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演一個“人”給觀眾看

《三大隊》海報

秦昊飾演程兵

本報記者 周 洋

“從人的共通性來看,其實每個人都是程兵。”秦昊主演的電視劇《三大隊》4日收官,程兵的追兇之路終於落幕。《三大隊》根據作者深藍文學作品《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改編,講述程兵(秦昊飾)因一次審訊意外入獄服刑10年,出獄後與三大隊的兄弟繼續追兇……這是秦昊繼《無證之罪》(2017年)中的嚴良之後第二次飾演警察。多年過去,如今45歲的秦昊對警察這一職業的詮釋有了變化,沒變的則是他對自己作為演員的追求。對於如何詮釋不同角色,秦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強調最多的就是“生活”和“人”:向內對自己索求,通過對“生活”的認知增加創作熱情;向外與觀眾共情,演好真正的“人”。

每個人都是程兵

環球時報:能否用一個詞概括《三大隊》中程兵這個人物?

秦昊:一個字來形容——他是個“人”。從劇本創作開始,最難的就是怎麼讓他更人性化。作者深藍當警察時,比他年長的一名警官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和人物,他由此寫了一篇幾千字的紀實文學。其實我們到基層跟一些刑警聊到這個劇本時,很多人覺得追兇十幾年不可思議,這種不理解也提醒我們,如何能讓觀眾理解、共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程兵更人性化,從生活化的角度讓觀眾相信他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個人,他的追兇不只是靠一句話、一個信念。在追兇過程中,他也有信仰崩塌的時候,跟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

環球時報:最終選擇接下這個角色,最打動您的是哪一點?

秦昊:這個作品不只是講一個案件,它講的是時代變遷下的人物命運,這是我喜歡的。我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一個追兇的程兵。從“人”的共通性來看,其實每個人都是程兵,只不過我們在不同的工作領域,遇到不同的困難,有着不同的堅持,在生活中掙扎着前行,這也是我們想表達的東西。

環球時報:具體拍攝時,這個角色難在哪裡?

秦昊:這是我第二次演警察。我第一次演警察是《無證之罪》。如果現在讓我演警察嚴良肯定會有變化,畢竟人生閱歷、對生活的理解、對刑警這個行業的認知都不一樣。如今再演警察,這一次我們跟很多刑警深聊,進一步了解這個行業以及他們身邊的人和事。

其實拍攝時會有很多臨場“現掛”的情緒。比如有一場戲,劇本中寫我出獄後見到老局長,他說,“程兵你是個好警察”,然後我行個禮離開。但當我真正沉浸在這個人物的情緒里,特別是走戲聽到“好警察”這句,我當時就綳不住了,趕緊把臉轉了過去——這個動作是劇本中沒有的,也是那一刻真實的情感流露。後來我跟導演說,實拍時我轉身你就跟着我走……這種“現掛”在這個戲中特別多,很多東西不需要特意設計。如果能在現場感動我,我深信也會感動觀眾。

優秀的作品源自生活

環球時報:《漫長的季節》是去年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劇集,《三大隊》近期也創下愛奇藝迷霧劇場熱度新紀錄。您在拍攝這兩部作品時有何不同的感受?

秦昊:《漫長的季節》那個角色天天插科打諢,相對來說沒那麼心累。從拍攝時間等客觀條件來看,《三大隊》是用最極致的條件來做好一個東西,挑戰更大。我從來不看自己拍的成片,拍戲時也沒有看一眼監視器的習慣。我覺得拍好一部戲以後,應該把最後一項工作留給觀眾,觀眾的反饋才是一部作品真正的結束。

環球時報:有看到觀眾對《三大隊》的反饋嗎?

秦昊:有。我想表達的一些東西觀眾都有感受到,我就是想演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臉譜化的那種。大家有共鳴、有共情,我就特別欣慰。

環球時報:《三大隊》《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這幾部作品都帶有犯罪懸疑元素。一些網友說“秦昊有自己的懸疑宇宙”,對此您怎麼看?

秦昊:我個人接戲是沒有類型限制的,我看重兩個字——生活。我所有的靈感和創作熱情,都來自我對生活的體會與感悟,隨着閱歷增加,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會有變化。我把這種認知跟理解——不光是對角色,也包括對劇本和生活的認知跟理解表達給觀眾。最基本的一點,觀眾相不相信我演的是一個“人”,如果不能令觀眾相信,那我演起來給誰看?

其實還是那句老話——藝術來源於生活,一切優秀的作品都離不開這幾個字。我提到的生活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從古至今,很多優秀作品包括古裝劇中呈現的,都是父子、朋友、君臣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智慧,是事物的本質。

環球時報:您曾說唯一認可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就是演員。您如何看待演員這個職業?

秦昊: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不是拼技巧。拍戲現場的感受力也好,對人物和劇本的理解也好,就像我剛才說的,這些都來源於對生活的認知。演員拼到最後,拼的就是生活和底蘊,你脫離了生活,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演員在人生不同階段接不同的角色,比如要讓我10年前來演程兵,肯定不是現在這種表達;現在的我去演嚴良,也肯定是另外一種表達形式。

角色不給自己設限

環球時報:從中戲畢業,然後開始演文藝片,再到近幾年通過小熒屏出圈,這一路走來,接戲時更看重哪些方面?

秦昊:不論是電影還是劇,我們這個行業是“集體創作”,光劇本好或演員好,都不夠。作為演員看到一個劇本不錯,一定會想導演能不能導出來,所以我對製作團隊整體還是有要求的。反過來他們也一樣,這是一種雙向奔赴、團隊合作。

環球時報:2024年工作計劃能否透露一下?未來還有哪些角色或者作品想要嘗試?

秦昊:《三大隊》之後,跟張黎導演合作的《哈爾濱一九四四》可能會在今年上半年跟大家見面,也是我之前沒有拍過的類型,挺想聽聽大家的反饋。在表演上,我不喜歡給自己設限,當下的感受才是最真實、最好的選擇。

從2022年8月到現在,我一直在拍戲。累是累,但我很珍惜。作為一名演員,當你覺得你對生活的理解和認知到達一定高度時,會特別想把這些傳遞給觀眾。生理上,人在衰老,但內心的認知又在不停地增加,這很矛盾。所以趁現在盡量多拍一些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少留一些遺憾。▲