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鱷魚》“十年磨一劍” 張凱麗趙文瑄鄧萃雯詮釋“慾望與救贖”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在莎士比亞故居的莎翁塑像前,我曾發下誓言,用後半生完成從小說家到劇作家的轉型。”莫言說。

1月11日,由央華戲劇製作、莫言編劇的《鱷魚》舞台創作發布會在京舉行。該劇由央華戲劇藝術總監王可然執導,趙文瑄、張凱麗、鄧萃雯、么紅、白凱南等演員主演,融合了富於想象力的戲劇衝突設計與“莫言式魔幻”,展現了在慾望中沉淪與自我救贖的複雜心理。

主創陣容彙集多位知名演員,左起:張凱麗、鄧萃雯、趙文瑄。主辦方供圖

話劇《鱷魚》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創作的首部原創魔幻色彩話劇劇本,構思十餘年創作而成。故事圍繞主人公單無憚在生日派對上收到的賀禮“鱷魚”展開,通過一條無限生長的會說話的鱷魚,挖掘了人性深處的秘密,深刻探討了“慾望”這一主題。

莫言創作話劇《鱷魚》。主辦方供圖

莫言:

人的慾望就像鱷魚一樣

“我從小就是忠實的話劇‘發燒友’,通過各種機會看到很多戲劇、戲曲作品,甚至也曾‘粉墨登場’演過一些小角色,留下了深刻的戲劇舞台記憶。因此,我覺得我應該寫幾部戲劇作品,從而報答戲劇對文學的哺育之恩。”莫言在會上說。

對於命名《鱷魚》的含義,莫言表示,人的慾望就像鱷魚一樣,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和營養,便會快速生長。在本劇中,決定鱷魚生長快慢的是養它的柜子,對於人來說,是他掌握權力的大小與制度對權力的限制程度。

導演王可然表示,《鱷魚》是他二十多年戲劇從業經歷中極難碰到的好劇本,具有複雜而精妙的“行動性”。“每個角色心裡都在追着這個‘光’,所有救贖沒有這個‘光’便不可能存在。”

“這是一部集傳統和現代於一體,集悲劇和喜劇於一體,集莊嚴與詼諧於一體,集現實與魔幻於一體的作品,它貫通了從莎士比亞的偉大戲劇傳統一直到奧尼爾現代主義戲劇的表現方式。在人性的複雜性方面,開創了新文學以來最具複雜意味的戲劇人物。”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說 。

話劇《鱷魚》舞台創作發布會。主辦方供圖

匯聚多位藝術家

張凱麗趙文瑄鄧萃雯參演

為了更好地打造這部年度大戲,主創陣容彙集了多位知名演員。在劇中飾演男主角“單無憚”的中國台灣演員趙文瑄表示,這個角色跟劇中每個人都有交集,他跟不同人的態度有着差距,可以多元表現人物的複雜性。

“我覺得我所飾演的這個角色很有天賦、才華與志氣,但他沒有經得起誘惑,最後被慾望反噬。”已過花甲之年的趙文瑄說,“我現在這個年紀來演這個戲,我覺得我是能夠體會的。”

“從藝四十年曾遇到很多次挑戰,但這次的挑戰非比尋常,天才的莫言老師把這部《鱷魚》寫得實在是太精彩了!”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凱麗在劇中飾演“巧玲”。在她看來,作為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鱷魚》既荒誕又真實、既幽默又諷刺、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世界視野。

莫言與張凱麗。主辦方供圖

張凱麗曾在《人民的名義》《人世間》等作品中飾演官員妻子。她坦言,這次的市長夫人“巧玲”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非常飽滿生動的人物。她與市長、“瘦馬”之間精彩對話,讓人拍手稱讚。“我會用全部精力,用心、真誠地去創作,和大家一起奉獻一部好的作品。”

中國香港演員鄧萃雯在劇中飾演“瘦馬”一角,她表示,“令我非常期待的是,這個角色有着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莫言先生賦予了每句台詞很多意義。我希望每天在排戲的時候都感受到‘瘦馬’的愛恨情仇,與導演一起來尋找角色真正的模樣。”

反派作為主角打破預設

將帶給觀眾審美衝擊力

在《鱷魚》中,鱷魚是貪念的隱喻,也是慾望的象徵。劇中的單無憚出身寒門,可隨着地位和權力增長,慾望逐漸膨脹,生活標準已不能滿足貪婪的心。於是,他開始被慾望束縛和控制,被貪念不斷吞噬,直至葬身慾望之中。

談及創作的初衷,莫言認為跟自己的經歷有不少關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從部隊轉業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所屬的《檢察日報》工作,主要負責編寫以檢察官為主人公的電視劇,同時也參加一些報社舉辦的文學筆會,客觀地說為培養檢察系統的業餘作者發揮了些微作用。”

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陳軍說,《鱷魚》的劇本有豐富的人學價值,飽含救贖、懺悔與援助。莫言的戲劇保留了他的小說美學的特點、優長、經驗和智慧,很期待他的小說和戲劇能雙峰並峙。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子表示,《鱷魚》以反派人物作為主角,在同類題材話劇中寥寥無幾。作品探討了人性深度,深描了人性中複雜的灰色,打破了觀眾對反面人物的“預設”,同時帶給觀眾新鮮感、差異感和審美衝擊力。

據悉,該劇將於5月3日在蘇州灣大劇院首演並展開全國巡演,並於8月30日至9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