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喝茶邊看電影 百年前的成都人 電影生活很時髦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攝影報道

中國第一部電影誕生於1905年,但成都人接觸電影卻早在1904年。邊喝茶邊看電影,早已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2月5日,成都電影輕博物館對市民開放,同期舉行的“世界早期珍稀電影設備主題展覽”中,新明電影院1924年放映的同款百代放映機、世界早期的系列電影放映機都一一呈現,市民在這些活樣本中,感受成都人深刻的創新樂觀氣質。

歷史文化學者姬勇:

當年電影票上還印有印花稅

紅軍在電影院發“招聘廣告”

姬勇

2月5日下午,不少市民代表前來觀展,並觀看公益電影。有意思的是,觀眾們取到的電影票,是復刻了1946年新明電影院的票面。

“你們看,那個時代的電影票上,還要貼印花稅?這是為啥?因為在1946年,因金圓券(銀圓券)發行額極速增大,市場物價飛漲,電影票票價由每票400元上漲至600元(舊幣)。”歷史文化學者姬勇感慨,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是成都人光影世界的見證,也保留着時代的氣息。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成都電影輕博物館中,有不少可看的“老寶貝”。比如一則貼在電影院的“紅軍招兵廣告”,是目前成都可查的最早的紅軍招聘啟事。“電影院人流量大,也是發布廣告的絕佳之處。這則廣告發佈於1933年,啟事上招聘包括無線電、銀行、金融、醫生護士、機械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都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 姬勇介紹。

而關於成都人的樂觀生活氣質,也很有意思。姬勇介紹,因為成都人有喝茶的習慣,當時就有了在電影院邊喝茶邊看電影的成都特色。最初電影院放映的都是無聲電影,電影院雇請人員先將影片主要故事情節用中文字幕放出來,然後再開始放正片,配音員用大喇叭配合成都話進行解說。直到1930年,有聲片正式在成都露面,但國外電影皆用成都話進行配音。

四川師大影視與傳媒學院院長陳佑松:

輕量級博物館讓歷史“活化”

也為消費場景提供新支點

陳佑松

成都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據不完全統計,博物館總數已達186家、居全國第2位,這些博物館像城市百科全書,竭盡所能描繪這座城的全貌,它們以無言的對白講述最為生動的真相,將城市的璀璨澆鑄成永恆。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以有百年歷史的新明電影院煥新為契機,成都電影輕博物館以靈活的體量,與市民見面,成為“博物館之城”的一名“新兵”。對此,四川師大影視與傳媒學院院長陳佑松認為,這是文化與消費場景的巧妙結合。“消費場景的多元化,是促進消費升級的有力支點。我們目前的電影院業態,也有複合的消費場景,比如零食類、電子遊戲類。那麼輕量級博物館的業態,給市民提供了一條文博類路徑的體驗。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以一種輕鬆的方式,與市民互動,看個電影,也順便觀展。”陳佑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