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我們這樣走過

近日,《中華志願者》雜誌

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題為

《牢記囑託,砥礪奮進 

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

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署名文章

文章總結了華中農業大學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

將“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

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回信,肯定他們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勉勵廣大青年積極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十年來,華中農業大學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將“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突出價值引領  把牢辦學方向

學校黨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內化為全體華農人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精神基因,引導師生牢記殷殷囑託,矢志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為中華復興而讀書。

2023年12月5日,華中農業大學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本禹志願服務隊”重要回信精神主題展現場

以回信精神為指引,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持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堅持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高質量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修訂黨委全委會、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等議事規則,形成“每周一調度、每月一例會(二級黨組織書記、院長工作例會)、半年一督查、全年述職考評”的黨建工作機制。

全面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將學習貫徹重要回信精神作為師生理論武裝和思想引領的重要內容,創新性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讀精講”,院士領銜組建宣講團,累計開展集體備課、專題研究和點單式宣講1000餘場次,在知情意行、學思踐悟中堅定師生信仰信念信心。

創新實施“黨建質量源頭提升工程”。着力涵育思想源頭、激活組織源頭、強健隊伍源頭,選聘1317名“紅色導師”結對聯繫9747名本科生、4796名研究生,推動百個教工支部創優爭先、千名教師黨員領航育人、萬名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學校1個支部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獲批全國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項目11個,每年超過85%的學生申請入黨。

2023年6月,動科動醫學院在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為畢業生上“最後一堂黨課”

2019年9月,原創音樂舞蹈人體雕塑《紅旗頌》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以回信精神為指引,持續推動改革創新。將回信精神全面融入發展規劃。把重要回信精神作為學校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學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雙一流”學科建設規劃等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引,將回信精神貫徹落實情況納入巡視整改和校內巡察的重要內容。學校5個學科兩次進入“雙一流”建設學科,學校連續兩次榮膺全國文明校園。

以回信精神統領學校改革發展。突出育人導向、價值導向,統籌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牽引推進育人方式、科研範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深入開展管理與服務機構改革,按照“一類事項歸口一個部門由一套人員負責”,重新設置機構、配置職能,推動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踐行回信精神深化人才隊伍建設。按照“高端引領、前瞻布局、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思路,精準引才、精心育才,建設一支滿足一流大學發展需要的政治素質過硬、師德師風優良、創新能力突出、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師隊伍。學校2人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數十人入選各類國家人才項目。

5平方公里山水校園攬勝,華中農業大學連續兩次榮膺全國文明校園

2023年12月,華中農業大學召開弘揚教育家科學家精神座談會,圖為校黨委書記高翅、校長李召虎向六位院士獻花

以回信精神為指引,着力培育時代新人。樹立新時代育人理念。制訂實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動計劃,舉辦“三全育人”理論研討會、“五育融通、師生融樂”教育思想大討論,修訂本研人才培養方案,印發耕讀教育、美育、體育和勞育實施方案,成立智慧農業書院、獅山書院和產科教融合創新教育基地——襄陽書院,着力培育一流創新創業人才。

構建新時代育人體系。制定學校“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實施方案,高質量完成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和湖北省“環境思政”改革示範點建設,建成薈園“一站式”學生示範社區。實施思政課創優與課程思政示範創建,開設《耕讀中國》《綠色中國》等思政選修課,成立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並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全國高校共計15所),以“三進三入”實現強信念、強學業、強本領。

創新新時代育人載體。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立學校文化建設委員會和文化建設辦公室實體機構,建立“獅山文谷”育人資源聚集和空間利用新機制,堅守育人品性、學術品貌和文化品位,推動校園文化活動向品質型、參與型、涵育型和常態型轉變,精心策劃組織畢業季、迎新季、獅山讀書節、獅山藝術節、獅山歡樂節等“兩季三節”校園文化活動,每年開展全球閱讀接力、“紅岩”大型文學藝術與情境式文獻展、“青年科學家面對面”等師生融樂活動近500場次,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設置“入學宣誓”“畢業鼓勵”等環節,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唱響 “為中華復興而讀書”的時代強音。

2021年5月,原創文學藝術與情境式文獻展“紅岩”現場

2023年12月31日,獅山歡樂節跨年狂歡現場

堅持守正創新 弘揚志願精神
學校黨委積極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將習近平總書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殷殷囑託作為全體華農人的行動指南和實踐遵循,引導師生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2023年6月,畢業典禮,“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十年堅守構建新時代志願工作體系。制度化建設增強志願服務覆蓋面。以“本禹志願服務隊”為抓手,創新志願服務組織模式,校內創建21支本禹志願服務特色分隊、400個本禹志願服務小組並實行動態管理,在團支部設立“公益委員”,將志願服務寫入人才培養方案並要求每名學生修滿1個志願服務學分方能畢業,學校新生志願者註冊率連年達100%。
項目化運作提升志願服務專業性。開展志願服務項目扶持立項,建設“‘綠之夢’青少年自然教育”等志願服務項目20餘項,探索“互聯網+教育”志願服務,從在線授課到依託專業開展在線科普,建立校企地聯動機制,搭建“高校+企業+政府+地方學校”的“愛心橋”模式,學校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8項、銀獎9項。
示範性帶動提升志願服務影響力。以點帶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十年來,學校本禹志願服務隊獲評“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中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示範單位”第八屆至第十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等多項榮譽,示範帶動全省各市州、高校、大型企事業單位以及各類社會青年志願公益組織共500餘支團隊參與“本禹志願服務隊”創建活動,形成志願服務合力,為社會志願服務活動發展持續貢獻青年力量。

本禹志願服務隊分隊綠色協會志願者帶領走進自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十年探索書寫新時代青春故事,薪火相傳助力教育振興。自2003年以來,共計211名志願者接力前往烏蒙山區、武陵山區,開展愛心支教、改善基礎設施,服務鄉村教育,推動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更新教育理念的教育內容轉變,由知識講授到五育融通教育方法轉變。由“輸血”變“造血”,連續15年開展“鄉村教師來漢培訓”和“留守兒童城市體驗行”活動,幫助500餘名鄉村骨幹教師提升教學業務水平,帶領130多名留守兒童走出山區,開闊眼界視野。
“共同締造”共建美好家園。主動參與現代化社區治理,探索實施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雙站長”制,聯合社區志願服務隊採取“社區+結對+接力”的服務模式,在調研社區居民需求基礎上精心設計服務項目,與50餘個社區建立長期關係,常態開展食品知識科普、家庭園藝栽培、孤寡老人陪伴等各類“菜單式”志願服務,助力美好社區建設。
耕讀同行參與生態文明治理。圍繞環境保護主題,連續14年舉辦“綠色長征營”,組織開展“守護一江碧水”“清流計劃”等專項行動,累計40餘支實踐團隊450餘名志願者在長江沿線開展水質監測、垃圾清理、環保宣傳、科技支農等活動,足跡覆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2個省,吸引70餘所國內高校志願者共同參與共同守護“綠水青山”。

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在烏蒙山區和武陵山區接力支教
十年傳承弘揚新時代志願精神。深化以“本禹精神”為核心的志願文化傳播。原創以“本禹志願服務隊”愛心接力故事為原型的話劇《牽掛》,通過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志願者的青春故事引領青年成長,讓志願精神在青年學生成長中持續發揮影響力。《牽掛》至今演員傳承至第十一代,累計直接參演者超500餘人,先後在全國公演70餘場,觀看人數超過 6萬人次,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特等獎,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選樹以“本禹和本禹們”為標杆的一批紮根基層奉獻的志願典型。出版《有一種青春叫奉獻——本禹和“本禹們”的愛心接力》,培育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願服務先進個人”“湖北省西部計劃優秀典型人物”等一批在青年中具有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典型,湧現出“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等一批紮根祖國基層一線、服務西部和邊疆地區的先進典型。
面向國際志願舞台展示中國青年形象。2013年以來,多位志願者受邀參加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大會、國際青年與氣候變化峰會等國際會議,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期間選派260名志願者赴軍運村承擔志願服務工作,獲得“流動紅旗高校”稱號、103名志願者獲評“優秀賽會志願者”,志願者代表入選“中國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劃——服務聯合國機構項目”。

2022年秋季,《牽掛》劇社十代演員合影

聚焦“國之大者” 失志強農興農
學校黨委始終堅持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轉化為全體華農人的行動自覺,引導師生奮力爭當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和事業闖將。

2020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召開“鄉村振興荊楚行”新聞發布會

以“頂天”的追求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凝練學科方向。集中力量加快“雙一流”學科建設,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特色學科,聚焦“四個面向”着力發展生物醫學與健康、信息科技與智慧農業、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等新興交叉學科。十年間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1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43項,位居全國農業高校前列。
承擔重大任務。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打造國家戰略科技核心力量,實現全國重點實驗室“1標杆1重組1新增”。組建洪山實驗室,獲批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動物育種與健康養殖前沿科學中心,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351項、獲批經費14.2億元。產出一流成果。
十年間,學校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綠色超級稻入選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累計克隆400多個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產量、品質和抗性的重要基因,位居全球前茅,培育出國際首例雄性不育胞質雜種和首個兼抗青枯病黃化曲葉病毒病的大果番茄品種。在nature、science、cell等刊物發表sci論文6783篇,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國家級科技創新成果獎近20項,2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激揚夢想 追求卓越”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三十周年慶典晚會現場,張啟發院士與傅廷棟院士共同切開30周年慶典蛋糕

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組建為鄉村振興助力

以“立地”的貢獻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對口幫扶脫貧攻堅。以4位院士、55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和439名科技特派員為主體的千餘名教師,長期活躍在對口支援建始縣的第一線,打造了“六個一”定點幫扶工作模式,培育出魔芋、獼猴桃和山地蔬菜等5個過億元產業,累計帶動17061戶68561人脫貧。1人入選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經驗做法4次入選教育部典型案例,作為高校唯一代表在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情系沃野振興鄉村。在全國率先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設立襄陽現代農業研究院、神農架科技創新中心、熱帶農業國際研究中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荊楚行”。與大北農集團、先正達集團、廣西揚翔、海大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傅廷棟、張啟發、鄧秀新、陳煥春等院士領銜,5000餘名師生奔赴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將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新動能,近300篇咨政報告獲得省部級及以上批示和採納。頭雁培優示範引領。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分類開設人才培訓班500餘場次,累計培訓各類農業農村發展管理人才、基層農技人員5萬餘人次,助力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活躍在鄉村振興主戰場。

2018年5月,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建始聽取蔡禮鴻關於助力果農脫貧致富的彙報

以“全球”的視野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學術交流與文明傳播。制定學校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實施方案,召開第30屆國際擬南芥大會、第11屆界面與污染國際會議、2022年世界青年獸醫大會等線上線下國際會議100餘場次,有效拓展了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穩定全面深度合作,在學術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鑒中傳播華農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主辦“一帶一路”中巴農業論壇,召開“一帶一路”南南合作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年會,舉辦中法非三方園藝科技創新論壇。發揮學科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及文化融通加入“中巴經濟走廊大學聯盟”,成立“中巴園藝研究與示範中心”。
積极參与全球治理。成立學校國際諮詢委員會,牽頭成立全球糧食安全青年科學家聯盟,參與9個國際聯盟建設,致力於搭建國際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橋樑,回答農食系統優化轉型的時代問題,組織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綠色營養水稻與人類健康、可持續農業發展等研討會等,為全球熱點問題科學決策、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持。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教授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校長arthur mol教授共植友誼樹

2022年,華中農大舉行國際諮詢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

華中農業大學與奧本大學(上圖)、梅西大學(下圖)等國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

下一步,學校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重要回信精神,牢記囑託,砥礪奮進,努力做到守正創新擔使命、踔厲奮發建一流,全面推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加快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 | 《中華志願者》雜誌2023年第12期

文 | 李召虎

圖 | 華中農業大學新聞中心圖庫‍‍‍‍‍

編輯 | 晏華華

校對 | 蔣朝常 匡敏 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