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華版話劇《如夢之夢》:若夢非夢,一朝入夢,不願醒來

2024年又是一個魔幻開局,不知道這個世界會走向何方,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世人為了那碎銀幾兩在奔波忙碌,至於愛情,這個詞語大概已經淪為過往時代留下的夢。

2024年1月6日,周末專門驅車兩百多公里去杭州臨平大劇院奔赴一場話劇,一場時長7個多小時的話劇,一場跨越時空的《如夢之夢》。

一、背景介紹

《如夢之夢》這部話劇相信喜歡話劇的人都聽說過,可能很多人還看了不止一遍。

從百科來看,《如夢之夢》這部話劇的世界首演似乎是在2000年的時候。

其實《如夢之夢》的世界首演是在2000年2月23日和24日,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戲劇系製作和演出,不過這個版本只有三個半小時,而且全部由英語演出。

2000年5月18日和19日,才有寶島藝術大學全本首演,這個版本總計時長有8小時。

這次看的是央華版《如夢之夢》,這個版本是2013由著名製作人王可然規劃製作下誕生的,編劇和導演還是賴聲川,這個版本大約七個半小時,相比最初的八小時版本進行了一定縮減。

二、《如夢之夢》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莊子夢蝶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如夢之夢》借用一個病人的臨終之前的故事,隨着病人的回憶,將故事徐徐展開,在病人的故事裡,好似做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夢。在這場夢裡,有台北,有上海,有巴黎,有30年代,有伯爵,有王德寶,有顧香蘭。飛吧,這裡有向自由的鳥,歷經無數苦難的顧香蘭,最後還是放下了,“你放心,我會活的好好的!”。

從故事架構來說,劇情是環形的,由病人講述故事。故事中的病人為了解開自己人生的謎,開啟了旅程,這個旅程中觸及到了另一個夢,穿過了顧香蘭的夢,病人才明了自己的謎,“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那些充滿神秘的量子隧穿才擊中了臨終的病人。

故事並不是關鍵,關鍵是當觀眾沉浸式的觀劇之後,都無法避免對人生、生死、愛情都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那為什麼這部話劇會引導觀眾呢?這就不得不說起《如夢之夢》的藝術形式。

三、蓮花座

一場《如夢之夢》,為什麼蓮花座才能滿足這場話劇的奔赴?

對於傳統話劇,《如夢之夢》對傳統的舞台結構做了重新創新。在《如夢之夢》中,有着有別於傳統的觀眾在舞台對面的蓮花座,這些座位就在舞台中間,與整劇搭配的三層樓的環形舞台,有了密切配合,如果從舞台上方觀察,這個布置有點類似環形,這種設計本身就是把這個話劇的底層哲學思考在舞台形式上體現出來了。

對於觀眾來說,在蓮花座中,觀眾與演員最近只有一個身位,這個近距離對以前的舞台設計的突破,也因此,觀眾能感受更多演員演繹帶來的心靈感受。

作為蓮花座的觀眾,你能看到五號病人那眼角划過的一滴淚水,你可以聞到十里洋場的女演員的香味,彷彿置身於這樣的煙花之地,你能細細觀察張瀚的那些眉頭微表情,你能清晰地聽到那些細微的聲音。

這種特別的舞台設計,使得觀眾也隨着故事,經歷了那一場場的如夢之夢。

所以,如果有條件,有機會,一定要試試《如夢之夢》的蓮花座位,相信這個選擇絕對會帶給你完全不同的觀劇體驗。

上半場張翰飾演的五號病人為主,下半場許晴飾演的顧香蘭的演繹為主。

賴聲川說,他給出的不是觀眾逃避現實的機會,而是觀眾直接面對現實的機會,從而在看完過後能有內在的思考。

坐在蓮花座中,跟着賴聲川導演,跟着演員,從下午到午夜,這樣的7個多個小時,這樣花費不菲的“似夢非夢”,出來後仰望星空,久久不願睡去。

要感謝賴聲川導演對舞台的設計,蓮花池的座位不僅僅是距離更近一點,而是在更近一點的情況,宛若置身畫中,而非僅僅只是觀畫之人。這種沉浸式的觀感是多方面的,來自諾曼底湖面的海洋氣味,燈光、煙霧都讓人感同身受,透過湖面的波光,看見對岸的反射,演員的各種站位,層次鋪開,都給觀眾完全不同的觀劇體驗。

作者:梅洛哥,入骨影評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