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丨現實主義的利劍與法制社會的良知——張藝謀電影《第二十條》評析

大年初一,張藝謀新作《第二十條》上映。這是張藝謀連續第三年征戰春節檔的電影。前年的《狙擊手》小試牛刀,初露鋒芒;去年的《滿江紅》大獲成功,一舉拿下年度票房冠軍;而今年的《第二十條》,是繼《堅如磐石》之後的又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在喜劇的外衣下對現實話題的探索與深思。

如果說,30多年前他的《秋菊打官司》喚醒了普通老百姓對法律的認知,那麼《第二十條》所呈現的,則是對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堅守與維護。

《第二十條》以現實主義的利劍,撥開現實世界的重重迷霧,直指撲朔迷離案件背後的實情真相,它通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案件,如此深入地在銀幕上探討刑法第二十條關於“正當防衛”的法律條文,引發了觀眾對道德、法律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作為現實主義喜劇,《第二十條》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備受關注的社會話題,如校園霸凌、公車騷擾、名譽侵犯等等,以及相關案件中情與法的困境,影片圍繞情與理、道德與法律、公序良俗與國家法制等多個層面逐漸展開,呈現出影片對於現實主義利劍與法制社會良知的追求。

一、現實主義利劍直擊社會痛點。

《第二十條》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策劃,以真實司法案例改編,生動演繹着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的“正當防衛”制度,和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有着同樣的現實價值。影片選擇現實生活和社會變革中的人物、事件,注重展現真實生活的多面性,通過刻畫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反映當今中國百姓面臨的生存困境,折射出大時代背景下的公平正義,喚起大眾認同感,內心情感得到宣洩。對大眾來說,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充滿吸引力,具有豐富強烈的時代感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第二十條》觸及到了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關乎法制國家根本的司法熱點。即如何確立天理與法理的關係,如何實現公平正義與法條運用的具體問題,並試圖給予回答。影片告訴人們,法制社會的良知如果顛倒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成為合法的叢林社會,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會成為十足的魔獸世界。

“正當防衛”制度可以說是我國刑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原則制度之一(另一個是疑罪從無制度),這項制度宣示着一條法治倫理:“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然而,我國自1979年刑法規定“正當防衛”制度以來,該制度在近40年的歷史中幾乎長期處於沉睡狀態,被謔稱為“沉睡條款”。直到2018年“崑山龍哥反殺案”一下子激活了該制度,也最終促成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台正確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司法第一次對“正當防衛”制度的適用有了統一標準,規範條件。

影片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三個普通故事。檢察官韓明的兒子高中生韓雨辰上衛生間時,撞見教導主任的兒子張科霸凌同學。韓雨辰幫助被霸凌的同學,繼而遭到對方毆打。打鬥過程中,韓雨辰不小心打斷了張科的鼻樑骨,構成了輕微傷……

公交車上,公交車司機張貴生遇到女孩被流氓性騷擾,張貴生出面阻止,遭到對方毆打。打鬥過程中,張貴生拿起車廂內的滅火器,將對方打倒在地。本來見義勇為的他,最終因故意傷害罪入獄,獲刑三年。出獄後,張貴生多次到北京上訪。幾經波折,最終法院撤銷了判決,並為他補發“見義勇為”獎……

為了給女兒治病,王永強找村霸劉文經借了高利貸。劉文經是個十足的惡霸,村裡人都畏懼他。還不上錢,劉文經逼王永強喝尿,甚至侮辱他的妻子郝秀萍。看着被凌辱的妻子,王永強衝出去和劉文經扭打在一起。惱羞成怒的劉文經揚言要砍死王永強,隨即跑向車裡取刀。王永強則抄起一把剪刀,在驚恐中捅傷了劉文經,對方最終不治而亡。隨後,檢方以故意傷害罪,對王永強提起公訴……

在歷史長河中,司法為何鮮用“正當防衛”制度?“正當防衛”猶如張飛繡花針,考驗着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執法責任乃至執法擔當。

《第二十條》用現實主義利劍直擊這一社會痛點。現實中,“正當防衛”人人都會講,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本質含義,以及那沉甸甸的分量。它砸在一個人頭上,就是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家庭的命運,以及名譽、尊嚴、自由這些最可寶貴的東西。“正當防衛”踐行着中國法律“辦的不僅僅是案件,更是他人的人生和生命”的法制理念。

二、現實主義利劍深挖生活細節。

優秀的現實題材電影在於其對現實性的把控,如果只將故事背景依託現實,內容空洞沒有深度,甚至脫離現實,就無法使觀眾體會到來自生活的真實感,現實主義的表現需要創作者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不但要貼近生活,更要深入生活,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第二十條》以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視角為切入點,講述當下老百姓的命運,以故事化的手法將“正當防衛”條款搬上大銀幕。三個案件交叉,見義勇為、校園欺凌、正當防衛,在富有喜劇色彩的演繹中,讓更多除了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外,還通過描繪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溫情,為觀眾帶來一種特有的市井鄉情,沉浸在一片溫馨又喜感的氛圍之中,感受到世事雖艱,但愛與正義就在每個平凡的你我之間。

《第二十條》在情節層面深挖生活細節,用三個案件完成對主題的論證。這三個案件涉及不同的家庭,影片努力使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輻射面,從而使主題產生一定的現實普遍性,並能引起更多觀眾的切膚感受和深層思考。

影片故事中的三起案件有一個共性,即它們都會帶來關於正當防衛、防衛過當、故意傷害的探討。影片從大家可知可感的身邊事展開故事。看過影片,你會對“正當防衛”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力量。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高中生韓雨辰看到被霸凌的同學,他沒有躲事,雖然霸凌的同學人多霸道,但他敢於正面對峙。他是一個男子漢。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更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這不正是我們法制社會所期待的嗎?

公交車司機張貴生看到女乘客被欺負,沒有裝作沒看見,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敢於出手,給整個公交車上的人做了示範。在乘客眼中,在妻女眼中,他是一個英雄。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人站出來,這個女孩和一整車的人能看到公義嗎?

為了給女兒治病而借高利貸的王永強,面對惡霸的債主反覆強姦自己的妻子,自己也屢遭折磨,忍無可忍撲倒村霸劉文經。作為一個人,你還能讓他控制和把握自己的限度和分寸嗎?

雖然這些奮起反擊的人並不是強者,無論從身體和氣勢上可能都不佔優勢,他們不愛打架,不會打架,甚至從沒打過架。但他們仍然有一種凜然之氣,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站在正義一面,站在道義一面。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值得細細品味。馬麗飾演檢察官韓明的妻子,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在得知兒子見義勇為打了教導主任校園霸凌的兒子後,愛子心切,為了兒子的前程,委曲求全地設法乞求諒解;對方見私了不成,故伎重演;面對兒子遭遇霸凌後,因為沒有證據、身體受傷害的程度不夠報案條件的法律尷尬,夫婦竟然申訴無門;馬麗將一個母親在為孩子申辯時的無奈、委屈,被逼上陣的母愛刻畫得淋漓盡致。趙麗穎飾演的聾啞人郝秀萍,一個歷經太多苦難的底層婦女,一個脆弱的小人物,站在工地頂樓邊沿,風肆虐地吹亂長發,哭得涕淚橫流,眼神絕望,嘶吼不出聲音,唯有五官表情和鏗鏘有力的手語,表達出自己的憤怒與決絕。為了保護殘障的孩子和關押在看守所里的丈夫,絕望地縱身跳下,撕裂了多少母親的心!雷佳音飾演的檢察官韓明,在大學時代因年少輕狂的一次堅守正義,被分配到縣城工作。無法釋懷兒子見義勇為所遭遇的霸凌。在其承辦的公交車司機張貴生見義勇為被判故意傷害罪丟掉了工作;面對公交車司機女兒發出的“我爸見義勇為錯了嗎?”的詰問,堅定了這位普通中年人內心深處的堅守;韓明現身聽證會,將“正當防衛”n多案件訴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罪”的慣例、法律條文的生硬,通過極具感染力的慷慨陳詞,發出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一個人的人生”的正義之聲。

三、現實主義利劍展現時代精神。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除了故事背景貼合生活現實,內容延展反映社會問題,人物經歷獲得情感共鳴外,更需要的是反映時代的精神和深度價值觀的展現,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第二十條》從生活中取材並且深度挖掘生活內涵,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變化,潛移默化地予以觀眾價值引導與精神營養。

文學家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演講時表示:蛋和高牆,他永遠站在蛋的一邊。關懷弱勢,幾乎是所有藝術作品的精神追求。

《第二十條》在思考中關懷弱勢。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並不完美的人物,但影片的故事卻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在公交車上見義勇為的司機,為何會遭遇如此悲慘的人生?慘遭惡霸欺凌只為保護妻女的男人,何以成為殺人犯?為阻止校園霸凌挺身而出的少年,為何要向霸凌者道歉?處在“混沌中年”的韓明,因為現實生活中這三個大問號的逼近,逐漸審視起檢察官這身制服的重量。當好人因公義的缺席而被踐踏,當法律因權力的壓制而被漠視,每一個旁觀者的每一次失語,都在讓世道滑向四處漏風的境地。

《第二十條》所聚焦的,正是這個受到全民關注的話題。不管是劇情主線——村民王永強因為家人遭到村霸長期凌辱後奮起反抗,最終造成血案;還是兩條副線——主人公韓明的兒子出手幫助被欺負的同學、張貴生在公交車上見義勇為卻被判故意傷害罪,指向的都是如何讓“正當防衛”實實在在地幫助老百姓維護自身合法的權益。《第二十條》的意義就在於“法律是為了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為了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從表面上看,《第二十條》是一部煙火氣十足的喜劇,張藝謀徹底放棄了風格化的電影風格,轉而以最樸實的影像去呈現故事。影片濃重的生活化質感,很容易讓人想起他的電影《秋菊打官司》,兩者都是以若干案件的交織來構築敘事結構,信息量龐大。但《第二十條》的主題更為聚焦,即便全片融入了不少笑點。縱觀全片,三個案件的有機交融和法理上的精研探微,把《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闡釋得振聾發聵,餘味不絕。

從這個意義來說,《第二十條》正是民意與法治的良性互動。司法不忘正義的初心,民意也在推動法治的進步。影片傳遞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把現實主義的利劍與法制社會的良知編織進宏闊的時代格局。

相信中國的法律一定會不斷打開窗戶傾聽民間的“新鮮聲音”,中國的法治也一定能跨過萬水千山,朝着實現公平正義的終極目標繼續前行。(梁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