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貝爾的《動物園裡有什麼》預計虧損,翻拍五部電影還沒找到訣竅

喜劇電影《動物園裡有什麼?》進入工作日之後,單日票房收入418萬,環比下跌67% ,累計4040萬。照這個趨勢看的話,票房應該到頭了,破億都沒指望,網傳該片的成本有1億,這下是虧本了。

與這個表現不怎麼樣的票房成正比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只有5.3,預計還有下降的空間。很多看過電影的觀眾都給出辣評,認為很降智,說真沒想到自己在2024年進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爛片,在年初就要已經可以做今年年終的爛片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耗資大約1億元的電影,很有可能是把大頭花在了版權上。沒錯,這部電影還是翻拍。原先版本是韓國電影《秘密動物園》,奇怪的是,原版在豆瓣上的評分也不高,只有6.6。有網友開玩笑說,包貝爾想投機取巧翻拍一部很一般的電影,這樣的話,兩個版本比較,他就不至於被比的太慘。結果,還是很慘。而且,有個冷知識,包貝爾已經連拍了5部翻拍電影,拍了這麼多,卻還沒有找到如何拍好的訣竅。

偷懶買版權 不原創就想走捷徑

《“大”人物》、《我的女友是機器人》、《東北戀哥》、《陽光姐妹淘》,這就是包貝爾連拍的5部電影,有日本,也有韓國,有自己做導演,也有只是做主演。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全部翻拍,這就讓包貝爾幾乎成為了“中國第一漢化帝”。

翻拍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翻拍經典作品、翻拍國外作品屢見不鮮,好萊塢也喜歡翻拍,即便是其中越拍越爛的不計其數,但這件事本身沒什麼,這也算是一種創作方式。

大部分翻拍主要的原因,是看到原作掙了錢,有利可圖,才動了心思。可這部《動物園裡有什麼?》翻拍於一個很普通的故事,原作也並非掙了大錢,表現非凡。

那還買這個電影版權幹什麼?歸根結底是懶和太精明。

偷懶,是不想或許也是沒能力原創。因為翻拍最大的好處就是快,劇本現成,不用費心,製作公司沒有前期沉沒成本。

太精明,對於包貝爾來說,翻拍已經讓他成為了習慣,現成劇本不用打磨,拍得快,周期短,錢自然也就回來的快。而且,買二流電影的版權,比起爆款肯定也更便宜。只是,這種不斷走捷徑的行為,就成了包貝爾讓觀眾很不滿的地方。

膚淺本土化 沒新意還敷衍照搬

電影講述了一個叫在職場失意的年輕人,突然接手瀕臨倒閉的動物園,他試圖與奇葩員工們假扮動物完成一場動物園營業計劃的故事。

看了兩個電影版本之後,就會發現他們一模一樣,基本照搬。悲哀的是,在《動物園裡有什麼?》對原版進行本土化的過程中,本土得很膚淺,就是簡單做了一下表面功夫。

照搬還沒搬好,原版還有些不少讓人乍一看很有質感的地方,翻拍的道具卻很廉價,肉眼看得出來粗製濫造。更可笑的是,還要給自己穿上一個認真改編的外衣,進行膚淺地本土化。然而,本土化的方式,就是主演都說東北話,再用東北話說網絡熱梗。電影里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包袱,好像還試圖努力想逗笑觀眾,再配上亂七八糟的配樂,讓觀眾在電影院里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演員不用心 表演外化浪費陣容

人口大國的好處是啥啊,人海戰術。

這部電影動用了影帝王千源、叫來了“開心麻花”的台柱子演員常遠、魏翔,匯聚了不少來自東北的喜劇人,像是宋曉峰、潘斌龍,和因為《狂飆》刷了一年屏的賈冰、也有脫口秀藝人下崗再就業的徐志勝。

這麼說,第一眼看着陣容,感覺電影就是一股腦兒把那些你看着都覺得好笑的藝人堆在一起,想着再差也能有個樣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劇本不紮實,大家也不上心,幾個演員,不管自己水平高低,反正是各演各的,沒有一點化學反應。

包貝爾一次次透支在觀眾面前的口碑,票房的失利就是最直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