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賀歲片!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電影

猶記得2020年的平遙影展,電影《煙火人間》作為一部另類的開幕片,在平遙電影宮的露天站台首映。對當時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無疑是超前的,以至於映後有不少“這不就是短視頻合集嗎”之類的負面評價。(文末福利)

類似這樣的質疑聲,在如今已成影史經典案例的“全民眾創電影”《浮生一日》問世之初也曾不絕於耳,但時間終究會慢慢證明其價值。

何況對於當下而言,電影《煙火人間》便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大膽嘗試。甚至還有影迷忍不住感嘆,終於等到“我們自己的《浮生一日》”。

想必,這也是賈樟柯導演為何會將這部電影作為平遙開幕片的重要緣由。他曾說:“第一次看到《煙火人間》,就讓我注意到了它的‘當代性’,這個影片本身是非常具有當代性的實驗意義的,它代表着新的表達方法和生活方法。”

衣食住行皆煙火,喜怒哀樂夢人間。時隔三年,我們終於如願等到《煙火人間》正式登陸國內大銀幕。

經歷過疫情後的我們,對這部電影也有了全新的感悟。我們愈發相信,影片中所呈現的,是真正源自這個時代的“更多聲音被傳達”、“更多個體被看見”的力量。

所謂“國內首部豎屏電影”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直到我們走進影院才能感受到,當509位像你我一樣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影像,如浪潮般匯聚在面前,我們終於不再迫切渴望影像奇觀,而是更多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勞動人民帶給我們的情感濃度,如此真實動人,充滿熱騰騰的煙火氣。

影片《煙火人間》主創團隊清影工作室,在影像製作、傳播和研究領域有着多年深耕的經驗。當年的爆款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便是出自該團隊之手。此外,還有《喜馬拉雅天梯》《大學》《大河唱》等高口碑紀錄佳作,以及疫情期間全網刷屏的共創紀錄短片《手機里的武漢新年》。

在歷史、教育、人文領域都曾涉足過的清影工作室,還能如何創新,將紀錄片的定義擴展到一個意料之外的廣度?在這部新作《煙火人間》里,我們找到了答案。

相比以往的創作模式,影片《煙火人間》採用獨到新穎的製作手法,第一次讓普通人成為電影的創作者和主角,將他們鏡頭下的真實生活搬上大銀幕,使其比常規劇情片更具有體察國人生活日常的細節感與貼近感。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3年,“精神內耗”已然成為網友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沉湎於一成不變的現實環境,抑或毫無意義地為生計奔波,很多人都陷入到焦慮情緒的漩渦之中。

所幸還有《煙火人間》這樣的電影,從海量用戶自行拍攝的視頻素材中,截選出509個片段,照見來自不同年齡、不同籍貫、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尋常百姓的種種面貌,既富有生趣,同時也讓我們深思起生活的無數可能。

觀影過程中,我們會對一些熟悉面孔的登場會心一笑。比如知名搞笑博主手工耿,曾因其大開的腦洞、“變廢為寶”的精湛手藝,以及諸多“無用”發明給網友們帶來了歡樂。

影片中,手工耿遇到一個小小的煩惱。他那頭極具標誌性的長髮,是年邁的奶奶怎麼也不能理解的髮型,總想找機會給他梳頭。然而,作為向來不修邊幅的八尺大漢,他的頭髮非常毛糙,奶奶很難梳得服帖平整。

為滿足奶奶的這個愛好,手工耿特意尋來一把舊菜刀,磨掉刀刃,剪出梳齒,為奶奶做了一柄很趁手的法寶,既能夠梳通頭髮,又能夠鍛煉身體。祖孫兩人在鏡頭前操着鄉音的有趣互動,如此質樸而幽默。

諸如手工耿這樣身體力行、認真生活的普通人影像,共同編織成《煙火人間》中熱辣滾燙的眾生相。

他們平凡地過着每一天,不曾經天緯地,卻用雙手一磚一瓦地為美好的未來奮鬥着。獵奇和歡笑之餘,我們收穫的是深沉的感動;面對未知的明天,我們心中也更多了一份希望。

在我們陸上觀影團的活動現場,有位觀眾的發言讓我們很受觸動。她說,常年生活在北京的自己,總覺得身邊的鋼筋混凝土如此冰冷;以前很希望來大城市,但當真的在大城市生活時,卻又覺得與這個地方跟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在看《煙火人間》的過程中,她突然覺得身邊的這些事物有了鮮活的血肉。這些血肉也許它們本身就具有,只是我們走得太快,根本無暇駐足觀看它們。但生活中總有人能夠看得到,這就是短視頻存在的必要性與魅力所在。

而《煙火人間》正是將這些未來可能會失傳的短視頻,巧妙地匯聚成一部具有紀錄性質的電影。在許多年後仍能被人們看到,無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比如,在建築工地高高的施工台上,一個女生也可以戴着安全帽,用熱情洋溢的聲音歌唱着:“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或許,你早已習慣短視頻鋪天蓋地的庸庸日常,但當終於有這樣一部電影,如田野調查般將我們的生活鄭重地呈現在銀幕上,那種命運共振的衝擊力,還是會讓我們驚嘆不已。

影片《煙火人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用任何的雕琢與修飾,就是那麼自然而然地將我們身邊的美好真真切切地呈現出來。讓觀眾們感知到,原來這份美好並不僅僅是影像營造出來的,而是就在我們身邊。

除了美好之外,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一些平時無從得見的真實。影片中有個比較長的段落,是展現紡織工廠女工們的生活。這一段的處理很巧妙,以平實的視聽語言,讓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女工們日復一日枯燥的工作日常。

可見,紀錄電影不僅僅要體現觀賞性,更要讓觀眾觸摸到生活的“肌理”,只有真正觸碰到這一層,我們才會有真實的心理反應與回饋。

就像孫虹導演說的:“作為紀錄片人,呈現真實中國的一個切面,關注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如何在迅速變遷的時代洪流中安身立命,是我們創作的初衷。”

影片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致每一個平凡但發光的你!在我心目中,這部與眾不同的賀歲片,無疑是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電影,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