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曲學術品味卓然不凡,鋼琴家周善祥演繹“鋼琴五百年”

“通過對作曲家、曲目和歷史的研究,把自己的想象力,變成我們現在聽起來覺得很美、很有想象力、很有趣的音樂,這是我作為演奏家的夢想。我希望與聽眾們一起感受音樂中的風景。”1月6-8日,華裔青年鋼琴家周善祥將攜70餘首經典曲目,全背譜在上海開啟三天五場“音樂馬拉松”,如同美術館中的“時空之旅”一般,帶領樂迷遊歷“鋼琴五百年”。

周善祥在音樂、自然科學、數學乃至遊戲開發上均有建樹;他憑藉極強的領悟力和專註力,成為具有辨識度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從不參加國際大賽,只彈自己最感興趣的作品。多年前,周善祥買下一座法國的教堂,不僅在其中居住、與朋友聚會,也開音樂會,與音樂對話。而他與音樂對話的方式堪稱“考古”——大量閱讀樂譜和文獻,嘗試與作曲家完成跨時空的對話,同時也在演奏中注入自己的理解。

“現代鋼琴是一種用來演奏原本並不為它準備的音樂作品的樂器。無論是巴赫、莫扎特、舒伯特、貝多芬,甚至李斯特的鍵盤樂作品,它們都不是為現代鋼琴創作的。” 在周善祥看來,音樂演奏應當“自然地傳達作曲家的原意,並與聽眾的情感產生共鳴”。他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詞來描述在現代鋼琴上演繹這些古老的作品——“翻譯”。

“演繹作品的過程,就是一個翻譯的過程。”為何能將數量眾多的鋼琴曲目背下來?周善祥告訴記者,在他的腦海中有充滿數字的音樂密碼。“比如我們拿到一張卡片代表幾個數字,那麼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名詞,比如——我在上海煮飯,就可以構成一個故事。同樣,不同鋼琴曲中的段落,也在我的腦海中構成了不同的音樂密碼,所以譜子就可以印在腦中了。”

在周善祥看來,音樂里也有很多“數學”。“比如音符與音符的關係,耳朵又是如何聽到這些音樂的,大腦又如何分析和判斷這些音樂,從音符與音符構成的關係里獲得更深的意義,獲得美的享受——這些都可以統稱為數學,當然也關乎神經科學。”他認為,數學和音樂都是非常需要創造力的領域,“我現在也在研究ai創作與音樂的關係,以及會對音樂產生的影響”。

此次獻演滬上的“鋼琴五百年”,源自周善祥應奧地利古城林茨邀請而策劃的五場獨奏系列音樂會,此前已在奧地利林茨、德國魯爾鋼琴音樂節和日本東京上演。“鋼琴五百年”所選曲目創作時間橫跨五個世紀,選取了從1520至2020年500年間,周善祥認為最值得聆聽、也最為喜愛的大師之作。音樂會將每一百年分為一個主題,包括“黃金時代”“對比”“心智的啟蒙”“願景”“多元”五個部分。

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楊燕迪認為,這五場音樂會的選曲學術品味卓然不凡。其中,不僅收錄了聽眾熟悉的音樂大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也將視野放至更廣闊的天地,將目光看向16、17世紀約翰·布爾、托馬斯·塔利斯,20世紀的喬治·格什溫、喬治·里蓋蒂、武滿徹,以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當下。通過這個系列,周善祥將挖掘和演繹那些極少在20世紀之後演奏、兼具審美與歷史價值的重要作品,展現18、19世紀鍵盤音樂核心曲目外不被大眾了解的滄海遺珠,以其獨特的曲目組合方式,串聯起鍵盤樂史不同時期的分野,向聽眾展示出一個更為立體、豐富多彩的鋼琴音樂世界。

20世紀是一個難以被歸類的時代,或許沒有其他詞彙比“多元文化”更適合用來命名最後一場音樂會。來自俄羅斯的拉赫瑪尼諾夫,出生於立陶宛的美國人戈多夫斯基,美國作曲家格什溫,英國作曲家索拉布伊,匈牙利作曲家裡蓋蒂,愛沙尼亞作曲家阿爾沃·帕特,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和出生於中國台灣、生活在法國的周善祥自己,各自展現了世界各國音樂的傳統與先鋒,也各自自成一派。從20世紀開始直至當代,音樂的表達開始走向個人化、個性化的表達與詮釋。不變的是,他們所凝聚的藝術價值。

在第五場音樂會中,周善祥將奏響自己創作的《國畫練習曲》。擁有多元文化成長背景的周善祥,每次來到亞洲巡演,都不會錯過當地的美術館。“我特別喜歡看中國古代的繪畫,特別喜歡鄭波橋筆下的墨竹與荷花。我也還記得幾年前來上海大劇院演出的間隙,前往對面的上海博物館參觀,恰好看到了當時正在展出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善祥對記者說,在作曲時他的腦海里也會浮現出很或具體或抽象的畫面,“不只是看到的風景,還有很多藝術家的意念,這是中國國畫給我的靈感”。

  作者:姜方

文:姜方圖:演出方編輯:王彥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