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年度贏家是普京、馬斯克、美國經濟,輸家則是中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刊出的文章如是總結。而縱觀歲末年初的西方輿論場,“中國是反全球化的輸家”“中國是貿易戰的輸家”等論調更是接二連三。
繼甚囂塵上的“崩潰論”“見頂論”後,中國又被西方扣上一頂“年度loser”的帽子。路數還是那個路數,也依然是睜着眼睛說瞎話。2023年,中國5.2%的gdp增速,不僅高於全球3%左右的預計區間,且保持了物價漲勢總體溫和。反倒是被捧為年度贏家的美國經濟,不僅面臨“過山車式通脹”的風險,社會也在高企的生活成本壓力下愈發撕裂動蕩。
詆毀中國的操作相當老套,更何況互聯網時代,事實真相也很難捂住。那麼,某些人為什麼還要唱這出呢?
論直觀原因,那便是打擊中國發展信心,打亂中國發展節奏,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製造障礙。更深入一點,則是試圖以“中國的失敗”持續迷惑西方以及世界民眾:西方模式是唯一的走向發達的樣板,沒有其他道路可循,即便當前表現拉胯,美西方依然“天下第一”。某種程度上,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對美西方定義的“現代化=西方化”是嚴重衝擊。想方設法打壓中國、將中國抹黑矮化為全方位的失敗者,帶有鮮明的“政治正確”屬性。
今時今日,輿論戰、認知戰似乎成為美西方一些人能夠打出的最狠的牌。中國堅持做自己的事情走自己的路,實現着更大跨度的追趕和超越,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歡迎各國搭乘發展快車”的宣示,願與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的行動,正吸引越來越多人“讀懂中國”。面對世界“向東看”,一些人正愈加陷入無能狂怒。
“衰落的國家”“失敗的國家”“通貨膨脹的國家”“能源成本最高的國家”“在阿富汗投降的國家”“犯罪空前猖獗、經濟正在崩潰的國家”……這是特朗普在自己的競選宣傳片中對其“眼中美國”的形容。這番“猛詞”,一次次引發現場熱烈掌聲,既像是某種諷刺,也像是某種隱喻——
那些只能也只會狂炒別人“失敗”者,才是真正的“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