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語版《繁花》得大眾青睞,方言劇能否迎來新一輪播放熱潮?

《繁花》上線後,發布了普通話版和滬語版兩個版本,但就播出效果來看,後者以絕對性優勢取勝。在豆瓣熱評中有網友表示“東方衛視將會因為方言版迎來台生巔峰”,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呼籲“一定要看滬語版”。

由於文化、政策、觀眾口味等多方面原因,方言劇在影視市場中並不多見,近幾年《山海情》《裝台》《漫長的季節》等作品的熱播才暫時將觀眾的注意力拉回到方言劇上來,並在近期迎來一個小高潮。《繁花》播出後,大眾對方言劇的討論水漲船高,在普通話普及度越來越高的當下,我們還需要方言劇嗎?方言劇對影視劇創作又能起到哪些加持作用呢?

越過發展低潮,方言劇重獲觀眾歡心

早在上世紀初,國產電視劇就湧現過大批優秀的方言劇,1982年宋學斌導演拍攝的《人與人不同》開啟方言劇先河,也帶動了各地方言劇的發展。巴蜀地區的《凌湯圓》《傻兒師長》、廣東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長沙話方言電視劇《一家老小向前沖》、東北地區的《劉老根》《馬大帥》等都曾創下亮眼收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但在其蓬勃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出現。“語言粗陋”“惡意抹黑形象”等原因使得不少節目停播。同時在全民推廣普通話的大潮下,方言劇逐漸式微。2009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曾經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過“限制方言令”。該限制令出台後,國產劇使用方言的情況開始明顯減少,不再有明顯全部採用方言的電視劇在全國範圍內播出。

2015年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開始在劇集中大量加入陝西方言,使得方言劇時隔多年突破地域限制重新出現在公眾聚光燈下。此後,以西北方言對白為主的福建寧夏雙省聯動扶貧劇《山海情》和講述西安市民生活的《裝台》登陸央視、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平台,在全國範圍內收穫良好口碑。

採用大量成都話對白的青春成長題材劇集《故鄉,別來無恙》引發了大眾討論。《漫長的季節》以東北方言的喜感沖淡悲傷底色,《繁花》滬語版本的播放量顯示出其更受歡迎。

此前方言電視劇作為反映特定區域特色,反映小眾和本土化的電視文化內容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隨着播出渠道的變化,方言電視劇已經打破了地域限制,在觀眾群體中具備了較高的接受度,以上提及的作品均在當下的語境下獲得了較好的播出效果就是有力的佐證。

對於本土地區的受眾來說,方言電視劇貼近日常生活,極具親和力。而對於非本土地區的受眾來說,《山海情》《裝台》《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極具煙火氣,能夠滿足部分觀眾的鄉土情節;《故鄉,別來無恙》《繁花》等劇自帶辨識度,方言的新鮮元素讓大眾對學習和了解地區文化產生好奇。

隨着拍攝者專業度、語言適配度、方言合理度的不斷增強,方言在影視劇中的獨特價值,正在被重新審視。熟悉的語境不僅對演員塑造角色產生助力,方言的使用也能對影視劇的創作與表達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演員用方言如魚得水,塑造人物形象更自如

胡適在《<海上花列傳>序》中說:“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真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於古文,但終不如方言的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物中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語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不同地域的方言在語音、語調、句式、句調等語言面貌上各有不同,但是在語料的質感和表達的內容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生動、具體,具有生活氣息。《武林外傳》中佟湘玉的陝北話“美得很,美得很”;邢捕頭的山東話“我很費解啊”;小六的天津話“照顧好我七舅姥爺”等都是由方言留下的金句,塑造了經典人物。導演尚敬在接受採訪時說:“方言來自生活和民間,當演員用方言表演時更加生動、更接地氣。”

熟悉的語境中出演能夠為演員提供更自如的表演空間。《繁花》中使用上海方言演戲的唐嫣靈動明艷,淡化了表演痕迹,像掙脫了籠子的鳥兒,不少人評價唐嫣在這部作品中“演技大爆發”,#影評人說唐嫣繁花演技脫胎換骨#等詞條的出現,也證明了方言對演技的加持作用。主演胡歌也認為方言有其獨特的韻味,在表演時使用方言和普通話,會有不同的表演感覺和釋放節奏。

有着獨特地域性的方言,連接着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映射着人物的性格與氣質,語言作為人物形象外顯的出口,對於強化人物個性,使角色凸顯個人特質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漫長的季節》中龔彪“你跟誰倆呢”“瞅你咋地”等口頭禪總能暴露他冒冒失失、炮仗脾氣的個性。

同時,方言能夠為角色增添信服感。《繁花》演員中上海本地人居多,在現場順台詞時,不自覺就會帶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表達。玲子和阿寶很多戲份都是在鬥嘴,馬伊琍在採訪中表示兩人會根據場景加入符合上海人吵架語感的詞語和句子,“更解恨的詞加進去”毫無違和感,反而增添煙火氣。編劇潘依然也表示《漫長的季節》中出圈的爆梗台詞都是演員現掛的。

在電視劇中,通過語言的辨識很容易了解人物的個性,方言不僅可以放大人物的特徵,使角色更有信服度,而且還能演員表演過程中更加放鬆,在二度創作時輔助靈感爆發呈現更多高光時刻。幫助好的演員塑造出出彩的角色,成就經典人物,是以往電視劇中方言不可忽視的優勢。

營造真實氛圍,調動觀眾情緒

依賴於獨有的語言和新潮的表現形式,方言電視劇在創作層面有着製造矛盾衝突、營造喜感效果、擔當地域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通過對日常生活的再現表達,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首先,方言碰撞能夠幫助劇作設置合理且新穎的矛盾衝突。《山海情》中福建普通話的援建幹部陳金山,與寧夏當地人展開了一場艱難的對話,從“研究治沙”被誤以為“研究自殺”,到“菌草”和“金草”讓人傻傻分不清。語言“錯置”凸顯了西北地區開展支援工作的不易。

可見少量的台詞信息接收困難或錯位,並不影響觀眾的收視熱情,甚至當觀眾通過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積極應對和消除這種困難和錯位之後,容易產生出一種詼諧幽默的效果。

其次,方言中的俚語可以產生幽默感。許多朗朗上口、押韻、風趣的語言形式都來自於民間,如諺語、順口溜、歇後語等。它們經過了歷史的積累和沉澱,凝鍊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具有濃郁的思辨性和生活氣息,既口語化又詼諧幽默。這些來自民間的語言現象,只有用其“母語”——方言來進行表達,才能將其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

東北方言劇《漫長的季節》中范偉飾演的王響用“心臟里裝了輛桑塔納”來形容妻子的心臟支架價格昂貴,讓這件悲傷的事立刻增添了一絲喜色。《炊事班的故事》周小斌飾演的大周來自遼寧,在他的對話中經常出現具有家鄉特色的諺語和歇後語:如“黑瞎子熊進苞米地——瞎掰”,黑瞎子、苞米都是東北地區常用名詞,幾句話不僅惹得觀眾大笑,還通過方言把家鄉屬性交代清楚了。

另一方面,方言能夠服務地域文化表達,為地域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傳播載體。《繁花》播出後,網絡上掀起了上海話學習熱潮。“跟着寶總學上海話”“求問誰懂上海話?真有腔調”等留言布滿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不少當地人把劇中滬語台詞截圖、標發音並對上海俚語文化做了詳細科普。

總的來說,方言劇之所以能夠受歡迎,絕不僅僅因為它使用了方言,而是紮實的故事、合理的情節、真實的背景等多方面硬件能夠吸引觀眾的興趣,方言更多是起到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讓觀眾在語言營造出的生活化環境中更容易產生代入感和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