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毯先生》票房失利,詭敘+寡淡,就賭觀眾能不能看懂

先說個有趣的事情吧。

《紅毯先生》的結尾是劉德華在學習平衡車,直到演員表開始在銀幕上滾動、燈光亮起,影廳里的觀眾也還沒有要走的意思。

因為從眾心理,我已經抬起的屁股又落了下去。

工作人員進來大喊“沒有彩蛋哈”,大家才遲疑的離開座位。

於是我在走廊里聽到了觀眾們的討論:“這就結尾了?”、“什麼意思啊”、“莫名其妙”……

一不留神被寧浩內涵到了

電影里的主線,就是劉偉馳和林浩來內地拍農民電影。所謂戲中戲。

劉偉馳這名字起得也是有意思,既取了劉德華的姓,又拿了梁朝偉和周星馳的名。

林浩是拍攝農民電影的導演,取了寧浩的名。

還有諸如陳龍等等,都直接借了本尊的諧音。

在撕掉行業遮羞布這塊,寧浩做得極具諷刺。對娛樂圈不太了解的人,可能就get不到了。

舉例:

一、劉偉馳把自己的立牌換到了中心位置,影射娛樂圈爭c位的現狀。

二、他和太太已經離婚,卻還得戴着婚戒,向外界隱瞞婚變。

三、他聽從白龍王的建議,換上了藍色領結

四、想要和心儀的女人來點曖昧,卻被房間里所有發出紅光的東西給嚇退——他懷疑是攝像頭。

……

劉偉馳紅了40年,想拿個金像獎功成身退,與想拿國際大獎的林浩一拍即合,去拍農村題材。

片里那段話說得冠冕堂皇,什麼提到法國就是紅酒與浪漫、提到美國就想到西部牛仔……提到中國就得是黃土地破棉襖(非原話,但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編導改了句台詞“你會遭報應的”,林浩回頭問道:你給賈導也是這樣寫台詞的嗎?

他把同行內涵了一圈,是哪些人我不說。

用農村題材去國際上拿獎,越苦越窮越有勝算,完全無視中國的發展現狀,只挑迎合評委的破落貧苦愚昧元素。

這其中,多少是因為zz意圖,多少是因為故意打壓……

電影人的悲哀。

寧浩就困在這個圈裡,擰巴着,一邊不樂意迎合國際評委的zz意圖,一邊也不願意迎合大部分中國觀眾的通俗審美。

大部分中國觀眾的通俗審美是指什麼呢,是將電影藝術商業化,拍成大家都能看懂,能理解的樣子。

但是寧浩,很堅持的去搞他的寧式黑色幽默,有過一些成功,也有過很多失敗。

通常只是賺到了口碑賺不到錢。

《瘋狂的外星人》那一次,“虐狗”的熱搜直接將他打得里外不是人。

後面曬照澄清都壓不住輿論,導演口碑和票房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紅毯先生》里,劉偉馳為了效仿小李子力求真實,和馬一起摔倒,結果被網友指責虐馬……後續也是買下了馬。但沒用。

好笑的是,這段摔馬視頻還是劉偉馳自己發到網上的,他想表達自己“做事認真,很努力很真實”。

可是沒人願意聽他講,也沒人願意探詢真相。公關團隊說“造出新瓜,你這個瓜就會被遺忘”。

劉偉馳立刻憤怒,勸他的助理也被他扔出的充電器砸破了頭。

助理這才點明了劉偉馳的癥結:你事事都是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從不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公關團隊在想辦法解決麻煩,劉偉馳只在意自己的努力不被人理解。

預告片里都說得很明白了,電影整個就是在講“溝通”。

劉偉馳和老婆孩子的溝通,簡單粗暴,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學到網絡詞語“碉堡了”,他直接呵斥孩子罰抄1000遍。

老婆與他講話,他只會低頭收拾東西逃避回答。

做了明星,保持高冷已經成了習慣,他甚至因為脫離普通人群太久,連正常的溝通都做不到,凡事都需要助理來複述解釋一遍。

來到內地,他自認為訂個3星級酒店就是足夠的貼近生活。

到了農村,他視而不見刻西瓜皮的農民藝術家,非要去養豬場體驗“粗獷”

接待的人反覆的說,我們村已經全面脫貧了,他們覺得還不夠窮,得自己去找窮。

真正的粗獷來到了面前,那把宰殺過無數豬的殺豬刀,被豬場老闆當做寶貝送給他,卻被他棄之敝履,隨手扔掉。

想融入人群告訴大家我很真實我很接地氣,又拒絕接受來自普通人真正的熱情和善意,高高在上的態度,像極了內娛的無數208。

包括那輛他剮蹭的麵包車,第一次無視,第二次他從車窗縫塞進多張百元大鈔,第三次麵包車車主被激怒,砸破他的豪車車窗,所有錢都丟回。

人家只想要一句道歉,他卻堅持只用錢來補償。

這都已經不是溝通的問題了,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尊重。但身為大明星的劉偉馳意識不到。

片中出現的d站up主採訪劉偉馳,也是對當下短視頻行業蠶食電影業的一個真實寫照。

已經年過半百的劉偉馳接受不了快消時代的思維,他說“這不真實”。

一句“666”被他說成了“liaoliaoliao”,up主覺得很棒,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梗,他說“這不嚴謹”。

可是他視為嚴謹和真實的摔馬,卻被全網吐槽不尊重動物。

很諷刺,誰也不想站在對方的立場,誰也不在乎真相如何,大家只想跟風吃瓜。

電影中有個片段,直接把觀眾給內涵到了。

一個旋轉樓梯,大家吐槽“這是什麼垃圾電影”,一邊往出口走去。

在底下走過去明明可以直接到達出口,保安卻說,必須往樓梯走,這是規定

就像這部電影,非得帶着觀眾繞來繞去,繞到觀眾看不懂的地步才戛然而止。

以專業的影評眼光來看,寧浩做這部電影,用了很多的心思,包括觀眾不太注意到的一些鏡頭手法。

但卻去掉了以往寧式黑色幽默的風格,導致整部片都顯得很寡淡

唯一一個高潮情節,也是全場發出笑聲的,就是戲中戲的一個飛踢:

他藉著這一幕,把資方也內涵了。

在現今的電影業,資方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不尊重導演的藝術風格塑造,強行加入自己的建議,導致拍出來不倫不類。

資方覺得動作戲得多,台詞不要那麼多,那麼好,給你一個飛踢。

再挨個揍一頓狠的。

也只敢在電影里這麼幹了。

是好電影,但註定失利

在我的同行里,有這樣一部分人,文筆很好,卻總是賺不到錢。

原因很簡單,他們只由着自己的喜好而寫,並不考慮讀者想看什麼,也不在意讀者的理解能力。

自己寫得很爽,回頭一看閱讀量又很不爽。

這不和寧浩一樣么。

有句話說得很粗俗但也精闢:

影院就是青樓,來了就別自稱良家

春節檔之所以叫春節檔,起碼氣氛得到位,起碼能讓大部分觀眾看得懂。

你不是喜劇不是合家歡,還擠在春節檔上映,是行為藝術?

倒也不排除這個可能。

很顯然電影除了溝通的大命題之外,還表現了一種東西:

廣大觀眾和電影藝術的互相排斥。

短視頻泛濫和資方過度介入導致觀眾“吃不到好的就以為這是最好的”;

快消時代的發展,導致觀眾很難沉下心來去看待需要細細品味的作品。

比起馮小剛說“垃圾觀眾”,寧浩顯然要內斂很多:

看懂的和沒看懂的,都被內涵到了。

怨言再多,這本身就是時代的推動、觀眾的抉擇,反過來就是你應該去改變的地方。

周星馳不也順應時代,進軍短視頻了嗎?

劉德華不也註冊了賬號,搞起了直播嗎?

打不過,就加入。

電影終究是給觀眾看的,針砭時弊也得讓大部分人看得懂,而不是逼迫觀眾去理解你的意圖。

寧浩把這部電影放到春節檔上映,上映之前大力宣傳和電影本身關係不大的元素(但卻是觀眾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撕開內娛遮羞布之類),然後“騙”來觀眾,一記悶棍把觀眾打得找不着北……

如果票房大賣,寧浩可能會繼續堅持他的藝術風格,保持高冷,如果票房撲街,寧浩可能會改變創作方向,稍微向觀眾妥協一下下。

所以也算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

不過這場實驗,投資是真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