來。一年後,孫權稱帝,東吳達到了發展的高峰。

至於蜀漢方面,在石亭之戰發起的同一年(228年),年初蜀漢剛剛經歷了街亭之戰,損兵折將,戰敗而歸。但是當諸葛亮聽說曹休在石亭戰敗,於是再次發起北伐。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散關出發,包圍陳倉。結果,魏將郝昭守城有道,諸葛亮幾次攻打陳倉,都未能攻克,最後只得悻悻而歸,進入休養生息。三國難得進入幾年和平期。

所以說,周魴對於三國局勢的改變,還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的。

周處作為名門之後,自小任性,縱情肆欲,橫行鄉里,被民間當成是一大禍害。周處自己也想進行改變,他發現家鄉義興陽羨(今宜興市)明明是豐收大年,可是老百姓還是不高興,就問這是咋回事。有人告訴他,“三害未除,何樂之有!”陽羨三害,也即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城中周處。

周處知道大家都延誤他,於是決定為民除害,隻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經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數十里,終於斬殺猛虎、孽蛟。當他在水中與大蛟一起浮沉並漂至下游,大家都以為他必死無疑,於是展開慶祝。當周處殺蛟回來後,發現大家居然都在慶祝他的死亡。周處深為震驚,徹底決心要改變,於是去尋訪大儒陸機、陸雲,陸雲告訴他“朝聞夕改”,他完全有時間改變自己,於是勵志好學,志存義烈,終於有所成就,稱將封侯,成為一代名臣。

不過,《世說新語》不是正史,而是收集的各種傳聞。按說,周處生年為約236-297年。他的爸爸周魴是陸遜手下大將,周處與陸遜的兒子陸抗(226年—274年)應該是一代人。而陸機(261年-303年)、陸雲(262—303年)則是陸機的第四、第五子。二陸的文學之名是進入西晉之後才暴得大名,引領太康詩風,被譽為“太康之英”。二陸的年級與成名時間,都比周處要晚。周處即便去陸家,要尋訪也該是拜訪陸抗。陸抗作為東吳最後的名將,又因為周魴與陸遜的關係,周陸兩家算得上世家,值得周處去質詢成長困惑的意見。

所以,從時間上說,青少時期的周處去尋訪比他更年輕而且尚未成名的二陸,質詢成長成長意見,非常不妥,應當不是真的。按原文的意思是周處去拜訪文學大家二陸,應該是二陸年齡大而且已經成為名家,周處是晚輩,但實際上不是,所以“周處除三害”的故事線是對不上的,應該是假的,只是逸聞。但作為文學經典,還是值得傳承的。

《周處除三害》影片里也明確提到,主人公是根據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找到了人生指導,決定按照模仿周處的事迹去履行自己的人生義務。所以影片故事是借鑒,而不是改編,並不是照搬文學經典,去完全意義上的原創故事。

台北社團(黑幫)殺手陳桂林即便是已經成為全台灣的三大通緝犯之一,但仍然覺得自己籍籍無名,活的毫無意義。尤其是在自己唯一的親人奶奶去世後,更覺得孤苦伶仃,人生活下去毫無意義。

在經過一番擲筊問關公,九次的結果全都是關公讓他去自首。有關“擲筊”,春節期間福建的“游神”活動,讓擲筊廣為人知。所謂“茭杯”,在信徒經過一番禱告後進行投擲,如果出現一陰一陽(凸的一面是陰,平的一面是陽),此即為“聖杯”,表示神明同意了。如果出現兩陽,即為“笑杯”,表明神明暫時主意未定,需要再請示。如果出現兩陰,即為“陰杯”,表明神明明確不同意。《周處除三害》里陳桂林連續投擲九次,都問詢關公自己是否需要自首,結果九次全部是“聖杯”,關公在促使他去自首。

結果,當陳桂林前往派出所自首時,明明有關他的通緝令就被貼在了牆上,甚至他跟警員說自己是陳桂林時,他依舊被辦事的警員忽略,好像沒人知道陳桂林這個名字一樣。

同時,陳桂林發現與他一起並列為全台三大通緝犯的,另外還有兩人,分別是林祿和(牛頭)、香港仔。這三個人,對於警方來說,屬於遁形多年、杳無音訊之人。陳桂林覺得自己既然要自首,那就學習下周處,剷除另外兩個惡徒,然後再除掉自己,為民除害,進而讓自己暴得大名,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痕迹,多少活的有意義一些。

於是,陳桂林展開了尋找香港仔及林祿和的道路,獨自去連警方都不能完成的任務。

而且,陳桂林不是警察,他打擊香港仔及林祿和自然也會講究什麼合法合規,暴力與血腥自然不可免,而這也就成了《周處除三害》最大的看點。

論故事結構,害人先除掉其他兩害,然後再自己除掉自己,這個故事在所有的犯罪電影里,從來就沒有過,故事非常出乎意料,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慣用的義警除害的編劇手法,還真是經典文學永不過時。

不過,電影《周處除三害》與文學的《周處除三害》又明顯不一樣。文學的《周處除三害》只是一段大人物的少年往事,如果用常見的電影類型來作比,屬於青春成長片。而電影版《周處除三害》則屬於典型的暴力犯罪片。

不僅於此,電影版《周處除三害》還將佛教里的“貪、嗔、痴”注入影片之中,將佛理揉於影片之中,使得影片的思想層次大大躍升,擁有了深厚的思想高度。

佛教禪宗向來主張“頓悟”,主張“棒喝”,就是追求修鍊者猛然間的醒悟。至於醒悟前的所有狀態,都是蒙昧未開。

就像是《肉蒲團》,你以為它是淫亂文學,其實它講的是修鍊,最終的醒悟才是重點。用最淫亂的根,來渡最深的劫。當然了,香港影視系列裡的《肉蒲團》是真的只要皮相,不要內里,成了真正的三級片。

再就像是《水滸傳》里的魯智深,無論前面殺伐屠戮有多少,無論酒肉腥辛食用了多少,一旦到了時刻,聞得錢塘江潮聲響起,就可以立即頓悟。“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無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周處除三害》也是這樣。當然,它也不是為了勸化教人,而是為了還給世界以乾淨。

“貪、嗔、痴”,在佛教里也被稱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是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不理智,意氣用事。“痴”,是是非不明,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很明顯,心懷執念的陳桂林代表了“貪”,喜怒無常的香港仔代表了“嗔”,邪教教主林祿和代表了“痴”,最後“三毒”除去,社會方得安寧。

在佛教中,通常用鴿子、蛇、豬來代表貪慾、憎恨、愚痴三毒,對應了“貪、嗔、痴”。《周處除三害》的英文名字就是“ 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這就是將“周處除三害”意譯為了“貪、嗔、痴”。

看《周處除三害》,就必須要清楚這個對仗,並且對號入座,才能看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徹。

無論是陳桂林,還是香港仔與林祿和,三個人物的性格都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根據“貪、嗔、痴”做的具象,佛理的具體化。為什麼陳桂林擁有那麼深的執念,為什麼香港仔是一個喜怒無常、暴跳如雷的爛仔,為什麼林祿和隱藏的那麼深,化身為了邪教教主,都緣來有數,都是命定的因果。

如果帶了這個眼光再去審視這部電影,再去理解片中的故事,會看起來更容易一些。

整部影片來說,導演黃精甫是香港人,誅殺香港仔的章節還帶有濃郁的港片風格,但是到了血洗邪教的章節,就完全出乎人的意料,絕對精彩,必將會成為華語影片里的經典。

飾演林祿和的陳以文,演的實在是太棒了,是全片發揮最好的一個,將一個曾經涉嫌50起槍擊重案槍殺6名警察的悍匪演的絲絲入扣,偽裝的棒極了。文藝起來儼然一代宗師,兇狠起來殺人毫不眨眼,這種轉切做的極其絲滑,變臉如同雜耍,溜到飛起。

袁富華飾演的香港仔,也還不錯,將一名悍匪演繹的讓人恨得牙痒痒,極其欠揍。而且,他也不是簡單的悍,而是很滑,全身充滿警惕,活脫脫一條毒蛇的既視感。

至於阮經天,他飾演的陳桂林,與陳以文超神入化的表現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但總體上也非常棒,開頭就說了,這部影片徹底拯救了他,讓他再度回歸一線。片中的陳桂林,既有些中二,有些憨,就像一頭豬,與“貪”對應的豬很像,同時又很勇敢,心底還殘存着善良,屠殺邪教徒那裡,明顯是他不想殺,但凡那些教徒還殘留一些人性,他就會放其一碼,只有對於徹底沉淪者,才痛下殺手。那一幕,阮經天將陳桂林的兇殘與人性之間的撕裂,演得太棒了。只這一段,就足以封神。

片中的幾個女配角,儘管叫不出她們的名字,儘管戲份不太多,但表現都極為優越,將角色駕馭得很贊。

總而言之,《周處除三害》是一部酣暢淋漓的熱血犯罪片,非常值得一看,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