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倩文秒變“迷妹”,《詠春》香港持續升溫“收割”全年齡段觀眾

1月6日,舞劇《詠春》香港首演第三日。這天下午、晚上《詠春》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均設有演出場次。時值周末,前來“刷劇”的觀眾數量較前兩日有增無減,現場人頭涌動、人流如織,人氣之旺,可見一斑。

1月6日晚,記者碰巧遇到看完舞劇《詠春》的歌星葉倩文,她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都看傻了!”她向記者表示。

葉倩文和《詠春》演員們合照。圖片由演職團隊提供

葉倩文說:“看《詠春》時能感受到演員們的精神、體力和愛心。這樣困難的表演,每天都要演,沒有愛肯定堅持不下去,沒有100分的精神也都演不下去。演員全場都很興奮,我對他們非常佩服和尊重,表演很專業,導演也很年輕。很有福氣看到這個表演,希望能再多看幾次。”

記者了解到,受1月4日、5日《詠春》香港演出大眾媒體報道以及社交媒體平台“口碑發酵”的影響,周末前來購票、觀演的香港市民更多了。1月5日晚,香港市民劉女士攜丈夫以及2個小朋友,舉家出動,前來觀看《詠春》。劉女士告訴記者,“看到許多媒體都在推薦。詠春在香港可謂家喻戶曉。新年想帶小朋友感受下。”

等待入場的觀眾參觀位於香港演藝學院二樓的“詠春巷”。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攝

在香港,詠春拳的印記比比皆是。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位於尖沙咀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雕像。李小龍是葉問的弟子。李小龍幼年拜葉問習詠春拳術,之後前往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美國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武術。其間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擊精華,創截拳道。

在東西方文化匯聚交融的香港,詠春被運用在電影、電視劇等流行文化作品,產生了享譽全球的武術電影明星李小龍、《精武門》《猛龍過江》等經典之作。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攝

1月6日下午,記者在李小龍雕像處進行了隨機採訪。來自德國的遊客萊恩與他的小夥伴正在李小龍雕像前比劃、擺拍。他告訴記者,自己是李小龍的粉絲,此次來香港遊玩,最重要的行程就是“打卡李小龍的香港足跡”。萊恩還告訴記者,他已經購買了1月7日《詠春》演出的門票。“我知道李小龍曾經跟隨葉問學習詠春。舞劇《詠春》口碑超贊,迫不及待想去看。”

在香港星光大道李小龍銅像前,不論香港市民還是遊客,都擺出招牌動作合影留念。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攝

1月4日,舞劇《詠春》香港首演之首場演出就得到了香港“武林人士”的高度肯定。香港武術隊主教練張立功評價說:“我覺得很震撼。我從中看到了一股正氣,看到了武術人對家庭、社會、國家的擔當。我覺得社會就需要這股正氣。”張立功同時點贊《詠春》的演員們“拳打得非常好”,“舞蹈與武術結合,剛柔並濟,既有力量又有美感,這對推廣詠春、推廣武術、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大有裨益。”香港詠春體育會前主席陸地亦表示,“看完更有信心了。不僅我們喜歡,年輕人也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以創新的載體、形式,走向更遠的地方,走向全世界。”

記者注意到,《詠春》香港“熱舞”吸引了大量香港年輕人前來觀演。1月6日,走進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的觀眾就以年輕人為主,其中還包括不少外國年輕人。“我特別喜歡這部劇的舞蹈。剛勁有力又不失柔美。”香港市民、大學生馬小姐說,“我會感覺演員身上有一股氣、一股力量,這股力量讓我感覺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葉問長子葉準的弟子、電影《葉問前傳》出品人洗國林大讚舞劇《葉問》不簡單。“舞劇不同於電影,電影可以ng(重拍),但舞劇卻不可以出錯,演員每個動作及走位都要非常準確。” 洗國林說。他同時稱讚《詠春》用新穎的方法推廣中華武術,編導沒有採用傳統“硬橋硬馬”的表達方式,而是將武術融入舞蹈,以優美的舞姿演繹,讓年輕人感覺武術並不“老土”,願意親近。記者觀察到,《詠春》在港演出這幾日,每晚演出結束後都有年輕觀眾在sd(舞台出口)處守候,等待演員出現。與此同時,香港演出大獲成功也帶旺了深圳演出場次。據悉,1月12日至14日,《詠春》在深圳大劇院的演出門票也幾近售罄。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文 耿超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